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色守护的屠呦呦短文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7-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她用绿色守护生命
——记青蒿素抗疟药发明者、拉斯克奖得主屠呦呦
黄文君
近日,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获奖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创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是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时间追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将目光转向古老中国的智慧,她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了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药物。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含有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是治疗恶性疟原虫所引发的疟疾的特效药。
B.这篇新闻主标题富有诗意,语意双关,一方面明确道出屠呦呦的科研领域,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她的科研精神。
C.文中的三个小标题,对称排列,分别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使得全文条理清晰,又使三部分的递进关系清晰明了。
D.画线处运用了设问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屠呦呦在平凡岗位上作出巨大贡献的原因,表现了屠呦呦的奉献精神。
E.本文语言含蓄优美,如最后一段,写青蒿的朴实无华,含有治病救人的魔力,并由此联系到科学追梦人的精神品质,让人回味无穷。

2.请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屠呦呦身上所表现的科学品质。
答:
3.2011年9月,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美国拉斯克奖,填补了华人多年未获此奖的空白,她是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谈谈你读了这篇通讯之后,从屠呦呦身上得到了哪些启发,有哪些收获。
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