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制定的背景

RT。。。

第1个回答  2011-07-04
中美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摘要]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的货币政策要受他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在这一模型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在中美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之下,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最后本文提出了协调货币政策冲突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国际协调
  
  
  
    一、引言
  
  
  
    中美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其突出表现为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规模逐步扩大,而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为减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的影响,自2007年起美国两次降低利率水平,至2007年12月11日美国基准利率水平和贴现率水平已分别降至4.25%和4.75%,许多研究指出美联储明年仍会进一步降息。同样受“次贷”风波影响的英国也紧随其后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日本自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一直奉行的是超低利率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通货膨胀加剧(2007年11月份通货膨胀率达到6.9%,为1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则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典型特征。为此我国货币政策当局施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2007年以来6次提高利率水平,一年期贷款利率目前已经达到7.29%。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体依存程度的提高,以美国为代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借助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研究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并就这种冲突提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途径和建议。
  
  
  
    二、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基于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
  
  
  
    一国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影响别国,主要是溢出效应在起作用。本部分修正了小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来构建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机制和影响。假设有两个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的国家A和B,两国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收入水平,还取决于另一国家的收入水平;A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B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两国单独决定本国利率水平。则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如下:
  
  
  
  
  
  
  
    其中,(1)(2)分别表示A、B两国商品市场均衡,(3)(4)分别表示A、B两国的货币市场均衡。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国内吸收水平,T()表示贸易盈余,P表示价格,e表示名义汇率,i是利率水平,C是政府购买。
  
  
  
    从两国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以看出,A国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B国的收入水平,同理B国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A国的收入水平。因此,如果A国当前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同时也会影响外国国民收入水平,另外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A国利率水平的下降,这会引起资本从A国流向B国。从上述两国相互依存的模型中可知,A国货币政策会通过两种传导机制影响B国经济运行。
  
  
  
    第一,收入机制。收入机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进行的。当一国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在边际进口倾向和偏好不变的前提下,必然会带来进口的增加,反过来说就是另一国家出口的增加,从而导致该国贸易盈余的增加和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当A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民收入上升,在边际进口倾向不变的前提下,这会造成进口的上升,从B国的角度看就是出口的增加,这会带来B国贸易盈余增加和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A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越大,由A国收入增加引起的进口支出增加也就越大,从而造成B国的自主性出口越大,B国的贸易盈余和国际收支顺差增加的也就越大。
  
  
  
    第二,利率机制。利率机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资金流动进行的。资金流动的目的在于追逐高额利润,当一国利率发生变动,势必会带来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这便会带来相应变量比如外汇储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动,从而对另一国经济产生影响。国际间资金流动程度越高,这一机制对冲击的传导效果就越显著。A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带来本国利率水平的下降,由于B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只要B国利率水平高于A国,那么国际资本就会从A国流入B国,带来B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国际收支顺差程度的增加,这必然导致本国货币供给的增加。如果B国经济内部此时已经出现了经济过热以及通货膨胀趋向,这必将使得过热的经济更加深化,价格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强化。
  
  
  
  
  
  
  
    图1形象地描述了A国扩张性货币性货币政策对B国的影响。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之前,A国的利率水平维持在i0水平,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作用之下,左图中LM0向右移动到LM1,A国的利率水平从i0下降到i1。假设B国最初经济均衡点在正点,此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实现了均衡。在A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后,在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传导下,B国的IS0右移到IS1,而国际收支出现了盈余,国际收支曲线从BP0上移到BP1,为维持汇率水平稳定,B国抛售本币,这就增加了B国的货币供给,导致货币市场均衡曲线从LM0右移到LM1,在新的均衡点E1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但是国际收支盈余和收入水平都得以大幅度提高。
  
  
  
    三、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我国宏观经济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近年来,全球国际收失衡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典型特征之一,这一失衡一方面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的巨大赤字,另一方面表现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的大规模盈余和高额外汇储备,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国之一(见表1)。受“次级抵押贷款”风波的影响,美国自2007年起开始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目前美国的基准贷款利率和基准贴现率已分别降为4.25%和4.75%。
  
  
  
  
  
  
  
    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之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扩张,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7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只要顺差在增加,外汇储备就会增加,流动性过剩就会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一方面表现为M2/GDP的持续上升,另一方面表现为一般商品价格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的上升(见图2),通货膨胀趋势和经济过热的迹象明显。为此,我国实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目的就是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当前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加剧了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程度,使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而且扩张性货币政策削弱了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本文以美国作为代表,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具体分析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图3表示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利率水平下降,收入水平上升。图4表示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我国经济运行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在图4中,BP0位于IS和LM0交点的上方,表示国际收支顺差。我国货币政策当局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LM0左移到LM1,我国利率水平上升。由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利率下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加之美国国民收入上升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了我国产品的出口,二者共同导致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BP0向上移动到BP1位置。由于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加就转化为了我国货币供给增加,从而LM1向下移动到LM2,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严重削弱。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运行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中国内部失衡,使流动性过剩更加泛滥
  
  
  
    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扩张本国产出的同时,必然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在其边际进口倾向不变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中国出口的扩大、贸易盈余的增加,其结果必然是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之下,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在货币剩数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张,流动性过剩更加泛滥。这就使得本来已经失衡的内部经济问题更为严重,2007年11月我国CPI同比增长率达到6.9%,创11年来的新高。另外,在微观投资主体投资渠道有限的条件下,这些过剩的资金进入了股市和房地产,使得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飙升。以股票市场近一年的情况看,中国开始出现资产价格泡沫迹象。自2006年1月起开户人数逐月增加,从2006年1月的0.73亿户增加到了2007年9月的1.26亿户,而且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和退休职工。股票市场交易金额则从2006年1月的3561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9月的46288.2亿元,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交易金额增加了12倍,2007年5月的交易金额更是达到58944亿元的高峰。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12月底的1161点增加至2007年9月的5552点,升值了将近5倍,而深圳成份指数则从2005年底的2863点逐月增加,升至2007年9月的18864点,升值了6.6倍。在股票价格暴涨的过程中出现了所有股票同涨的现象。
  
  
  
    第二,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利率下降,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逐之下,资本就会从低利率国家和地区流向高利率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利率水平远高于美国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大量的过剩资本进入中国。这些过剩资本通过直接投资、QFII等各种合法途径以及非法途径进入中国,这些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必然产生对人民币的大量需求,使得人民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国货币政策当局面临政策调整的闲境。
  
  
  
    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大幅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也并不一定减少中国的出口,也就是说并不一定会减少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为这些国家对中国很多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如果人民币不升值,中国则要面临来自美国、欧盟等国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压力。这就使中国陷入了日本1980年代中期“广场协议”时的境况。1980年代中期,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而美国对日本的逆差占到其总逆差的30%以上,因此美国强烈要求日元升值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迫于美国的压力,追求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型的日本不断调高日元币值,但是由于其自身经济体制和货币政策失误,导致日本陷入了泡沫经济的危险,泡沫被刺破以后,日本从此陷入了零增长的恶性循环,这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所以在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之下,中国必须借鉴日本的教训,在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时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三,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削弱了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
  
  
  
    而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增加自身产出的同时,通过收入机制也带来我国收入水平提高,这就增加了经济过热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我国贸易盈余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利率机制则带来国际资本流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在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和强制结售汇制度之下,国际收支顺差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途径带来货币供给的倍数增加,这就使得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大大缩小。为冲销外汇储备带来的货币供给增加,货币当局就只能进一步紧缩货币。如果美国货币政策扩张程度越大,我国货币政策当局就会采取更紧的货币政策,而当我国货币政策紧缩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话,我国和美国的利差就会更大,就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就更难实现预期效果和目标。王胜(2006)利用1992年至200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美国、日本、欧盟经济波动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认为美国经济波动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弹性高达1.6以上,日本经济波动对我国利率水平影响不显著,而欧盟居于美日之间,Granger因果检验进一步证实了美国和欧盟经济波动对我国利率水平变化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外国经济政策尤其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综上可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干扰了中国宏观经济内部运行,而且严重削弱了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回到封闭经济是不可能的,切断所有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途径也是不现实和不理性的,因此在当前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内外均衡实现越来越受到他国经济政策制约的情形下,我国必须积极参与货币政策协调,并力争在货币政策协调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带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在固定汇率制度和强制结售制度之下,就带来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国内经济失衡更加严重。因此,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就成为减少货币政策国际冲突的途径之一。从当前来看,可以逐步实现从强制结售汇制度向意愿结售汇制度的转变,扩大人民汇率浮动区间,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使汇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调整,减弱汇率稳定要求对本币政策效应的约束,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发挥汇率作为价格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第二,有步骤地开放金融领域,有效管理国际资本流动。随着经济金融开放的深入,国际资本流动将加快,由此必须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建立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机制。在中国利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利率水平时,大量资本融入中国。一旦发生危机,会对中国经济稳定形成威胁,因此应该倡导建立资本流动国际监管体系,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开征托宾税。
  
  
  
    第三,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信息交流。我国可以就本国的货币政策进行国际信息交流,包括各国政府对当前汇率水平的看法、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意愿、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目标和结果等,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之上,应尽可能采取一致的宏观经济立场促进货币政策协调。目前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就具有这一性质。
  
  
  
    第四,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规则协调机制。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仍然是协调国际货币政策的主要机构,我国今后应更积极配合这些国际组织工作,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通过明确的规则和协定、条款来更好的实现国际协调,以解决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冲突。
  
  
  
    第五,继续呼吁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努力促进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改进。作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国家,美国一直奉行“我的货币,你的问题”这一策略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今后一段时期,美元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霸主角色,它带来国际储备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国际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波动,对正在崛起和腾飞的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因此,我国要加入到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中来,并充分发挥强势货币的作用,就要呼吁国际社会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协调机制,为今后我国货币政策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创造条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