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围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1. 拜求·刘基《郁离子·姑苏围》翻译

《郁离子·姑苏围》翻译:

姑苏(苏州)城被围困,吴王派太宰伯嚭发动百姓参战,百姓怒骂道:“吴王每天只知花天酒地,却不忧虑敌人的进犯,使我们国家到如此地步,还不反省自己,却要驱使我们去打仗。如果我们战死,那么家中父母妻子就都无依无靠;即使有幸胜敌,他们又不说我们有功。

那样我们何必去参战?”太宰伯嚭把这些话报告了吴王,请求给他们奖赏,吴王吝惜不给。又请求给他们官职的许诺,吴王顾虑为难。王孙雄说:“暂且答应他们,等到敌人退了兵,给不给在我们。”吴王就让太宰伯嚭发布了命令。

这时有人说:“吴王好欺诈人,这必定是哄骗我们。”国人民都说:“暂且答应他,敌人来了,战不战在我们。”于是吴王登上城楼,鸱夷子皮像虎跃般地擂起了战鼓,这里敌人迫近到宫门,吴人不迎战。太宰伯嚭率领左右扶着吴王就登上了高台请求讲和,对方不允许。吴王就拔剑自杀,泰伯之国就这样灭亡了。

原文:

姑苏之城围,吴王使太宰伯嚭发民以战,民诟曰:“王日饮而不虞寇,使我至于此,乃弗自省,而驱予战。战而死,父母妻子皆无所托;幸而胜敌,又不云予功。其奚以战?”太宰嚭以告王,请行赏。王恡不发。请许以大夫之秩,王顾有难色。

王孙雄曰:“姑许之,寇退,与不与在我。”王乃使太宰嚭令。或曰:“王好诈,必诳我。”国人亦曰:“姑许之,寇至,战不战在我。”于是王乘城,鸱夷子皮虎跃而鼓之,薄诸阊阖之门,吴人不战,太宰帅左右扶王以登台请成,弗许。王伏剑,泰伯之国遂亡。

此文是唐代刘基所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刘基《郁离子·姑苏围》的寓言体风格可谓“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在这点上颇似《庄子》的语言风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辞富丽、气势磅礴、感染力强。更为重要的是,《郁离子》还吸收改编了一些《庄子》的寓言来就事论理。

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

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2. 姑苏之城围,吴王使太宰伯嚭发民以战

吴国的姑苏城被越军围困,吴王夫差派太宰伯嚭去征召平民以平民军应对战事。

平民们对着伯嚭骂:吴王以前天天想着怎么享乐却没想担心过越国人侵略,结果我们现在姑苏城(首都)都被越国人围了,但是夫差仍然没有反省的行为,反而像牛马一样驱赶我们去作战。如果我们战死了,我们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就没有人照顾了(也一样会死)。即使战胜了,现在连怎么奖励军功的说法都没有。他凭什么让我们去为他作战?

太宰伯嚭将平民们的话回报了吴王夫差,请求夫差给平民们发钱。吴王吝舍,不想花钱。太宰嚭又请求给有战功的人许官,吴王夫差的脸上明显出了为难的意思。

王孙雄(大概是夫差的孙子吧?)说:暂时答应他们,打退了越军(称寇表示对敌人的轻视,也反应了作者对侵略的态度),给不给都在我们。

吴王夫差听从了这个意见,让太宰嚭去发布(打退越军就发奖励的)公告。

有的人(知道吴王的性格)对其他人说:吴王喜欢骗人,这次也一定是骗我们。大家都说:暂时信吴王吧,越军来了,打不打的选择权在我们这儿。

(后面几句描写临战时的情景不太理解全是吴人的行为,还是越军的行为也描写了,暂时只按吴人的行为描写:于是王乘城,鸱夷子皮虎跃而鼓之,薄诸阊阖之门。)

于是,吴王亲临城上,平民中有人前后传扬鼓动,大家都到吴王所在的阊阖之门。越国人打到了城下了,吴国人还在闹内讧而没有心思作战。

太宰伯嚭领着下属们来向吴王夫差请求(派太宰伯嚭或者请吴王)站在高台上公布战胜有奖励的的命令。吴王不这样做。

最终,(吴国战败),吴王夫差自吻,泰伯(应该是吴国的始姐)开创的国家于是就灭亡了

3. 文言文翻译

自己翻译的,不一定准确。

刘琨年少而有志气,有纵横的才能,喜欢结交朋友,而颇浮夸。和范阳的祖逖是朋友,听到祖逖被任用,些信给亲人朋友说:“我(每天晚上)枕着刀剑等到天亮,志在剿灭叛逆的贼虏,常常害怕祖逖比我先用了他的鞭子(这里不知道对不对)。”他们的意气如此接近。在晋阳,常常被几重的胡骑(这里应该是指匈奴)围住,城里窘迫没有对策,刘琨乘着月色登到高楼上发出啸声,贼人听了,都神色凄然地长叹。到了半夜,又弹奏起胡笳,贼人听了又流泪唏嘘,深切的想念起家乡。到了快天亮的时候又吹,贼人就都放弃围城逃走了。

4. 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摇啊摇

文言文《管宁割席》翻译赏析

文言文《管宁割席》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共:一起。

③捉:拿起来,举起,握。

④掷:扔。

⑤去:抛去。

⑤尝:曾经。

⑥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

⑦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

⑧废书:放下书。废:停止。

⑨观:观望。

⑩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⑾窥:偷看。

⑿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

⒀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

【翻译】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5. 何岳文言文翻译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于是就还给了他。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别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6. ▓▓▓▓▓文言文翻译▓▓▓▓▓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

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

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提供以下翻译,供参考:

有个姓张的偶然走到山谷的溪水边,听到岩石上发出很大的声音。他寻找一条路径爬上去看,只见一条大蛇,身围像碗口那样粗,在树丛里摇晃着,伸着尾巴拍打着柳树,柳条都折断了。(看那)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但仔细察看,却什么也没有,他很是疑惑。慢慢地走近它,只见一只螳螂盘据在蛇的头部,用锋利如刀的脚去抓它的头,甩也甩不掉,长时间后,巨蛇竟然被弄死了。看蛇的额头,皮肉已被撕破了。

寓意:只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