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透视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想学画画、不懂透视 以为自己懂透视的同学

绘制 人工制造的物体 时,用于辅助做画者,建立体面关系。在初期的素描练习时,需要 通过观察,充分的理解透视规则,为创作打基础 。学习透视关系的主要目的,是用于 创作

面对9个方块,2个灭点凌乱的同学,实在 对不起 。其实,这道题是一个 圈套 。一、二、三点透视,其实都是一回事。重点是 视平线

先对完全不懂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完全不懂透视的同学,我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不想赘述太多。相关内容,百度一下,很简单。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这几种透视之间的关系。

透视的基本原理简单来说,就三点。

在构建画面时,我们一般用灭点来分类。看完这三张图,请继续向下看,后面会详细介绍。

在大部分的教程中,都会以近大远小为理论基础,按照灭失点的数目,将其分为一、二、三点透视。但是,那些教程并未阐述这三点透视是如何产生的。前两天我思考物体的透视时,就尝试用两点透视来画前文中的测试,始终不得要领,我发觉自己正处在 “我以为我懂了” 这一阶段。
“透视”这么简单的规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初学者 混乱 ?我想主要是因为,在日常观察中,几乎不可能看到完全符合教科书里那种 规范 的透视规律。教科书往往遗漏都了一点——在独立理解之后,缺少了 相互联系 的过程。下面,我试着阐述一下。在描述之前提过的几种透视之间之前。先说另一种透视关系, 近小原大 ,在部分书中,称为“反透视”,我的身份没他们高,只好也跟着这么叫。

人与大多数照相机不同,是用两只眼睛来获取物体的图像,从而经过大脑加工,物体在形状的基础上,产生了三维世界中的距离感。见下图。

我们观测一块物体时,距离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透视,这也是3D电影的原理。但是,在平面上表现出来,就会成为“近小远大”的透视关系。国画中,这类透视现象十分常见。

所以近小远大也 并没有错误 ,我们需要靠这种信息合成物体的立体图形,才能掌握它们的长短、空间距离等。我们之所以学习 西方透视 的目的在于, 单镜头 的观测方式,绘制的画面更符合“ 透视规律 ”。

在我们的心里,一定要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大自然中不存在直线。这个世界上,不规则的图形比比皆是,不存在的反而是“直线”。直线,是我们“人类”定义。

与之相同的关系,如平面、长方体等几何图形。我们需要把物体归纳成常见的几何图形,再根据这些参照物进行修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物体的外形。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必然存在一条直线,那也是我们人类的“视平线”。但视平线,实际上依然是平面,一个放平的圆。

这里需要再说一下方与圆的透视关系。

大多的初学者,容易将圆的透视规则忽略掉。认为圆无论怎么看,都是圆,便认为发生透视关系的椭圆也是如此。实际上我们对圆有这样的认识,一般来自于“球体”。但自平面上画出的圆圈,是存在对应透视关系的。球体,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外轮廓都是圆,但仍然存在透视关系,用立方体来表现它,应该更容易理解。绘制圆球的时候,我们可以 偷懒 ,但对透视它的关系可不能 忽略 啊。

不知道有没有人奇怪,为什么我会先拿两透视来开刀?因为两点透视是三点透视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一点透视,又是两点透视的特殊形式。所以,两点透视最重要,说完它,再说一点透视,最后再谈三点透视。大多数晕透视的人,根据我的估计,就是两点透视的事。来,先上图。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透视图,不知出自谁之手,但我相信就是这幅图,误导了许多人,至少误导了我。
先说说怎么误导我的吧。大部分的书都会先介绍一点透视,然后配图给出9个立方体都遵从这一原则。
看到这样的实例图,我就傻了。以为场景中所有的东西都会这样只有两个灭点……和我一样想法的人,啥都不说了, 点个赞吧,共勉一下

现在我才知道,这9个立方体其实就是一个物体。而且我这句话很牛逼,因为我还能给出两种不同的解释:1.其他8个立方体是中间那个方块的各方向平移,所以它们是一个物体。2.它们是从一个大物体中分割出的小块,所以它们属于同一个物体。不懂第二点的,请看下图。灭点相同的物体,属于一个整体。

不知为什么,大多数教材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图来做范例。

透视是物体在观测时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视野中,每个物体都会产生出对应的透视。

下面由我来画一幅两点透视的图。

场景中的物体 独立 存在, 它们都有各自的灭点 。这些灭点,会在落在无限远的位置,形成一条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视平线 。前面提过,实际上这条线是我们的视平面。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场景中,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要符合这一透视观点,即 场景内所有物品的灭点在视平线上 ?答案是 否定的 。因为这些物体的灭点在 视平线 上也一种特殊关系。也就是这一点对我的影响最大,不由得要罗嗦一下,引起大家重视。

由上至下依次介绍。最上层的长方体,可以理解为大片云层。较小的为小块云层。竖立在地面,高于视线的物体。较大的长方体为,建筑群。围绕建筑群的三个小方块,代表拐弯时,各个角度的汽车。通常,贯穿“两个灭点”的线,被大部分教材称作 视平线 ,但实际上它们仅仅是 物体的水平线 。在大部分情况下,观察者的 视平线 会与大部分平放的物体的水平线 重合

只有我们在用两点透视构成的大型建筑物时,就像图“两点透视的建筑物”,才会追求 统一的画面 。在 创作 大量“ 人工制品且杂乱放置 ”的画面时,如,马路上的各种方向的汽车、杂乱的桌面时,就需要明白,这些物体的灭点会消失在视平线上。另外, 为了打破画面规则的透视关系 ,我们还需要 添加不满足透视关系的物体 ,如斜靠它物的书本、搭在盘子上的刀叉。这样的画面看起来才自然。

看我废话说了那么多, 两点透视 到底是在说什么呢?其实就是立体几何里的的基本定理,即 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而其他点位于这个平面上。由消失在视线上的灭点构建出的方块,它们的顶、底与视平面平行,也都有着一组 相互平行的垂线

三点透视 就当我们在抬头,低头时,我们的视平面打破了这种平行关系,后面再说。

前面说了,一点透视是两点透视的一种特殊情况。为了说明这种情况,我们先要借用上帝的视角,俯视我们的视平面。大家不要觉得我这里罗嗦,一点透视虽然简单, 但关联甚多

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特殊条件,即 构建物体正面与我们的视线垂直 。画面里通常会出现 两组平行线 。这时所产生出的透视效果就是一点透视。正如两点透视的例子, 同一灭点构建的物体,是同一物体 。通常“一点透视”在我们创作场景时,一般用来营造无限远的氛围。

物体的透视关系 ,是在我们 观测时产生的 。所以透视,不仅与 物体 有关,也与我们的 视线 有关。一点透视不仅是观测物体的特殊视角,还可用于画纯仰视、俯视,这类特殊视角。

当我们的 视线旋转 时,用 一点透视 营造的场景,就会变成 两点透视

三点透视,一般用于仰观、俯视,实在不好像上文那样,画出“视线”来。所以,这时我们就 不能 再纠结“ 视平线 ”了,左右两个灭点之间的连线大致为类似“ 地平线 ”或“ 水平线 ”的概念。经过之前的介绍,三点透视相就很简单了,无非是画面中的竖线,都会向一点汇聚,形成一个新的灭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网上看到这张图片,对透视进行了一次判断。但我觉得也并不充分,正好借它来重申我的观点。

绘画,作为一种人思想的主观表达方式。我认为右图不存在,所谓的透视错误。

右图,能看出使用了“两点透视”,凸显栋建筑,而不是为了突出楼房的高。左图,虽然采用了三点透视,但让人在视觉上感到不舒服。主要原因是,在能看到地平线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这么夸张的畸变。仰视时,能不能看到地平线需要根据画面调整。所以说,左图完全是为了用三点透视而用之。图下面文字也写了“让人看着不舒服”。如果非要改成三点透视,大致应该是这个样子,或只保留上半部分。

如果我们要画这种画面,应该怎么来使用透视呢?

前文,提到过“直线与曲线”的关系,那剩下的就很简单了。达到这个效果,基本上就是把一点透视里的平行线,换为带有一定透视关系的同心圆。红框区域,大致就是上图效果。

这种视觉效果是在三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增加了一点,然后将上下、左右对应灭点的连线由直线变成了曲线。

在我们日常的视觉,这种畸变一直存在。不信的话,你可以对着一根柱子,抬头、低头看若干次,是否感受到“鱼眼镜头”般的透视效果。在理解不了,请看下图。

说到最后,透视,其实就这三句话。

至于说用几个灭点,它们互有联系;灭点间用直线还是曲线来构造物体,都是些小技巧。根据创作需要,自行选择。根据创作需要,自行选择。千万不要 为了透视而透视 。要为了让眼睛变大、脸小选择45°向下自拍;为了腿长,要将视角放低,略带仰视。欢迎 吐槽、留言、评论

最后奉上一张《言叶之庭》的场景,看看 新海诚 是如何让透视为他服务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