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查济村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8
《查济村志》

第一章 基本村情

村落 历史 (1)

唐武德八年(625),先后担任宣州、池州、南岩刺史和工部侍郎的查伟(字文熙)退仕,举家从丹阳郡(现宣城)迁徙至泾县震山乡九都正村,自此以后, 居住在这里的人都以“查村” 为名。查济村建置迄今已有1398年(至2022年)。

查济古村落至明清繁荣鼎盛,建成了一处时间跨度大,村落布局合理,建筑类型多样,造型雕刻精美,与秀丽的山水环境十分和谐统一的族居聚落。她具有很高的 历史 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非常值得研究,同时也非常适合 旅游 。

查济从族居的角度划分,她占原震山乡(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属厚岸乡。)的六个行政村(查村、济阳、富春、上菥、下菥、观阳)。这六个行政村都具有山水形胜的好风水,其中最突出的是最早的发祥地——查村、济阳这二个连成一片的行政村(1950年区域划分)——也就是当地群众俗称的“查济”。

查济村四面环山,三水流中,整个村落呈一个人字形座落在西北高峻,东南低矮的盆地之中。 查济旧称查村,《清史稿》列传的桂超万在一篇序文中云:“吾皖大姓多聚族居,安吴尤多巨族,而一姓袤延数十里、烟火万家以震山查氏为最。”“袤延数十里”即含现在的菥荻村,观阳村,厚岸的杨冲组,前岸的八房组、沙洲组,前五处地方昔日前皆冠以“查村”二字称,如观阳则称查村观阳。解放后查村建乡分村,把上述五处划分出去,并以穿村的小溪为界一分为二,溪北为新查村,溪南便以查姓的郡望济阳为名,乡名取二村首字,查济由此得名。后又将村下半部分划分出来单设村,以村委会所在地的富春桥命名,是谓富春村。

查济在查姓没有大发展时,明朝之前还是多姓聚居的地方,从现在的一些地名可考,如许村、金家(村头,傍许溪)、华家垅(村西)、蓝家垅(村中,傍许溪、岑溪)、陈家涝(麻园里,傍许溪)、董家湾(四甲村头,傍石溪),直到现在《查氏宗谱》依然按照原来称呼来称这些地名。

这些原姓皆傍山依水而居,诚如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描写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好一幅原生态的桃源村居图。

查济村下半部分旧有八姓聚居,统称下八姓,分别为葛、汪、纪、牟、兰、胡、姚、沈。沈为宋光禄大夫沈睦迁居繁衍而来,纪姓聚居在现在的沙埂一带,据说在宋朝犯下满门灭族大罪,不等钦差来捉拿,就合族百余人跳进纪家塘溺水而亡,现在仍有纪家井有迹可循,(这段惨烈的事件在泾县纪村卫氏宗谱可稽。)纪家塘因过于阴森,以后就填埋改为水田。和这件事件有涉的汪姓从现在的四甲里,时称汪村的地方搬迁到现在的汪家,当时的汪村山庄避风。 查姓的大发和葛姓有关,明初堪舆大师张宗道携侄隐居桃花潭,查姓请来张大师指点,张大师一看当时葛姓甚是兴盛,查为其仆,就说“不能查随葛,只能葛随查”,意思是查随了葛就成了渣,葛随了查就能滋润查姓,助查姓大发,查就能“遮”。然后在风水上如此如此一番,后查姓渐渐发展,买葛姓为仆,从此查姓大发,绵延数十里,号称“查(遮)半天”,成为皖南望族。

查济有些地名和 历史 有很大关系, 社会 最基层的组织细胞宋元时是里,明清是甲,因此查济不仅有八甲、四甲的地名,还有许多叫“ 里”的称号,如晋公顶叫“大元里”,现停车场叫“香铺里”,宝公祠后叫“积善里”,还有双溪里、仁寿里等等,只是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这些地名仍很有意义,因为它们真实客观地体现了一个现实,它们是 历史 的活化石。

查济的一些地名是以当时的一些名人命名的,如珑官坦,照官门、伊官门、晋公顶、斋官宕、鍹官巷等等,鍹官巷后来在抗日战争时,由于繁昌县衙、国民党五十二军政治部等的入迁,查济有个短时期畸形繁华,该巷曾开有多处钱庄、当铺,后来人因此把它误写作钱宝街,实是以讹传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