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浸润性贫血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目录

    1 概述 2 疾病名称 3 英文名称 4 骨髓浸润性贫血的别名 5 分类 6 ICD号 7 流行病学 8 骨髓病性贫血的病因
      8.1 转移癌 8.2 造血系统肿瘤 8.3 感染、炎症 8.4 代谢性疾病
    9 发病机制
      9.1 骨髓受肿瘤或异常组织的浸润 9.2 髓外造血 9.3 转移癌在骨髓中形成浸润灶或发生骨髓坏死 9.4 红细胞无效生成、并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9.5 失血 9.6 营养缺乏 9.7 放疗、化疗、严重感染抑制造血功能。
    10 骨髓病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0.1 原发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10.2 贫血是重要常见症状 10.3 髓外造血的表现 10.4 出血倾向 10.5 骨痛
    11 骨髓病性贫血的并发症 12 实验室检查 13 辅助检查
      13.1 病理检查 13.2 X线检查 13.3 放射性核素
    14 骨髓病性贫血的诊断 15 鉴别诊断
      15.1 类白血病反应 15.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15.3 缺铁性贫血(IDA) 15.4 溶血性贫血 15.5 再生障碍性贫血 15.6 MDS 15.7 其他引起骨髓浸润性贫血及幼粒幼红细胞血症的情况
    16 骨髓病性贫血的治疗
      16.1 治疗原发疾病为主 16.2 支持治疗 16.3 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16.4 脾切除 16.5 疗效评价
    17 预后 18 骨髓病性贫血的预防 19 相关药品 20 相关检查 附:
      1 治疗骨髓浸润性贫血的中成药 2 骨髓浸润性贫血相关药物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骨髓病性贫血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骨髓病性贫血 已经自动替换为 骨髓浸润性贫血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概述

骨髓浸润性贫血(myelopathic anemia,MA)或称骨髓病性贫血,是骨髓被肿瘤细胞或异常组织浸润,造血骨髓微环境遭受破坏,造血功能受损引起的贫血。其特征是骨痛、骨质破坏、贫血伴幼粒幼红细胞血象。本病常见病因有:前列腺癌、乳癌、胃癌、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等疾病。

2 疾病名称

骨髓浸润性贫血

3 英文名称

displacement anemia

4 骨髓浸润性贫血的别名

骨髓病性贫血

5 分类

血液科 > 红细胞疾病

6 ICD号

D64.8

7 流行病学

骨髓浸润最常见的原因是肿瘤,贫血又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症状,无论有否转移均可发生,其贫血的发病率约为29.3%~42.98%,骨髓内血运丰富,是癌肿较易血行转移的组织之一,有时骨髓是首发或惟一的转移部位,其发生率与病期早晚及肿瘤类型有关。原发病可在乳腺、肺、肾、前列腺、胃、肝、结肠、子宫等处,几乎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骨髓转移浸润造成贫血。但原发癌不明者有时可达20%~40%,有些病例因血液学异常,骨髓检查首先发现转移癌细胞,而原发肿瘤不明而事后才检出。1936年,Rohr及Hegglin首先报道75例肿瘤患者胸骨穿刺发现有11例转移癌。此后有陆续报道,Jonsson 152例中骨髓转移癌占47%,Hashimotm等报道260例中骨髓转移癌占35.2%,57例肉瘤中54.4%有骨髓转移,其中以淋巴肉瘤及网状细胞肉瘤转移率最高。Flancis等统计1321例转移骨髓的原发肿瘤中乳癌占首位(363例)。转移部位以胸骨最多见,顺次为脊椎、股骨、肱骨,转移几乎仅见于红髓。过去认为骨髓转移一般为晚期肿瘤,目前有人报道有些肿瘤首先发现骨髓转移癌以后才确诊原发恶性肿瘤,有些肿瘤早期即可发生骨髓转移,而后发生骨髓进行性贫血的发病率比较高。Jonsson在71例骨髓浸润中90%血红蛋白低于正常,Contleras在100例骨髓贫血中,74%呈中度贫血,贫血的程度和病情轻重有关,可见早期明确诊断对防治恶性肿瘤至关重要。

8 骨髓浸润性贫血的病因

8.1 转移癌

甲状腺癌、胃癌、结肠直肠癌、肺癌、肝癌、乳癌、肾癌、前列腺癌、神经母细胞瘤,几乎所有癌肿都可转移至骨髓。

8.2 造血系统肿瘤

①干细胞疾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②非干细胞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等。

8.3 感染、炎症

细菌性(结核菌、葡萄球菌、伤寒菌等)、真菌(组织胞浆菌)等。

8.4 代谢性疾病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储积病(Gaucher病)、单核吞噬系统遗传性缺陷病(骨硬化症)等。

9 发病机制

上述病因通过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

9.1 骨髓受肿瘤或异常组织的浸润

骨髓微环境遭受破坏,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损,发生贫血。因骨髓血液屏障(bone marrowblood barrier)受破坏出现幼粒幼红细胞血象。

9.2 髓外造血

骨髓被侵犯后,体内可能发生代偿性髓外造血。因某种因素使癌症患者EPO产生增多也可激发髓外造血,主要场所是脾脏、肝脏和淋巴结。髓外造血缺乏屏障出现幼粒、幼红细胞血象。脾脏肿大继发脾功能亢进时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9.3 转移癌在骨髓中形成浸润灶或发生骨髓坏死

其周围造血组织可能增生不良并可被纤维组织代替,这可能因为肿瘤细胞释放造血抑制物及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所致。

9.4 红细胞无效生成、并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产生自身免疫性抗体致使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由于铁利用不良可出现铁粒幼细胞贫血,但较少见。

9.5 失血

消化道肿瘤、宫颈癌容易合并出血,引起失血;肿瘤组织释放凝血活酶,发生血栓形成而引起DIC亦为出血的原因。

9.6 营养缺乏

肿瘤患者食欲减退,胃酸缺乏使叶酸缺缺乏,蛋白质缺乏。肿瘤及毒素抑制造血,干扰铁、蛋白质、叶酸、维生素B12的正常利用。

9.7 放疗、化疗、严重感染抑制造血功能。

10 骨髓浸润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0.1 原发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常因原发疾病的症状突出而掩盖继发性贫血的表现,也可能以贫血及骨痛为首发症状而缺乏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10.2 贫血是重要常见症状

贫血轻重不一,进行性加重,贫血程度与肿瘤大小范围及骨髓浸润程度无明显相关。用叶酸、铁剂、维生素B12等治疗无效,合并感染可以加重贫血程度。

10.3 髓外造血的表现

肝、脾、淋巴结肿大。

10.4 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或伴有DIC时,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10.5 骨痛

一个部位或多部位骨痛,如腰痛。可伴局部隆起、压痛,甚至有病理性骨折,骨髓坏死时会有剧烈的疼痛,也可伴有心律不齐、多尿、恶心呕吐、腹痛腹腹泻甚至昏迷等。

11 骨髓浸润性贫血的并发症

长期慢性贫血可引起贫血性心脏病。

12 实验室检查

1.血象: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合并明显出血或叶酸缺缺乏时可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或大细胞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有异形、多染性和嗜堿性点彩红细胞,合并骨髓纤维化时有泪滴样红细胞。血涂片可见较多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的裸核。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合并溶血时可增多,白细胞计数增多,也可减少或正常。血小板减少、正常或增多,常见巨大畸形血小板。

2.骨髓象:骨髓穿刺时有“干抽”现象。骨髓增生活跃。骨髓有肿瘤转移时则贫血进展迅速,并能出现类红白血病反应性贫血,因此凡遇到原因不明的贫血及出现幼红幼粒血象时,应考虑肿瘤的可能,需在骨髂压痛处穿刺涂片,或骨髓活检可找到转移瘤细胞。

3.血清堿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可增高。

4.成熟中性粒细胞堿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5.血清铁(SI)减低,总铁结合力(TIBC)正常或稍减低。血浆铁清除率轻度亢进,血浆铁转换率正常或轻度上升。红细胞铁利用率正常或稍下降。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

13 辅助检查

13.1 病理检查

骨髓转移瘤多由血行播散,少数通过淋巴道转移。骨髓活检发现骨髓转移瘤的阳性率为97%,骨髓涂片为72%。①骨髓涂片:转移癌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为多个癌细胞聚集一团,可见双核或多核,核浆比例增大,染色质粗呈深蓝色,常有核仁,胞质蓝色。腺癌细胞呈腺样结构排列。②骨髓病理切片:可见转移的肿瘤细胞及骨髓纤维化,转移癌细胞大多聚集成块状、片状、条索状,其形态与原发恶性肿瘤细胞相似。来自前列腺、乳腺、胃肠道的癌细胞呈腺样形态,胞质丰富,含有分泌物,可用特殊染色判断分泌物性质。鳞状上皮癌转移时有时可见角化珠形成及细胞间桥。癌细胞外形较大、核也大、染色质粗糙、深蓝、核仁明显、胞质界限不清楚。透明细胞癌转移较少见。

13.2 X线检查

骨骼摄片发现虫蚀样缺损及骨髓纤维化。

13.3 放射性核素

骨扫描寻找转移灶。

14 骨髓浸润性贫血的诊断

诊断要点:

1.有引起骨髓病性贫血的原发疾病。

2.一处及多处骨痛、骨质破坏及高钙血症相的症状和体征。

3.大多数呈正细胞性贫血,可伴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同时伴有无确切原因可解释的肝脾肿大。

4.血涂片可见明显的红细胞大小不等和异形红细胞增多。血片中可见幼稚粒细胞和幼稚红细胞。

5.骨髓代偿性活跃或“干抽”,骨髓穿刺或活检找到成团出现的转移瘤细胞。

6.X线检查示骨质破坏,放射性核素扫描可发现肿瘤骨骼转移病源。

15 鉴别诊断

15.1 类白血病反应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超过50×109/L,但红细胞和血小板无改变,粒细胞有中毒性颗粒及空泡形成等中毒性变化,为暂时性白细胞增生反应,原发病经治疗去除后,血象变化随之恢复正常。

15.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有巨大脾脏,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嗜酸及嗜堿性粒细胞增多;中性堿性磷酸酶(NAP)活性减低甚至为零,Ph染色体阳性。

15.3 缺铁性贫血(IDA)

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而原发病灶不明显时可误诊为IDA。对未能找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缺铁实验室检查依据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或用铁剂治疗仅能收到暂时效果者应仔细寻找原发病灶。

15.4 溶血性贫血

有红细胞破坏增多和骨髓代偿性增生的证据,网织红细胞增加,且红细胞变化明显而无粒细胞和血小板改变。也无骨痛、骨质破坏等表现。

15.5 再生障碍性贫血

无骨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无幼粒幼红细胞血象;骨髓增生低下,非造血细胞增加,无骨质破坏,无肿瘤细胞浸润。

15.6 MDS

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有异常病态造血的形态学特点。

15.7 其他引起骨髓病性贫血及幼粒幼红细胞血症的情况

骨髓病性贫血并非仅见于恶性肿瘤,还可见于严重感染、炎症、脂质储积病等;幼粒幼红细胞血症也可见于重度失血、短暂缺氧、急性感染等原因所致的骨髓坏死等,在鉴别诊断时,需要十分注意鉴别。

16 骨髓浸润性贫血的治疗

16.1 治疗原发疾病为主

骨髓浸润性贫血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但此类病人需用化疗时一般要用常规剂量的1/2~1/3比较安全,以避免骨髓受到严重抑制。

16.2 支持治疗

贫血严重及血小板减少,并伴有出血倾向时适当输血及输注血小板。铁剂、叶酸、维生素B12、补血药,一般无效。

16.3 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骨髓纤维化时可试用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16.4 脾切除

出现巨脾、脾功能亢进成为全血细胞减少的重要原因时,可考虑采用脾切除。

16.5 疗效评价

好转:原发病得到缓解,贫血症状减轻。 无效:原发病和贫血症状无变化或进一步加重。

17 预后

骨髓浸润性贫血治疗首先在于治疗及去除病因使贫血改善。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某些癌症经化疗、放疗、手术治疗后也可获长期(5或10年以上)无病生存。Gaucher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伴有顽固脾亢时,切除脾脏也可暂时使贫血减轻。骨髓浸润最常见的原因是骨髓转移癌,一旦确诊即证明肿瘤已有播散,预后较差,仅有较短的生存时间。

18 骨髓浸润性贫血的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

19 相关药品

叶酸、维生素B12

20 相关检查

血红蛋白、红细胞寿命、叶酸、嗜堿性点彩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血清堿性磷酸酶、血清铁

治疗骨髓浸润性贫血的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

    类繁多,临床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其中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如再生性障碍贫血、纯红...

    更多治疗骨髓浸润性贫血的中成药

骨髓浸润性贫血相关药物

    氨硫脲片

    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现象;也可发生溶血性贫血。4.耳毒性:可出现头晕、眩晕、共济失调、耳鸣...

    氨硫脲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