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战战兢兢地说:光速是可变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光速不变,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石。

我说的光速可变,不是光速在不同介质中变化了,而是用不同的理论,对真空光速可变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以论的光速不变原理,也没有进行过是真理的验证,因为这样的理论只能证伪。

光速不变原理,通过对相对论的理论论述,实验验证了相对论预测的几个结论是正确的,光速不变也就自洽了,也就是自圆其说了,为现代物理学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的这个学说,也可以叫假说,从与粒子物理截然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来理解光速可变的理由和结果。

因为与大神的理论相悖,因此提出来时战战兢兢,供大家品判。

一、 理解的三个不同角度

1、对物质粒子的认识不同。粒子物理认为物质是实体、刚体,“旋理论”认为物质是能量、是结构。粒子物理认为物质是相对静态存在,“旋理论”认为物质粒子是永远强烈旋转。

2、认识的关联不同。粒子物理认为粒子之间是本质不同的,是单独存在的,有62种基本粒子。“旋理论”认为各种粒子本质是相同的,“道生一”,全部是一种“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对光的认识不同。粒子物质认为光有波粒二象性,是粒子又是波,光速是光的传播速度。“旋理论”认为光是有一定振动频率的时空结构,不是粒子,光速是时空结构改变的速度,也就是振动在时空结构中传导或传递的速度。

我在《电子的产生与存在状态》、《分析光》中进行了详细讲解,本篇主要侧重解析光速,简单理一下以前的资料,有兴趣的可以看我上周发的内容。

二、基础为能,旋转为体的“旋子”,像发电机发电一样互相切割产生电子,电子有了振动频率,电子断开是电磁波(光)

(一)对物质粒子的认知

1、粒子自旋,是其内禀属性,这是科学证明的。

2、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质子呈三角体结构。这是物理理论。

3、夸克禁闭是一种物理现象,描述夸克不会单独存在。由于强相互作用力,原子核内的夸克连在一起是撞不开的。

4、科学家们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通过碰撞原子核,已经证明夸克是流体液滴状,没有固定的结构。

5、物质有巨大能量,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及核反应实践,质量会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释放的能量相当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后附一,其他证明)

6、磁铁这种物质有磁力线,磁铁的磁力线被切割能够发电,说明磁力线是粒子的内部产物,因磁铁的分子排列机制,能够泄漏出来。

反过来理解,夸克是由无数个磁力线一样的线环绕而成,因原子排列或屏蔽,包括电子参与后,大多不显现。

结论:现代物理学和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基本粒子的特征:一是强烈旋转,二是有巨大能量,三是能量态,像线团一样,没有固定的结构。基本粒子就是这样的“旋子”小球。

(二)暗物质(时空结构)与物质的组成

基础为能、旋转为本、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是“旋理论”的精髓。

按自然的排布方式,“旋子”小球有三种结合方式:

一是一个“旋子”小球翻个身,旋转相反,相遇,结果是碰撞湮灭。产生能量。

二是一个个旋转方向一致的“旋子”小球排成队,手挽手,平面上一个个排列,上下互相连接,这样的组合,使“旋子”成为了一个整体,是暗物质。暗物质结构约束了整个宇宙。

三是一个“旋子”小球平躺着,和两个小球套合一起,组合成三角体,三角体也是自然中最稳定的立体结构,外形是不完全规则的球形,三角体可以再堆叠组合,成为物质。

(三)电子及光的产生

物质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构成质子和中子的是夸克,也就是“旋子”,原子中的“旋子”夸克是三角体。

“旋子”夸克,是一种高速旋转的能量态,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个旋转的环,组合在一起。

这个质子的夸克组合结构,一是非常稳定。二是旋转时切割磁(磁力线)。

从直观上看,旋子是不停旋转的一堆旋环组成的。这个组合结构,旋子互相套合在一起,夸克禁闭,是稳定的,撞不开的。“旋子”体互相切割,互相切割的结果是,像发电机发电一样,将磁力线折弯、拉伸、对接,生成了有振动频率的电旋子,也就是电子。

电子在适合自己振动频率的外旋环上聚集,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和层次,不同层次的电子具有不同的振动频率。

光是怎么来的。电子环被断开,变成了振动的电磁波(光),具有一定频率的电子以波的形式飞了出去。

三、“旋理论”解答的光速

伟大的麦克斯韦说:电磁波(光)的传播速度只取决于传播介质。发现电磁波的天才赫兹也说:电磁波的波速与波源的运动速度无关,也就是光速与光源的运动速度无关。

光的振动传播,对暗物质(时空结构)进行改变,光速是暗物质(时空结构)改变的固有速度。

光的传播,使改变时空结构的振动传递状态表现了出来,让人观察到了。

真空光速是振动引起真空中的时空结构变化的速度,介质(如:水)中的光速是介质中结构的变化速度。

真空光速是暗物质(时空结构)改变的固有速度,因此,从介质到真空,光不需要加速,直接就能变回真空时的速度。

四、“时空结构能”与以太的不同

以太:19世纪,科学家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如声波的传递需要借助于空气,水波的传播借助于水等)。受经典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宇宙中到处都存在着一种称之为以太的物质,而正是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按照当时的猜想,以太无所不在,没有质量,绝对静止。以太充满整个宇宙,电磁波可在其中传播。但未能找到以太。

时空结构与光和物质是一体的,但以太是割裂开的一种人臆想的物质。

光速,光的传播,打个比喻,好像是一排士兵站着报数,报数的同时晃一下头向下传。光速在时空结构中传播,就是晃头报数这个状态变化的传递,前面一直有士兵(时空结构),这个报数晃头的状态变化就一直向前传递,士兵没有跟着向前跑。

而以太理论认为,士兵必须在以太中向前跑,才能完成传播,当然寻找不到以太,出现了不存在以太的情况。

团长带着十个班在练报数,五班的士兵边跑边报数,团长也向五班这边跑,团长看到的速度是叠加的速度,速度增加了。但光速不叠加,这是寻找以太失败的结论。

六班的士兵站好一排,晃着头报数,团长向六班这边跑,但晃头报数的速度没有变。因为这个晃头报数的传递速度(光速)与团长跑来没有实质联系。这是时空结构与以太的本质区别。

时空结构(暗物质)是证明存在的,从大的方面讲,暗物质维系了星系的稳定(我在寻找暗物质中细讲了),从小的方面看,发电用的磁力线就是暗物质的一部分。

最直观的理解是电和电子的传播。电的传播速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电流的传播速度,电路接通,电流马上形成,从理论上讲,这个速度就是光的速度。经实际实验,电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大约是20万公里/秒,是光速的三分之二。这个速度也就是电(电场,与电磁波一样)状态的改变在介质中的传导速度。二是电子的速度,导线中的电子每秒最多能移动几米。

五、光速是怎么变化的

光在真空中也能传播,说明光的传播走的是暗物质(时空结构)通道,物质与暗物质是相伴相生的,不管是暗物质还是物质,其中的光速都是暗物质时空结构的变化速度。

大质量物体,能引起时空弯曲,包括光的弯曲。时空结构的变化,也应能改变光的速度。

还有一个证据: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具体说:真空中的光速是30万km/s;空气中的光速接近(或等同)于真空中的光速;冰中的光速是23万km/s;水中的光速是22.5万km/s;酒精中的光速是22万km/s;玻璃中的光速是20万km/s。

酒精的密度是0.8g/ml,低于水的密度1g/ml,当然玻璃的密度大于水,但酒精和玻璃中的光速都小于水中光速。从这个结论看,光速与物质的密度没有必然关联,其实际应与物质并存的暗物质相关,也就是光的传播走的是暗物质(时空结构)通道。

像士兵报数一样,传递速度快慢与士兵之间的疏密程度有关。报数的频率(光的频率)不变,站的密就传的慢,站的稀就传的快。

因为暗物质(时空结构)也有向心引力,有向中心聚集的特征,因此真空中光速也是不同的,是变化的。

但在一个地方,比如地球表面,光速是一定的,不管是在空气中测,还是在真空箱中测;不管是光从水中射出,还是从真空射入,到达地球表面的光速,就是所在位置时空结构介质的变化速度,是一个固定数值。

从这个角度理解,地球表面的真空光速与大气层外的真空光速是不一样的。地球表面的时空结构更密,光的速度更低。反过来,外太空的光速会超过30万公里/秒,但这束光再传到地球表面时,又变回地球表面的光速。

光电磁出身一样,是一体的,如果光能在金属中传播,也会和电一样,传播速度大约是20万公里/秒。

六、光速变化与黑洞

银河系星系中心因为引力巨大,全部是致密的暗物质线,密度特别大,是黑洞。

有一个著名的史瓦西半径,银心所形成的球面组成一个视界,光和粒子均无法逃离这个球面。银河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史瓦西半径约为780万千米。

从“旋理论”理解,一是银河中心黑洞是致密的暗物质,其本身没有电子,不发光。二是外围的光向银心传播时,因为暗物质(时空结构)越来越密,光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到史瓦西半径这个视界边界时,光的速度与视界边缘的旋转速度一致,再向内光速就小于旋转的速度了,因此光传播不进黑洞内部,而是随着视界边缘的旋转被卷着推向两极,在视界边缘的物质同时被卷起扯断,在黑洞两极形成电离喷流。

这是黑洞不发光的原因,不是引力太强大,光无法逃逸,而是光速变慢,传不进去。

(顺便理解了黑洞,应该再专门写一篇,“了解黑洞”)。

宇宙中心是超级大黑洞,当然致密的连光也无法传播进入。

宇宙有界无边,宇宙的外围,物质(暗物质)边界以外,光逐渐被拉伸到无限长,速度无限大,又转化为能量。

附一:物质由“能”构成,基础为能的其他证明

一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及核反应实践,质量会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释放的能量相当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将物质和能量联系起来。

二是真空零点能。在量子力学中,真空并不是空无的虚空,充满着自发的量子涨落,不断有虚粒子对创生和湮灭,里面蕴藏的能量就是真空零点能。真空中两块靠得很近的金属板存在一种微小的压力——卡西米尔力,产生卡西米尔效应,无数次试验已经精确验证了这个效应。

三是“狄拉克”之海理论。狄拉克认为真空中填满了负能量级的粒子,构成了真空中虚粒子的海洋。

四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以及热胀冷缩等现象,生活中司空见惯。

五是真空冷焊现象。两块金属放进高度真空中,将它们贴合紧密,就可以自动粘在一起,变成一块。

六是构成物质的基础——夸克,是没有明确结构的,也不能单独存在。

七是中微子可以穿透星球。每秒钟有接近1万亿个这种粒子穿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我们却根本无法察觉感知到。物质是可以穿透的,其根本应是“能”。

八是海森堡提出的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没有办法同时测量到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是能量态的表现。

附二: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旋理论”

物理规律不是创造的,是需要我们在自然中进行寻找。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

道法自然,宇宙用最简单的方式构成了无比繁复的世界。

基础为能,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的。“真空不空”,时空中充满着宇宙空间的能量(时空结构),“能”是世界的本源。

旋转为本,宇宙本身和万物都在旋转,旋转的“旋子”组合的不同方式,将“能”组合成了暗能量、暗物质和物质。

大道至简,上帝不会列方程。“旋子”组合的形态多样性决定了世界的纷繁复杂,但其运行本质很简单,遵从“一”。

宇宙是旋转和循环的,旋转和循环是永恒的主题。

基础为能和旋转为本,是所有物质生成的前提,同时也使所有物质存在了关联。宇宙时空与世界万物是一体的,是互相联系的。

第2个回答  2024-06-22
没错,光速是可变的。这里用波动理论论证一下光速可变的原因。
光是波的一种,用波动理论诠释光速最合理,也最可靠。也就是说,光速问题实际就是波速问题,可以使用波速的确定方法确定光速。下面我们不妨就先研讨一下波速的确定方法。

波速确定方法与实物粒子运行速度的确定方法有所不同,波具有以下两大传播规律:
(1).波在传播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由传播介质的性质决定的,波在性质稳定的传播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固定的。
(2). 波源在传播介质中的移动不会影响波在传播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在确定波速时,波源在传播介质中的移动速度并不能参与波速的合成。既然是这样,波的传播介质就是波速的第一参照 物。
根据波的以上两大传播规律,可归纳出以下的波速确定方法:
(1).首先确定波在传播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再确定波的传播介质相对于参照物的移动速度。
(3).然后把两个速度合成,就是波相对于该参照物的传播速度。
(4).波传播过程中,若波到达区域的传播介质性质出现了改变,则波的传播速度也会跟着改变。
总结:波速是由传播介质的性质与传播介质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两大因素决定的。
传播介质是波速的第一参照物,要想知道波相对于其它参照物的运行速度,就必须首先知道波的传播介质是什么。因此,确定光的传播介质是解决光速问题的关键。今天,光相对于各参照物的传播速度无法确定的问题,正是光不需要传播介质这个错误理论造成的。也正是在这种无法确定光速的情况下,才出现了不切实际的光速不变的假设。
波的形成与传播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波源和介质。波源是产生振动的物体,而介质则是振动能量传播所需的物质,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没有波源就无法产生振动,而没有介质则无法传播振动。 而介质的震动只是在一平衡点进行,介质并不会随波的传播而移动。因此,必须有连续的传播介质波才可以传播下去。光波的传播也应如此,否则它就不属于波,也不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波的特性。那么又该如何确定光的传播介质是何种物质呢?其实方法很简单,既然波是靠介质的有序震动进行传播的,根据波的这个传播特点,就可归纳出确定波传播介质的方法,即:波传播时,在传播地点做有序震动的物质,就是波的传播介质。那么光传播时,是那种物质在做有序振动呢?是电磁场。因为光传播时,光波中电磁场的强度,进行着周期性的大小变换。电磁场强度的这种大小变换,实际就是电磁场在振动,变换中的电磁场的最大强度,正是电磁波的振幅。所以说,电磁场就是电磁波的传播介质。由于磁场是电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可认为:光的传播介质是电场。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光传播无需传播介质,是因为宇宙中一些星球发出的光可以穿过浩瀚的太空到达地球,人们一直认为浩瀚的太空是真空的,光既然可以在浩瀚的太空中传播,于是便有人认为光传播不需要传播介质。电场是由组成物质的带电粒子发出,并可以向远处无限的延伸。由于宇宙中存在有数以万亿计的星球,这些星球大都是由带电粒子组成,所以它们会在太空中形成各自的电场,这些电场才是光可以在浩瀚太空中传播的原因。
使用光的传播介质电场,还可以很容易的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得,在地球附近空间中,光在各处及各个方向上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由于其它星球距离地球太遥远,它们在地球附近形成的电场与地球自身形成的电场相比可以忽略,地球附近空间中的电场主要由地球自身形成。因此,地球附近空间中的电场与地球是成为一体的,没有相对运动。
(2).传播介质的性质决定着波在该传播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在地球附近空间这个特定区域里,电场的性质处处都基本相同,因此在这里测得的光速也都基本相同,为每秒约30万公里。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才造成在地球附近空间中测量到的光速,在各处及各个方向上都基本相同。
基于上面的两点还可以明白:来自太阳或其它星球的光,它们在太空中传播时,不管其相对于地球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当它们到达地球附近后,其相对于地球的传播速度都会变的相同,为每秒约30万公里。正是各星球照射到地球上的光速相同,造成一些人认为光相对于各星球的传播速度都一样,便得出了不切实际的光速不变理论。在科学研究中,不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结论,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了光速第一参照物的传播介质电场,还可以很容易的确定光在地球附近空间中传播时,其相对于各类参照物的传播速度。下面就通过一事例来诠释一下此类情况。
在地球附近的空间中,光的传播介质电场与地球没有相对运动,也即是,在这个区域里光的传播介质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假设光在地球附近空间中的传播速度是C。则一个停在轨道上的火车,其前车灯发出的光,相对于轨道的传播速度就是C。由于火车没有运动,则火车相对于光的传播介质的运行速度是0,所以此时该光相对于火车的传播速度也是C。若该火车以速度V向前行驶,请问火车此时前车灯发出的光,相对于轨道与火车的传播速度又各是多少呢?
由于光源的移动不会影响光在传播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则行驶的火车前车灯发出的光,相对于轨道的传播速度仍是C,而不是C+V。
这里要明白,波速的确定方法与实体物质运行速度的确定方法有所不同。在运行的火车上,若有人在车厢内沿火车运动方向向前行走,则该人相对于轨道的移动速度就是车速与人行走速度之和。但波速的确定方法却不同,波速是由传播介质的性质与传播介质的运动状态两者决定,与波源的运动状态无关,所以不能简单相加,需按照前面归纳的波速确定方法计算。
由于行驶的火车相对于光的传播介质的运行速度不再是0,而是V,且火车行驶方向与光传播方向一致,则此时该光相对于火车的传播速度不再是C,而变为C-V。这里要注意,光虽说是由火车发出的,但其相对于移动的火车的传播速度并不是C。
火车行驶时,其前车灯发出的光,相对于轨道与火车的传播速度不再相同,由此说明光速不变原理是错误的。
大道至简,光速的确定方法与其它波并没有什么不同。光不能在无传播介质的空间中传播,也不存在光速不变原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