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排序,自己是不是应该放在第一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小伙伴在周更群讨论人生的排序是什么样的? 碰巧2019年真人秀节目《我家那闺女》中,papi酱直言如果将父母、孩子、伴侣与自己进行排序,她的选择会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这一排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甚至争议。

而节目中作为观察员的爸爸多将孩子放在了首位,而自己放在最后,这就是两代人思想和观念的碰撞。

我曾经见过一个家庭,父母收入不错,口口声声说孩子最重要,的确TA们也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可是我亲耳听过TA的儿子们说,童年一点都不幸福,大儿子甚至割腕自杀未遂。

父母经常争吵,父亲棍棒教育,母亲却溺爱有加,母亲动不动抹眼泪,如果不是因为你们,我早和你爸爸离婚了。安全感缺乏一直陪伴两个孩子成年。

套用连岳的公众号里一句话:在父母眼里看来是牺牲,在子女看来,分明是追杀。

如果让你进行排序,你又会怎样选择?

如果按照Papi酱所说,人生排序应该优先自己,但为什么稻盛和夫在《心》中提到宇宙有利他之风,利他才是宇宙的趋势?

到底人生排序应该是自己优先还是孩子,伴侣,父母优先?

人生排序其实没有正确答案,关键看你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我觉得回答优先级时,需要再澄清是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哪些需求?

比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我们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爱/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在生理层面,可以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后,但在自我实现层面,需要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前。
在物质上我们可以先满足他人,但是在精神上要先丰盈自己。我们在自己内心充满了爱,才可能去爱别人。

对待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活出精彩的人生给孩子看,而不是对孩子说你要怎样怎样。

起点重心放在自己的个人成长,就如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先实现个人独立,再到互赖的阶段。

在两千年前的《大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炼自己是第一步,如果自己没有提升,怎么可能去影响,帮助别人?

在《庄子》的第四篇《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和颜回对话,表达自己对处世的看法:

翻译成白话:

颜回向孔子辞行。

孔子:“你去哪儿呢?”
颜回:“准备到卫国去”。
孔子:“去那干啥?”
颜回:“我听说卫国国君,年轻气盛,专横独断,处理国事很轻率,好战不顾百姓死活,老百姓死得就像大水塘中干枯的草芥一样,已无路可走。“
颜回接着说:“我曾听您教诲,你可以离开有道国家。因为它不那么需要你。而无道的国家,我们要去帮助它。医生门前病人多,我很希望根据老师给我们的教诲,去卫国帮帮他们,一展抱负。”

孔子说:“哎,你是想去送死呀。道不能杂,杂就显多,多则干扰,干扰则烦忧,烦忧则无法救人。古代圣人,先正己后正人。你现在自己还没搞定,哪有功夫去纠正暴君的行为?”

如同有人跳槽空降做高管,觉得自己能力挽狂澜,就和自己的老师说:“这是我一展抱负的时机。我有好想法以及能力,现在可以一展抱负,我要去!”

先集中精力提升自己,做一个善良的强者,才能够去帮助到更多的人,否则就会陷入身心分离的阶段,想帮助他人,但却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服务他人,自己和他人建立有意义的链接是彼此滋养。

如果放在个人欲望的满足,最终会陷入越得到,越焦虑的阶段,因为需要有限,而欲望无穷,当不断追求,填补无限欲望时,离自己灵魂越来越远。

周边有朋友经济状况一般,把大众换成了奔驰,换车前满心期待,圆了十年前的奔驰梦,但贷款把奔驰开回家后,只开心半年,之后也蒙灰纳垢,泯然大众矣,他又看上新的豪华电动车。

俞敏洪在《朗读者》第二季中提到,他的愿景是:全力以赴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年轻人的成长与发展。

他在说这话时,非常认真,两眼放光,这和他之前艰辛的求学生涯,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当想清楚自己的人生愿景后,就会更多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快乐地去实现目标。

成为幸福的,知行合一的个人成长教练是我的愿景,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做到,但我会提醒自己,这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

我想帮助到许多当初和我一样迷茫,遭受挫折的年轻人走出个人成长的困境,如果时间可穿梭,让现在的我去给20年前的我一些帮助,可能人生真的大不一样。

孔子曾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人生排序把自己成长放在首位,要对自己负全部责任,负责,不取决于外在的环境。

人活着就像是萃取,不断地磨练心性,让自己更加明亮,干净,纯粹,美好。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