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正式空间”成为学生思想亮剑的舞台]双泛思想发声亮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6
  随着学校的增多,城区之外的新校区的增大,教学设备越来越新,人们越发感到,一个个美丽的校园里似乎少了点什么。校园虽然很大,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但能让学生充分释放精神、交流思想、自主发展的课堂之外的教育场所却很空,没有能抓住学生心的地方。给学生安排的时空少,学生整天处于“被教育”、“被学习”、“被活动”的圈养状态,导致学生的精神生活缺失、梦想失落、激情枯竭,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灵魂的寄存处。教育发展、学校建设,并非一个简单的硬件指标问题,能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足够空间的软环境建设,是学校运转、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很多学生价值虚空、理想缺席的今天,如何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课堂教学之外的“非正式空间”,一个无痕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呼吸,让多元的价值观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启迪,构建原生态教育场,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 功利化教育让学生没有精神绽放的空间
  30年前,看过《大浪淘沙》、《青春之歌》等电影,青年学生忧国忧民,以民族兴旺为己任的饱满激情,深深印在脑海,每每回忆,都令人热血沸腾。在校园内外,他们能三五成群,探讨革命理想,追求正义与真理,先天下之忧而忧,激情澎湃。他们有理想,意气风发。他们追求真理,即使为国捐躯也死而无憾!为抵制列强侵略,为反对内战,青年学生能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办进步刊物、散发宣传革命道理的传单、举行聚会、发表演讲、上街游行,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博大情怀,激励着无数青年学生。类似这样的文学作品也很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个人理想也是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相连的,胸怀祖国、志在苍生,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计个人名利服务人民大众。现如今,如果老师在课上课下对学生讲报效祖国、舍生取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与升学和各种功利目的关系不大的话题,常会被人视为另类、视为不识时务。许多学校教育目的非常单一:为学生考取名牌大学,学热门专业,毕业后有一份条件、薪酬优厚的工作。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各扫门前雪的课程教育,过强的、为某种目的的功利教育,过弱的、无视学生精神世界的人文教育。
  在国将不国的战乱年代,不但英雄辈出,而且也涌现出一批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能在世界上发出声音的人。老一辈科学家怀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科学救国”的信念,为国家、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条件艰苦,但在很多领域也涌现出一批大师级的领军人物。改革开放后的30年,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教育投入日益增加,但教育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在功利化的办学氛围与学校管理中,教育的生态已被破坏。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教育目的的淡定、从容的教师越来越少;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一心求学的理想越来越模糊。为升入高一级学校、为得到一张毕业证、为有一份好工作,似乎成了学校教学、学生求学的唯一目的。无论是社会、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本身,对教育的关注重点是各种硬指标的建设,而对学生思想、精神、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软环境建设重视不够,甚至未能纳入学校教育工作体系。不完整的教育环境,虽然培养出了很多高分考生为学校撑门面,培养了很多“一身证气”的手持各种社会热门证书的人,虽然这些学生在功利教育下成为学校的骄傲,但大多数学生却心无傍依,精神矮化。
  加强学校软、硬环境的协调建设,培养和谐的人,是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目的被功利化,就会压制学生精神的绽放。学生的精神力量若能被正确引导,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这个道理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很多学校对学生思想、品质、习惯的培养,用开班会、开校会的方式进行。但只靠开会,共性问题强调得多,个性问题讲得少,精神价值流于说教,这是一种僵硬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的方式,是很难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还有的学校采用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感觉是把学生当成了病人。很多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堵窟窿状态,往往是等问题出现了、事情发生了,心理健康教育才开始,这是一种应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学生时代是人最自然的时期,是天性保存最完整的时期,也是充满潜在人性内容较为完整的时期。但我们能提供给学生交流思想、释放身心,从事课程学习之外的活动的精神伊甸园太少了。学生的个性,那些与众不同的部分,那些令人兴奋的创见,因无处交流而苦闷。长此以往,棱角被磨平,个性被扼杀,以至于到了成年阶段对什么都无动于衷,成了精神的矮人。
  二、 “非正式空间”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是通过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两种途径进行的。教室、实验室等正式空间承载着完成课程学习的重要使命,是学校教育必备的硬环境。教育的正常运转需要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分支的协调与支撑,规划森林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颗树木都自由生长,学生除了在正式空间学习知识、接受教育,非正式空间能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能让学生你争我辩、互通有无、提供反思,非正式空间对学生的影响及教化作用不可小觑。非正式空间带给学生无痕的力量,甚至超过那种有痕的条目约束。
  1.文化吧:充实学校教育的文化成分
  文化是人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阳光和温度,虽然看不见,但它无处不在。当今,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源在于忽略教育中的文化成分,学生学到了知识,却没受到教育,成了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文化吧能引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用积极的思维碰撞“挤”走空虚与寂寞。文化吧里没有优雅的音乐,没有沁人的香茗,有的只是来自学生思想及心灵渗透出的话题,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忍不住要杂谈一番。大家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化解各种困惑,讨论各种共性和个性问题,捕捉在谈笑中闪过的思想、方法、经验、感受、境界、意识、情感和价值观。
  2.咖啡馆、茶馆:学生思想交流的空间
  学校,少了咖啡馆、茶馆,似乎就少了一种文化氛围,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杰作都是在茶馆里产生的。喝咖啡、喝茶的地方,只是一个非正式空间,它远没有教室那么正式,但却能蕴藏着比课堂更多的灵感、创意和交情。我们缺少的不是咖啡文化和茶文化,而是咖啡馆、茶馆带给师生精神上的放松、思想火花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生态教育应该让受教育者在这个教育场内自由呼吸,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创造条件让这些合理的想法得到推广和弘扬。校园里缺的并非咖啡和茶本身,而是没有营造和留存一片适合喝咖啡、喝茶的空间与心态。
  3.发呆室:展示学生最真实的自我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大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1]。学校是不能游离于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在这个如此快捷的社会,教育要想慢下来、静下来,显得很不容易。每个人都把自己精神上的弦绷得紧紧的,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不停地旋转着。人们忙得失去了自我,人们快得想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师生们也不例外。发呆室能让人静下来、停下来,发一会呆,暂时闲适一会儿。暂时的闲适是一个和无聊、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状态,也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发呆有利于让人们回归真实的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养精蓄锐,让暂时的闲为即将的忙作好铺垫。
  4.微缩图书角:交流读书体会
  图书馆是很多学校必备的教学设施,那里不但藏书丰富,而且气氛庄重,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有一种来到知识海洋的感觉。在这个庄重的环境里,人们默默地读自己需要的书,记录着对自己有启迪作用的字、词、句,谁也不去影响别人。读书是一个吸纳过程,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有吸纳就有释放。人们从书中吸收的宝贵财富,不应该只是潜移默化地影响读书者一个人。建立微缩图书角,这里不一定要有多少藏书,但却能让学生们在静静地享受读书所带来的内心平静与充实的同时,与他人交流读书体会,共享读书快乐。
  非正式空间虽然不能像教室、实验室、大礼堂那样,承载显性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在这个能展示自己本真的场所,宽松自由的环境,容易让学生形成追求真理与独立人格的精神氛围,思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命运,对学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人生素养的培养,起着重大作用。
  三、 补齐教育资源,让非正式空间成为学生思想亮剑的舞台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发个手机短信、在QQ上留言、发电子邮件等已成为年轻人与他人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的人几乎一天都不用说几句话。人不仅是个生物人,更是一个社会人。对于尚未走上社会的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还要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而人格的培养是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的。目前,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制约教育发展、影响教育质量的弊端之一。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外,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非正式空间?在这里,不用点名、不用占座、没有考试、没有学分,但却有让学生过耳不忘的精彩段落。
  1.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非正式空间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上有更高、更本真的价值和意义――启智释能,张扬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现今的学生生活在一个格外需要思考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不安,社会阴暗面的暴露与迅速传播,对学习压力的无奈与反抗……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学校教育忽略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看在眼皮底下,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按学校的规定程序进行;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与他人交流与讨论的场所,学生没有思想亮剑的舞台――这种限制学生思想及行为自由的方式,似乎是对学生不违纪、不出事的负责任的保护,但这会阻碍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禁锢他们的想法,压抑他们的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过度注重能力、忽视了品质,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在学校提供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非正式空间,无论是对学生成长,还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都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注重学校教育中外延和内涵两种发展模式的和谐并进
  教育是传播文化和涤荡社会品格中负面因子的中坚力量。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学习,关注以学习为需求的课程,还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教学之外的学生行为,从多个角度关爱和支持学生。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每个学生个体都有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深入研究教学之外的学生行为,注意外延和内涵两种发展模式的和谐并进,除了严谨的课堂教学,校园里还应有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他们自己安排的时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这个时空里,接受课堂教学之外的综合教育。让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对他人及对社会的责任、有对祖国的热爱、有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有对自我的剖析,也有对与自己不同特质的人的尊重、理解与包容。
  3.盘活教育资源,让心无傍依的学生有心灵的归属
  每所学校都有很多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他们的显性课程成绩不理想,甚至很差。他们身处课堂教学中老师注意力的边缘死角,他们心无傍依。良好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价值观开放多元的和谐共进,而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格局应该是多种声音齐奏、变奏的局面,其中既有谐音、悦耳之音,也有噪音和刺耳之音。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生命,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亮点。整齐划一的教学与评价模式,会阻碍学生精神的绽放,盘活教育资源,秉承自由发展的理念,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亮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出自己声音、听到不同声音、与他人同呼吸、启迪心智、彰显自己特点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灵的归属。
  4.非正式空间要有良好的声誉积淀和丰富的博雅精神
  当学校把教育资源补齐的时候,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会很好。学生的快乐成长与刻苦学习并不排斥,良好的在校学习过程比终端更重要,非正式空间的建立与运转,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以先进的文化为支撑,蕴含丰富的博雅精神,能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思想资料。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单纯,虽有激烈争论,但很真诚;虽然理论资源有限、学术功力不深,但很执着。有良好的声誉积淀,学生的个性化元素能在这里广泛传递。这里有高扬的声调、饱满的激情,也有甜美的笑容。这里的弦外音、味外味不仅成为学生记忆中极其难忘的部分,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对其性格、认识世界的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学生珍视、珍惜、珍藏一生。
  学校教育场应该是一个生命体,生态教育应成为办学的一个视角,学校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重要的是要触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有理想、有活力、有文化底蕴、有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意气风发。重视“非正式空间”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补齐教育资源,从纯粹、清澈、本真、无功利的视角,以百年树人的精神去构建自身软实力,形成各具特色、相互配合、层次分明的学校教育体系。在这个生态教育场内,让每一个人通过学习、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氛围,对每个人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每个人人生的精彩段落。
  参考文献
  [1] 陆士华.“忙”的错觉.渤海早报,2010-10-09.
  (责任编辑付一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