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教你从数据中洞察问题本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创新思维结构思考工作效率

圈外同学

2020年02月28日

如何从数据中洞察问题本质,这3招教给你 | 圈圈干货分享

温馨提醒:正文共计4977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我在公考的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里,无意中看到一道有趣的题,大意是:

美西作战期间,很多美国人因为怕死不愿意参军,于是美国军方发出了一个宣传海报说“美国海军的死亡率比纽约市民还要低”。

因为据统计,纽约市民的死亡率是每千人有16人(1.6%),而哪怕是战时,美国海军士兵的死亡率也不过每千人有9人(0.9%)。

如果你是参军的目标受众,看到这个数据的反应是什么?可能的反应:

1)原来战争的死亡率这么低,我应该要去参军;

2)一定是军方捏造数据,士兵死亡率怎么可能低于普通市民呢?

那么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海军士兵都是健壮的青年,而纽约市民的死亡人群中大多是老弱病残,这两份数据是不能放一起比较的。

这是一个我们被数据“操控”的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

1948年辽沈战役,林彪带领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之后挥师北上,跟廖耀湘集团20多万在辽西相遇。

林彪有个习惯,每天让值班参谋汇报底下各个部队的数据。

某天汇报的时候,林彪发现:在胡家窝棚,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小车与大车的比例、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都比其它战斗略高。

由此林彪推出,敌军指挥所就在那里,最终成功活捉廖耀湘,取得了关键胜利,大大缩短了战争时间。

这是一个从数据中发现机会、从而改变历史的故事。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数据分析,此后到了咨询公司,由于社交恐惧症,我跟客户打交道的能力非常差,后来是因为一次数据分析报告,让客户跟合伙人刮目相看,从而找到继续做咨询的自信。

所以我一直很想系统写写,关于数据思维。今天的文章,就把我对数据思维的经验和方法做个系统总结,从数据素养、数据表达,到如何从数据中看问题本质。

具备基本的数据素养

1)具备基本的统计学概念

先来说一下最基础的概念:平均值,中位数,百分位数,众数,离散程度,方差,标准差。这里不一一赘述,只简单说一下均值和中位数的差异。

均值:即平均数,优势是,均值跟所有数据都相关,劣势是容易受到极端值影响。

比如,你和你的3个好友,跟比尔盖茨组成一个团队,然后这个团队的人均身价是200亿美金,你会觉得自己是有钱人吗?

中位数:只跟排在中间的数据相关,优点是不受极端值影响,缺点是缺乏敏感性。

无论你们当中是比尔盖茨,还是无业的小明,中位数可能都差不多。

其他的概念,你可以自己回忆学习。

2)避免数据逻辑错误

常见数据逻辑谬误1:相关当因果

“有研究结果表明:颜值高的人收入也高。”

听到这个结论,你会不会觉得应该去整容?

但有可能是因为,颜值高的人相对比较自信,而自信的人容易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所以收入高。换言之,你可能不应该去整容,应该去提升自信心。

也有可能,是收入高的人有能力装扮自己,所以看起来颜值更高。所以说,上面这个表达,只是在说颜值和收入相关,但没有说两者是因果关系。

常见数据逻辑谬误2:感觉当事实

万科我们都知道,海天酱油你可能也吃过,你觉得这两家公司的市值,哪个比较高呢?

如果不是我刻意问,大部分人会认为万科要大得多,因为知名度更高,而且房子总比酱油贵吧?

但实际上两者是差不多的,都是3000亿左右。如果我再加上伊利股份呢?似乎,我们牛奶总比酱油喝得多吧?但还是海天味业市值更高,几乎是两倍(3000亿 VS.1800亿)。

常见数据逻辑谬误3:个体当整体

拼多多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看不明白,然后它在央视打广告说“3亿用户”,很多人都说“不可能,我朋友圈几千个好友,都没人用,3亿是假的”。

但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圈,都是跟我们相似的人,这个抽样并不代表中国。所以后来王兴提到的数据“中国有本科学历的人只有4%”,才让很多人震撼。

数据沟通和表达:如何用数据讲故事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讲故事的重要性。

但故事不能只有框架,还得有内容和素材,如果你能够具备足够的数据素养,知道如何呈现数据,同时能够把数据表达出来,那么就能在故事当中融入足够有说服力的数据,故事自然变得很有说服力。

1)理解沟通目的和对象

如果你说服一个客户购买你的理财产品,你会怎么跟他说?

第一种:这个理财产品有10%的概率会亏。

第二种:这个理财产品有90%的概率能赚。

当然是后者,他听完大概率愿意买,但如果是前一种说法,他可能会很恐惧。

所以,当你在公司里面跟不同的对象沟通时,也应该呈现不一样的数据。

比如,高层可能关心公司整体营收、盈利等等相关数据,中层可能关心他们部门的KPI数据,而主管更关注某个活动、某个举措的成功失败情况。

2)选择合适的数据表达类型

我经常看同事给我的数据分析报告,发现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如何呈现数据。

举个例子,你带领一个客服部门,团队前段时间走了两个人,于是工作量加大,电话根本接不过来,你想跟老板申请增加两个人,老板让你把每个月的工作量盘点一下,你怎么呈现这些数据?

无非是对比呼入量以及及时接听量,所以大部分人的呈现是这样的:

但是,一个更好的数据表达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怎么样用更加合适的数据图表类型?

我在过去做数据分析和咨询顾问的时候,因为经常要做图表,曾经收集过很多很多图表类型,目测超过100个,但实际上最后盘点下来,这么多年,常用的不超过10个左右。适用范围如下:

散点图(适合相关)、折线图(适合趋势)、横的和竖的条形图(适合对比)、瀑布图(适合演变)

热力图(适合聚焦)、雷达图(适合多指标)、词云图(适合看分布)等等

当我们想好需要呈现的核心观点的时候,需要过一遍这些图,想想用哪个合适,而不是上来一张大饼。

3)符合数据可视化原则

数据的可视化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可视化,就是一些数字罗列,那就跟文字信息没什么差异了。

数据可视化的几个原则:阅读门槛别太高,不要过多颜色,突出关键信息,文本与数据呼应。

接下来,我用一些前后示例图,来说明这些原则。

原则1:阅读门槛别太高

上面这张图,我相信你看起来也非常累。图是用来呈现数据核心观点的,不是为了把数据搞复杂的。

原则2:不要过多颜色

看到上面这样的图,注意力完全被颜色吸引了。

原则3:突出关键信息

如果有很多数据的情况下,可以突出最想突出的信息,可以像上图这样,标注颜色。

原则4:文本与数据呼应

上面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数据图表,容易让人看不到重点,所以需要我们来解读,更好的呈现见下图。

这张图,关于各个产品的满意度情况,我们能够看到:x产品使用的人很少,而x产品满意的人最多,x产品不满的人最多。

这几点是关键信息,所以在图上用颜色标注,并且旁边的文字也涂上对应的颜色来进行解释。

总之,我们过去所说的表达,都在谈文字的表达,但在如今的数据时代,我们不仅仅要学会文字表达,还需要学会如何用数字表达。

数据分析形成洞见

当我们知道了数据的基本概念,以及能够用数据表达,这其实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数据思维。

但我们需要进阶的是,如何从数据当中形成洞见。就像前面讲的林彪的故事,如何从数据中发现致胜点。

通过数据分析形成洞见,只需要2个步骤:

1)找到关键数据指标

我们所做的每个任务、每份工作,都应该有数据指标来衡量。因为,一样东西,如果你不能衡量它,那么你就不能有效增长它。

比如你是HR,那么重要工作就是为公司储备和保留优秀人才,但如果你每次跟老板汇报工作,说的都是自己做了什么工作任务,比如今天组织了员工座谈、明天组织员工跑步,对方肯定是无感的。

你需要一些指标来衡量,比如关键人才的流失率是不是降低了,比如人才招聘的速度是不是加快了,比如人效是不是提升了,等等。

再比如,我们推出了新产品,卖给用户,你想知道用户反馈如何,这时候一些销售跟你说用户反馈很好,还给了你好评截图,但另一些销售说有用户吐槽产品设计不好看,这时候你听谁的?所以,关键是找到那些数据指标。

你可以想一下,自己的工作任务应该用哪些数据指标来衡量?只要找到这个,你才有数据分析的基础。

2)掌握足够的分析方法

有了数据指标之后,就可以进行分析了。这是我们得出洞见的最关键一步!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分类分析,矩阵分析,漏斗分析,相关分析,逻辑树分析,趋势分析,行为轨迹分析,等等。

我用HR的工作来举例,说明上面这些分析要怎么做,才能得出洞见。

01)分类分析

比如分成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层级、不同年龄段,来分析人才流失率。比如发现某个部门流失率特别高,那么就可以去分析。

02)矩阵分析

比如公司有价值观和能力的考核,那么可以把考核结果做出矩阵图,能力强价值匹配的员工、能力强价值不匹配的员工、能力弱价值匹配的员工、能力弱价值不匹配的员工各占多少比例,从而发现公司的人才健康度。

03)漏斗分析

比如记录招聘数据,投递简历、通过初筛、通过一面、通过二面、通过终面、接下Offer、成功入职、通过试用期,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招聘漏斗,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哪个环节还可以优化。

04)相关分析

比如公司各个分店的人才流失率差异较大,那么可以把各个分店的员工流失率,跟分店的一些特性(地理位置、薪酬水平、福利水平、员工年龄、管理人员年龄等)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到最能够挽留员工的关键因素。

05)逻辑树分析

比如近期发现员工的满意度有所降低,那么就进行拆解,满意度跟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工作氛围有关,然后薪酬分为基本薪资和奖金,这样层层拆解,找出满意度各个影响因素里面的变化因素,从而得出洞见。

06)趋势分析

比如人才流失率过去12个月的变化趋势。

07)行为轨迹分析

比如跟踪一个销售人员的行为轨迹,从入职、到开始产生业绩、到业绩快速增长、到疲惫期、到逐渐稳定。

这个过程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判断一个销售人员的心理节奏,从而更好地做管理。

这里留个思考题,如果你是销售,哪门应该如何用上述分析方法来看数据呢?

总结一下,想要拥有数据思维,能够从数据中洞穿问题本质,以及用数据来影响他人,最重要的是:

1、具备数据的基本素养,包括了解基本的统计学概念,和避免数据逻辑谬误;

2、善于用数据进行沟通和表达,包括理解沟通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数据表达类型、注意数据可视化;

3、能够从数据分析中找到洞见,包括找到关键数据指标、掌握足够的数据分析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