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镇小学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一、北京市大成学校的历史背景,前身,学生品质还有老师,为什么会有痞

北京市大成学校是大成里(青塔)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中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建筑面积达二万余平米,目前有教师二百六十余人,在校学生近三千人。

学校建筑规模堪称城市小区建设中较大的,教学一部主要安置学前至小学六年级学生就读,艺教部安置美术生就读,教学本部安置初中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就读。有学生教室七十八间,自然、理、化、生、计算机等实验室设备完善,音、美、劳技、语音、图书、阅览、电子琴、惠普图形计算器等专用教室一应俱全。

具有双向闭路电视控制系统、宽带、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三处校址均有塑胶铺设的体育场地,教学本部有具有看台的四百米标准田径运动场和篮球场、排球场。

校内有整饰一新的可容纳近三百人的学生公寓,有可容纳近三百人上课 *** 的典雅气派的学术报告厅。各部均有炊事间,可解决学生校内就餐。

校园环境优美,被评为北京市“绿色学校”和“花园式单位”。学校设有由大成房地产开发公司资助的“大成学生奖励基金”和“大成教师奖励基金”,每学年向各年级学习优秀、有特长的学生和教育教学成果突出教师颁发奖励基金,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嘉兴新塍的文化历史

新塍古称“新城”,历来为嘉兴西部重镇。形成于唐代会昌元年(841)。新塍之名始见于宋代周辉《清波杂志》“绍兴处,曾鲁公丞相权嘉禾新塍税”的记载。明清时,新塍既已成为秀水县四大镇之冠,是嘉兴西北区域内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新塍也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古镇,是中国 *** 浙北革命斗争的主要活动地区。

古镇地处江南水乡,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该镇枕河而建,市河新溪自西向东贯穿市镇,西接严墓塘,东连新塍塘,全长1680米,街衢临河而建,形成以市河为轴线,两街夹一河的布局。市河两岸老街是嘉兴现存较具规模、保存较完整的古镇街区,民居依水造势,鳞次栉比,布局规整精练,“人家枕河,小桥流水”,延续了水巷、街巷组成的江南水乡传统格局。临街建筑多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排门式店铺,布局严谨对称,风格朴素简洁。几座较好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前厅后堂模式,布局多天井、院落、石库大门,门楼、梁枋雕刻精细、繁缛,封火墙多带地方特征的观音兜构筑。白墙黛瓦、河埠驳岸、小桥流水人家相互映衬,轮廓优美,色彩淡雅,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古镇风情。

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许家故宅)、吴家浜遗址,文物保护点沈本千故居。其他还有能仁寺、蚕王殿、问松桥、观音桥、凤鸣桥、小灵鹫山馆图泳刻石、小蓬莱等文物古迹,保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有吴润昭私院、朱氏老宅、丰乐街西小桥弄2号旧宅、西南大街249号旧宅等。

传统文化以信仰佛教文化为主,每年的“三月半迎神赛会”最具规模。还有传统民俗节日——鳌山灯会和传统制作工艺纸凉伞等。

三、云阳一小的历史和现在

南召县云阳一小位于南召县老县城西北隅,现云阳镇 *** 所在地,学校文化积淀丰厚,据校院内明代石碑记载,校址为楚襄王行宫。

明成化十二年改建为“南召孔庙”(又称“南召黉学”)。作为“兴教化、明人伦”的育人场所,学校已经经历了500多年的岁月,公元1908年,学校更名为“南召官立(两等)模范小学堂”。

学校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景色宜人、环境优雅,校园内绿树成荫,通往文庙的是一座状元桥,状元桥两边是两池荷花,绿油油的荷叶浮在水中,点点花苞在绿叶中若隐若现,煞是好看,不禁让人联想,在荷花盛开的时节, *** 的荷花伴着满池碧绿的荷叶,该是怎样一幅如画的景色呢?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新校舍前面的两棵参天大树,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百年风雨洗礼,蕴积涵育,一代代一小人薪火相承,青蓝续接。

在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如星星之火,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今天已经成为在县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一所知名学校。 学校是南阳市人民 *** 命名的"示范性学校",是南阳市教育局命名的"德育工作示范性学校",是省市"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是市"学习科学实验先进单位",是南召县"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全优学校"。

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450余名学生,教职工69人。学校的图书、仪器、电教、体、音、美等器材配备均达省定二类标准以上,学校又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和微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加快了教学手段更新的步伐。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以优化课堂结构为中心,以第二课堂为补充,以环境建设为保障,以评价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曾于2000年参与承办"南阳市教育学会作文教改现场会",于2001年参与承办“南召县素质教育现场会”,2006年协办南召县中招总结会东半县现场会,2008年南召县教育局举办“学校管理观摩活动”被评为先进单位,学校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南召县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及“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四、西吉县第一小学的历史有哪些

西吉县第一小学始建于1934年,校园占地面积2734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50平方米。

现有教学班50个,在校学生4309人,教职工154人,专任教师148人,其中大学学历35人,大专学历86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3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3人。

多年来,在县委、 *** 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西吉一小坚持“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科研兴校、信息活校”的办学宗旨,以“创一流管理、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为奋斗目标,以“让学生乐学、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和硬件建设。为推进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充分利用网络,荟萃最优秀的教育资源,2009年5月,学校创建了网站,使教育资源的广度、深度得到了无限拓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了便捷、互动、广博的信息平台。

五、大朗镇的历史文化

大朗人素来把年夜饭视为一年中最丰盛的宴席,年夜饭瓜果毕至,鱼肉咸集,举家团坐,饮酒辞岁。“就餐前须要祭祀祖先,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此外进餐时忌讳别人打扰,即所谓的‘睬年饭’。”

此外,守岁也是除夕的一项重要仪式。依大朗历史习惯,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这顿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一直吃到深夜。

大朗镇的松柏朗村,除夕夜上文光庙,一直是当地居民盛行的风俗。每年除夕子时,文光庙都会成为民众聚集的圣地,万众祈祷,争添子时香,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

六、谁知道五河县大圩村的历史

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34泗州《古迹》:五河故城“在今县南……咸淳七年始置县。以淮、▉、浍、沱、潼五河合流而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夏、商属徐州地。周属青州。春秋为鲁国地。战国为鲁、宋、吴三国之境,后属楚国。秦为蕲、徐县地、属泗水郡。西汉置虹县,为虹县地(境内有虹县遗址),属沛郡。东汉为夏丘县,属下邳国。三国时属魏。东晋在故虹县地置贡城戌。南朝属宋、齐、梁等国。东魏复名虹县,又名降城。北周时废。隋为夏丘县,属下邳郡。唐初为夏丘属泗州;武德四年(621年)分置虹县于古虹城为虹县;六年废夏丘县;贞观八年(634年)移虹治于夏丘故城,改属泗州。元和四年(809年)改属宿州。北宋为虹县属淮南东路宿州。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置五河县因境内淮河、浍河、沱河、▉河、▉河交汇于五河口,故名,治五河口镇,属淮南东路淮安军。元初属淮安路之临濠府,至元十七年改属淮南路泗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筑土城,洪武四年二月属临濠府;六年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改属凤阳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凤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五河改属泗州。1912年直属安徽省,1914年隶属于淮泗道;1927年废道仍属安徽省,1932年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0年改第六区为第四区,五河属之。1941年属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苏皖边区泗五灵凤县。1949年1月30日改泗五灵凤县为五河县,属皖北行署江淮第二行政公署;4月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改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复属宿县专区,1983年7月1日改属蚌埠市。

小圩镇大圩小学,现更名为祥源小学,位于安徽省五河县小圩镇大圩村,创办于1945年,地处小圩镇东区,位于五固公路的南面,东依四陈,西靠小凌,南连赵台,北接圩后.纵横十余里,下设五个村民组,六百余户人家。1991年乡镇重新划分,学校分成大圩和圩后两所小学。2000年四陈、小凌两所小学合并到大圩小学。2006年圩后小学合并到大圩小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