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生齐太磊枪杀导师,如何评价这一事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9-05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第一反应是算一下齐太磊的求学历程。三十四岁,咋还在读博士生呢?

正常一般6周岁入学(偏远地区7周岁)。小初高12年,本科4年。即使没有硕博连读,硕士学制3年。算下来,大部分正常博士生,25岁博士就可以入学。正常博士学制3到4年。这么算下来28、29岁博士毕业,绝对是国内博士群体的主流,就算有点困难,一般30也都毕业了。考虑到现在国内还有不少高校有本硕贯通项目,硕博连读更是很大一部分国内博士生的学制,毕业时间还能够进一步提前,26、27的博士都不少见。

一般博士二年级对应的年龄是25、26岁。对于国外的中国博士生群体呢,年龄相比会偏大一些,但是也就是大个一两岁的样子。34岁的齐太磊,其实已经很反常,即使说出国耽搁了一点时间,是不是也太离谱了呀?齐太磊的事情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他这咋还读博士呢?是有什么故事么?

带着好奇心,我开始了检索。一路看下来,我发现事情还真是不简单。我觉得齐太磊一路走得都不是寻常路,兜兜转转,充满波折。

先是高考失利,无缘天大,复读一年考上武大。故事到这里都还是励志的。上了大学之后呢?他10级本科,15年本科才毕业?本科咋读了5年嘞?这是延毕啦?挂科啦?本科学物理的,辅修了经管,然后工作去了苏州新材料研究所做研发?这是个什么单位,看着像个中科院下属单位,结果一查是个民企?名字给人的感觉也是很野鸡。正常武大毕业生会愿意去那儿嘛?我不清楚具体情况,只是觉得隐隐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本来吧,学物理又辅修经管,这下一步不是应该目标做量化,去陆家嘴华尔街赚钱么?做材料好像有点剑走偏锋。不过啊,也许他喜欢业界吧。做点超导材料也算是专业对口吧。或许是他家境贫寒,不得已要补贴家用吧。

接下来,又反转了。做了两年研发工程师之后,他辞职去南科大做了科研助理。这就让人不理解了。研发工作不开心,想回到象牙塔了么?科研助理这工作实在是没有啥前途。又挣不了大钱,又没啥上升空间。属于待遇又差又不稳定,也只能是作为一个过渡啦,后面也印证了这个判断。我印象中想做科研助理也仅仅局限在申请博士要补充一下背景,或者倒贴某个大佬的情况。

之前本科读了五年,这是挂科了?去了业界干了两年又后悔了?然后去做科研助理,还是国内的?虽然南方科大也算不错吧,但这个历程真的是波折。至此他也深陷生化材环了,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犹豫不决,这是大忌。

之后他的经历就在领英上出现了三年的空档。不过说起来他科研做得还挺好。从谷歌学术上可以看到。在南方科技大学,齐太磊做得不错,发了一篇一作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也有两篇挂名的Advanced Materials。想必这几篇文章给他申请北卡加分不少。有同学指出他是去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读了材料的博士,最后退学只拿了硕士学位。中途quit,这背后一定又有些难过的往事。

对于我们这样的外人,也就无从知晓了。但是这山望那山高,一次又一次重复,总是让人觉得太波折了。经过三年的“空档”,齐太磊出现在了北卡。于是,33岁的他,成为了北卡教堂山的应用物理博士新生。光镊、飞秒激光、非线性光学、光谱、机器学习,好家伙这分析化学技能树快点满了啊。不管怎么说,他科研能力还挺强的,一年多时间发了两篇一作好文章。

虽然说他年纪很大了吧,但是这论文从发表期刊上面看都是准一流的水平了。虽然谈不上很惊艳,但是也是非常不错的了。年纪这么大,他压力一定很大吧。我不知道内情,也不知道他的更多信息。

我只是想说,求学道路经不起太多的犹豫,走弯路只会给自己最后增加压力。虽说有那些大器晚成的例子,但更多的是一步错步步错,没有转机的平凡人生。浪费的时间会转移成无法释放的压力,说不定什么时候,这压力就把自己或者身边人压垮了。人生的选择并不中性,想后悔没那么容易。别太和自己死磕,有的时候,我们不得已要顺着发展路径前进。没有必要为了心中的执念和自己较劲吧。有的时候退一步,还是有别的路可以走的

换句话说,就算是一切顺利呢?如果按他四年博士毕业算,2026年,他37岁博士毕业。除非有了不起的成果,发个NS,要不然未来不还是那样。他一路追求的是啥啊?这么跟自己过不去,难道是把科研当生命的人?还是说是进取心极强,非常aggressive的小伙子?可是,早干嘛去了啊?三十多岁开始读博士。等到毕业,37岁再做个博后?否则回国进个普通一本,他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一旦把自己逼到不卓越就没前途的份上,自己也很难心态良好吧。

可怜寒门贵子,前途光明的人生却最后以黯淡收场。真是让人唏嘘慨叹。当然了,可怜齐太磊是没有意义的。无论如何,这件事情还是太恶劣了,成年人,总不能一直拿苦难说事,毕竟怎么样的苦难也不能成为作恶的理由。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其中的是非,可能子弹还要再飞一会儿。看了一些回答,Prof. Yan风评貌似很好。死在自己学生的枪下,真的是可惜了。

大龄将带来博士生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这既影响读博的体验感,也将在未来就业上将自己推向不利地位。诚然,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发展的权力,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是我们艳羡的生活方式。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身上也同时具有不该忘记的社会角色,我们是子女,是伴侣,是父母。这些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改变。我们也应该做好年龄相称的社会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另外,我们实现梦想的方式也应该考虑自己的具体条件。人生选择应该考虑家庭条件,个人条件。年龄当然是个人条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单身大龄青年,他们身上背负的压力,会进一步加重就读期间的“痛苦”。我们身边不乏佼佼者能适应这种压力,并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这并不代表这种成功是容易复制的。

这条难走的路有人走得通,但不是所有人都走得通。对于自我实现类的深造,在成家立业之后再进行比较相宜,在职就读也是很好的协调方式。如齐太磊例,生活压力,婚恋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同时降临,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令人窒息的。

对于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早思考未来道路,这才是我们推崇的方式。诚然,随着阅历的增加与条件的变化,我们发展方向会发生改变,我们也许会主动或者被动走很多弯路,甚至受到各方面的打击。有的时候这种转向难以避免,有的时候这种转向是可以规避的。这些打击能够磨练我们的心智,促进我们的成长。但我们珍视打击所带来的成长,并不意味着我们情愿接受打击。

普通人没有那么多的回旋余地,多次在不同领域和环境切换,实际上是在消耗我们本就不多的成功机会。我们更应该审慎前行,在人生选择中认真积极,保持向上的姿态,在所处环境下做恰如其分的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