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八旬老者提议爱心乡贤捐资 “翁山十二景”有了“名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7
  近日,来到英都“翁山十二景”打卡的游客会发现,这些名胜古迹、人文景观附近,多了一方石碑。这些新立的石碑,碑上不仅书刻着景点名字,而且对景点的历史背景一一做了介绍。

  “翁山十二景”从此有了自己的“名片”和标志。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位八旬老人的努力,也少不了爱心乡贤的热心支持。

  新立的素月孤洲石碑。

  “翁山十二景”形成 缘起于英都风光挂历

  昨日,记者来到现场看到,在 南安市 文物保护单位“牛尾塔”旁,立起了一方宽约2米、高约1.3米的石碑,正面镌刻着“宋塔望远”四个大字,背面则是牛尾塔的资料介绍。

  记者了解到,向镇政府提议为这些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立碑的老者就是英都文史专家廖榕光。他告诉记者,“翁山十二景”的形成,缘起于一本关于英都风光的艺术挂历。

  “中国历来重视美丽山川、风光景物的文化底蕴,地方文化和自然风光的结合,便有了‘景’。”廖榕光说,南宋时杭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便有了“西湖十景”,清代的康乾盛世, 安溪县 出了“清溪八景”,上世纪50年代,著名国画家李硕卿根据流传的“泉州十景”之说,从中筛选画出《泉州八景》图,“泉州八景”由此定型。

  “2002年暮秋,我和南安市武荣诗社编辑林和胜在一次茶叙中,他对我说,‘你一直守望家园,创作了许多歌颂英都人文景观的诗词对联,建议你从中选取有关作品再配以图画,搞一本艺术挂历。这一定是宣传英都的好形式’。”林和胜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受林和胜启发,廖榕光通过钩沉历史、田野调查,初步拟定了“翁山六景”。“利用借来的相机拍摄了照片,并配以自撰楹联一副,七言绝句一首,编成了一套2003年彩色双月挂历。”廖榕光说,这本诗、联、画三合一的挂历,很快因内容新颖、别具“英都特色”,勾起旅外乡亲的故乡情结,还成为侨属送给海外亲人的礼物。

  “2004年元旦前,有热心人士倡议再印英都名胜挂历,此次在六景的基础上,增加了古竹岩、狮子岩两处景点,制作成融诗、画、书法于一体的‘翁山八景’条幅式双月挂历。”廖榕光告诉记者,2005年元旦前,又有热心人士集资,倡议再制作翁山挂历,并建议增加素月孤洲、牛尾塔二景,这就成了“翁山十景”。

  “此后,我们又增加了洪承畴故居、高闾宝华殿,‘翁山十二景’由此形成,十二景的景名,也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才最终定稿。”廖榕光介绍,“翁山十二景”的景名分别是家庙雄姿、文襄故园、石泉古韵、古室文光、昭惠迎灯、狮子揽胜、宝华仙景、溪益书香、宝湖洞天、古竹凌云、古塔望远、素月孤洲。

  从2002年提出“翁山六景”,再到广大民众参与形成“翁山十二景”,历经了整整20年。这背后,离不开廖榕光的坚守。

  爱心乡贤捐资立碑 游客拥有更好游览体验

  “既然大家认可了这些景点,我就向政府提议,以镇政府的名义为这些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立碑,镇政府欣然同意,立即指定专人负责此事。同时,得知此事的洪金堆表示愿意出资助力镇政府立碑。”廖榕光告诉记者。

  “英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翁山十二景’各具特色,给这些景点立碑,一方面起到了‘解说’作用,同时也可以扩大这些景点的影响力,我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百安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洪金堆告诉记者,“翁山十二景”立碑历经近三个月,总投入约13万元。

  为了确定立碑地点,今年已经82岁的廖榕光还亲自前往现场踏勘、重新整理文字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立碑过程中,他还为“素月孤洲”正名。他告诉记者,素月孤洲这个地名的文字表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被写作“素月孤舟”。“‘舟’与‘洲’同音,意思却决然不同,‘舟’是一只船,而‘洲’是溪中或溪旁浮起的小陆地,立碑前我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

  廖榕光告诉记者,民国版《南安县志》第二卷曾记载:溪岸上有“素月孤洲”。地多美石,有茂林修竹,清风明月佳景,隐士紫农山人常泛舟往来其间,勒“秋水长天”四字于石上。

  这一意外的发现,颠覆了他之前对“素月孤舟”这个地名的认知。为慎重起见,他又查阅了“泉山版”的《南安县志》,在该书的“卷之三·舆地”,也发现完全相同的记载。“由此可见,‘素月孤洲’这一地名,文字的表述是‘洲’,不是‘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