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智慧”是指什么意思?和平常我们所说的智慧,是一个意思吗

谢谢

第1个回答  2020-11-30
佛经本来就是释迦牟尼圆寂之后,后世弟子及自称信徒的八方人士,各按己愿(这本就有失公允),编纂成书的。相互矛盾,南辕北辙自然难免。因为据说释迦本人在世时是不立文字的(估计这也是宗教难脱离政治的反映)。所以他说过什么何时何地所言,后人的著述难免有偏差,也无从稽考。后人传法自有其目的,为了便于传法,造神是必须的。于是乎,佛经里就充斥着虚幻----譬如:佛陀自其母肋间出,步踏莲花,口吐狂言。 再譬如:佛陀讲法时,遍地奇珍异宝,八部天龙两厢侍奉。天龙八部包含天神,半人半兽,金翅大鹏,巨蟒,龙。----这些用现代人的眼界审视,如何可能是真的?! 如果这明明是假的,那么,弟子也好信徒也罢,刻意编造类似的神话,无非就是为了造神!以利弘法。不证即信,是迷信也!上学读书,所学任何书本知识,皆前人所证,且教师在课堂上再做证明给学生看,而后讲解令学生掌握。怀疑是启迪的源泉,这是伟人说的,也为举世的科学家公认。 不求甚解,只贪图虚名,就盲目崇拜,深信不疑,并且偏执地否定排挤一切对偶像的怀疑,这是愚痴!让别人信,最简洁最有力的就是证明它!不能证明却只能嘴上辩解,怎么看也都只是狡辩!慧不痴,智不迷。明察方显智慧!
第2个回答  2009-05-30
不是
第3个回答  2009-05-30
佛经里讲的“智慧”和平常所说的智慧不一样。
平常所讲的智慧是个人的聪明,这种聪明智慧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不见得是正确的。里面有分别、妄想、爱见。
经中讲的“智慧”是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事实真相,没有“我见”、“我执”。
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空间(佛家讲天、地、鬼、神及各宗教)的关系。
所以说佛的“智慧”是究竟圆满的“大智慧”!
末学愚见仅供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第4个回答  2009-05-30
比如楼主能看开生死、从而看淡名利,这是智慧——智慧是一切想到彻底;

如果楼主不能看开生死、并对名利非常热衷(无贬义)同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是聪明——聪明是得过且过。
第5个回答  2009-05-30
佛经中的“智慧”,两个字是分开的,智是智,慧是慧。智是慧的体,慧是智的用。我们平常所说的智慧都是从表面上的现象去评定其某一个人的行为状态,在佛经中佛祖认为众生的智体是相同的,都可以与佛一样具备所有的慧用。但为什么现实世间会有种种差别相,原因就是出在其智体的慧用上(就如一台电脑中了毒运行缓慢而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用,众生如果中“毒”,其反应表现就是行行色色的人类世界),从而揭示出了众生行为状态差别的根本原因。

附“智”与“慧”的术语解释,供您参考:

〔智〕

佛教术语。音译若那、阇那。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抉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为智(解脱道)。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苦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佛教经论中有把智比作利剑、利箭、灯光的。如《维摩经·菩萨行品》有“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大智度论》卷十有“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等语。诸经论中还把智慧比作大海,广大渊深难测,并将其分为很多类别。

二智 即胜义智和世俗智。1、胜义智,又名如理智、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和实智。指圣者无漏智缘真如境,或以理智观察胜义谛之理证得真谛所生的智。2、世俗智,又名如量智、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和偏智。因在根本智后而生起的智,或以比量观察世俗一切事物而生的智。这是佛教观察一切事物的总方法。

三智 即一切相智、道相智和一切智。是佛、菩萨、声闻、缘觉观察一切事物、证得真如、断除烦恼的三种能力。1、一切相智。为佛智。又称一切种智、一切智智。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体性,及尽其所有之形相,以及了知菩萨和声闻一切道相。2、道相智。为菩萨智。又名道种智、道种慧和道慧。菩萨为了度众生成佛应当了知世间一切善恶业道之行相及其种类差别,了知声闻、缘
觉所行的一切相以及世间出世间的种种所行之相貌差别。3、一切智。是声闻、缘觉智。声闻、缘觉为证涅盘应证知内外一切法体空无我。内即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处,外即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处,合为十二处。《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称:“知是十二入故,名为一切智。”

四智 1、大圆镜智。显现法界之万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色像,遍照法界之理事。2、平等性智。了达一切法无我平等之理,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成就诸法体性平等作用之智。3、妙观察智。为分别善妙诸法而观众生之机说法断疑之智。4、成所作智。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种类而成种种变化之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凡夫”八识,经过“转依”而成为四智,名为“转识成智”。即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眼等前五识成“成所作智”。

五智 密教大日如来具有的五种智慧。即除上述四智外,加法界体性智。法界指整个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及其所依之体性。密教立五智配五方佛。法界体性智表为中央大日如来;大圆镜智表为东方阿 如来;平等性智表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表为西方阿弥陀如来;成所作智表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

十智 有大小乘之别。小乘立十智总摄一切智。《俱舍论》卷二十六称:“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大乘也有十智,即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间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

此外尚有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

〔慧〕

瑜伽三卷七页云:慧云何?谓即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简择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又云:慧作何业?谓於戏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推求为业。
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三页云:慧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简择诸法;或如理观察,或不如理观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观察。慧为何业?谓于言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考察为业。
三解 瑜伽八十二卷十一页云:此中慧者:是智见、明、现观等,名之差别。简择法相心所有法,为其自性,训词者:简择性故,治无智故;名之为慧。又各品别,能了知故;名之为慧。又能显了诸聪慧者,是聪慧性,故名为慧。
四解 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所言慧者,谓已证得出世间慧后时所得世间妙慧。
五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慧者:谓俱生生得慧。
六解 显扬一卷四页云:慧者:谓即于所观境,简择为体。如理,不如理,非如理非不如理,悟入所知为业。如经说: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极简择法,遍了、近了、黠了、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
七解 成唯识论五卷二十页云: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有说:尔时亦有慧起。但相微隐。天爱宁知。对法说为大地法故。诸部对法,展转相违。汝等如何执为定量。唯触等五,经说遍行。说十,非经。不应固执。然欲等五,非触等故;定非遍行。如信贪等。
八解 摄论二卷二十五页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九解 杂集论一卷十一页云:慧者: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断疑者:谓由慧择法,得决定等。
十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十一解 广五蕴论五页云:云何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即于彼者:谓能观事。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得决定故。如理所引者:谓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谓诸外道。俱非所引者:谓余众生。断疑为业。慧能简择;于诸法中,得决定故。
十二解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慧、谓于法能有简择。
十三解 大毗婆沙论九十五卷四页云:云何为慧?答:六识相应慧。此有三种。谓善、染污、然覆无记。广如前说。
十四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慧云何?谓心择法性。
十五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六页云:慧云何?谓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为慧。
十六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七页云:慧、谓于法能有拣择:即是于摄相应成就诸因缘果自相共相八种法中,随其所应,观察为义。
十七解 发智论七卷四页云:云何为慧?答:六识相应慧。
十八解 界身足论上三页云:慧云何?谓于法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了相、近了相、等了相、聪睿、通达、审察、决择、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