弦板腔变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6

弦板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传统的剧目被禁演,取而代之的是"样板戏"和新编现代剧。1970年,咸阳地区的"样板戏"汇演中,弦板腔剧团的《智取威虎山》以其优异表现赢得多项奖项。1978年,随着传统剧目的解禁,乾县弦板腔剧团在继续弦板腔表演的同时,也开始涉足秦腔。1979年,改编后的古典剧目《紫金簪》由青年演员税小玲主演高寄玉,她的出色演绎,以俊美扮相、动听唱腔和弦板腔的优美旋律赢得了广大赞誉,该剧成为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演出,并多次在陕西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播出。


1982年,剧团被分为一队和二队,分别更名为"乾县第一剧团"和"乾县第二剧团",主要在甘肃地区活动。1984年,部分演职人员转业,只留下一个剧团。受电影、电视、录像等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弦板腔在乾县及周边地区的大舞台演出逐渐减少,乾县人民剧团和以丁碧霞为首的演出队主要以秦腔清唱服务于城乡的庆典活动,偶尔表演弦板腔片段。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乾县马连乡,弦板腔的自乐班依然活跃,他们在乡间为群众持续演唱,显示出弦板腔这种地方剧种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民间收藏的税小玲演唱的高寄玉"哭簪"等经典唱段录音带,在乾县城乡广受欢迎,青年戏迷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哼唱"紫金簪本是金丝扭……",这展示了弦板腔深厚的文化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扩展资料

弦板腔是流行于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户县、周至一带的地方剧种。据《乾县县志》记载:“该剧种起源于宋代,由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发展而来”,是在西路皮影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