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郡的史书记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正史《隋书》的《炀帝纪上》记载:“(隋炀帝大业)六年(庚午)二月乙巳(公元610年3月13日,星期五),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周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颁赐百官。”⑴同书的《陈稜传》⑵和《东夷传·流求国》⑶更肯定地记载了陈稜、张镇周率领万余隋军是从粤东的义安郡海域扬帆出发,经略流求的。 关于陈稜、张镇周率隋军自义安郡出发征流求的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隋纪五》也有明确记述。⑷可证确有其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成功拓展海洋生存空间,挺进第一岛链的出发地,义安郡在诸地方志中是最耀眼的亮点!
隋代流求的地望
此流求是琉球群岛,还是台湾岛存在不同看法 。据《隋书》之列传第四十六《琉求国》所表述:“流求国在海中,当建安郡(今福州)东,水行五日而至。……帝遣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周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灶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高华屿和灶鼊屿都是今澎湖列岛中的小屿,与灶鼊屿相距仅一天(古代木船没有蒸气机和内燃机,靠风力、人力为动力,航速不快)航程的流求,应该不是现代的流球群岛,而是与之仅隔着澎湖水道的宝岛台湾。《宋史》也曰:“流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也说明古流求国的地望是与澎湖烟火相望的台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P21-22图就清楚地标台湾岛为流求(详见附图)。连横先生编撰的《台湾通史》在引用《城防考》和《隋书·琉求国传》的记载之后,更明确指出:“是为中国经略澎湖之始,而亦东入台湾之机也。”
隋征流求战役
《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东夷·流求国》记载:“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海师何蛮等,每春秋二时天晴风静东望,依希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令羽骑尉(散官、从九品)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608年),帝复令宽慰抚之,流求不从,宽取其布甲而还。……帝遣武贲郎将(正四品)陈稜、朝请大夫(正五品)张镇周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灶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初,稜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崘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 ,拒逆官军,稜击走之,进至其都。(流求)频战皆败,焚其宫室,掳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廿九·陈稜》又云:“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拜武贲郎将(正四品)。后三岁(公元610年)与朝请大夫(正五品)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稜率众登岸,遣镇周为先锋。其主欢斯渴剌兜遣兵拒战,镇周频击破之。稜进抵没檀洞。其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拒战,稜击败之,斩老模。……分为五军,趣其都邑。渴剌兜率应数千逆拒,稜遣镇周又先锋击走之。稜乘胜逐北至其栅。渴剌兜背栅而阵,稜尽锐击之。从辰至未,苦斗不息。渴刺兜自以军疲,引入栅。稜遂填堑攻破其栅,斩渴刺兜,获其子岛槌,虏男女数千而归。帝大悦,进稜位右光禄大夫(从二品),武贲如故;镇周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隋书》这两段文字生动地描绘出陈稜征流求战役过程的完整画卷:战前的侦察窥探、外交慰谕和三年的战役准备、战役进攻出发地避开正面而选择右侧翼、行军路线采取战役迂回欺诈、战役的速胜和战后受勋。可以看出,隋征流求是庙算已久的向外扩张!可惜隋炀帝杨广是个昏慵的皇帝,其庙算只满足于一时的战役掠夺而无视于长久的战略占领,加之“士卒深入,蒙犯瘴疠,餧疾而死者十八九。”⑹才致宝岛台湾己入中华版图又被迫自动放弃而游离海外。
“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这一句记述发人深思:隋代的东阳是今浙江省的金华市。这支征流求的隋军从浙江金华出发,沿富春江、钱塘江和杭州湾进入东海,为何不走近道直接攻击今淡水、基隆一带?而要多走600余海浬,沿着中国大陆的海岸线南下到粤东的义安郡,才又渡海东击流求?其理由不外有三:1、这支部队在金华出发时乘坐的战船不适合横渡台湾海峡,必须到已经造好(或存在)适合横渡海峡的船只的地方换装备。2、风势不顺。3、缺乏向导和翻译。 而最重要的理由是有适用的战船。
隋征流求之舰船考
跨过台湾海峡登陆作战,即使是现代的军队,亦非拥有较敌优势的舰船不可!中国造船历史悠久。隋在继承秦、汉等前代船尾舵、橹、风帆等造船技术的基础上,更采用榫接结合铁钉钉联的先进于前代的造船方法。在隋炀帝下江南时建造了长20丈、宽5丈、高4丈5尺,有楼四层,拥有160间房的特大型龙舟及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船只。⑺隋代的战船有杨素监造的著名战舰“五牙”:起楼五层,高10余丈,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5丈,可载战士800人。有可载兵士百人的黄龙战船。还有馀平、舴艋等兵船。⑻“五牙”战舰在伐陈战役中,从长江三峡至京口一路所向披靡。在平定东南沿海叛乱时,又从姚余泛海取永嘉直至泉州攻无不克。可证隋代造船技术和水军战术的先进。
陈稜、张镇周攻台湾的兵船是上述的名舰“五牙”或“黄龙”吗?似乎都不是。其理由也有三:1、“五牙”兵舰运兵量大,攻击力强,是其优点。但其无风帆,又是平底船,属内河近战攻击性兵船,仅靠人力划浆,能贴近海岸线机动已出人意料。⑼要凭之航行200余海浬横渡台湾海峡,几乎无可能。2、“黄龙”战船载兵只有百人。对万余人的攻流求部队而言,仅运兵便需百艘以上,加上运马匹、淡水和给养,其船队将达150-200艘战船。这么庞大的船队,很难达成战役隐蔽,也易在海峡里遇风受挫。3、陈稜是武贲郎将,官阶正四品。张镇周为朝请大夫,官阶正五品。⑽按隋制,陈稜的旗舰只能是楼船,张镇周的座船也是楼船。⑾楼船自汉代起己是三桅帆船,能靠自然风力远程航海。隋代的造船术采用榫接结合铁钉钉联,更在船体结构上增强了对风浪的应力,从而具备靠木船横渡台湾海峡的能力。《天工开物》对船桅数有言:“船每十丈,有两桅。”以此推算:木船置三桅,船长当在20丈(66.7M)左右。以中国古海船的长宽比2.5-2.7计,船最宽处当有7.4-8丈(24.7-26.7M),排水量130-150吨,若设有2-3层船楼,置兵士500名似有可能,尚能每船自带兵器、马匹,淡水和粮食,减少补给船只。那么,陈稜征台的万余兵力,只需楼船20-25艘足矣。这样的船队,伪装成商船,分路并进,最终合击,较易达成进攻的突然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