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叙事作文:路在脚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0
路在脚下作文600字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认为鲁迅先生这话的关键是怎样去走,而并非只要有人走就成了条路。
     面对目的地,许多人投机取巧去走捷径,以达到目的,这人便成了这条路的鼻祖,然后那些趋炎附势的“正人君子”们便说笑着认为这条“路”是大道,所以就虚伪的踏了上去,一群人走过之后,不得不说这是条路。
     这是两种人,一种是“自残”,为了到达目的不择手段,宁肯湿鞋,宁陷入泥潭,也要走这条路,由此看出这种人具有“白痴思维”,别人在走完光明大道完成目标时,他们还在开垦,却还不知道走了歪路。
     前者还有优点,那种“不畏艰险”的品质,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后者,第二种人——“自嘲”。“正人君子”们有大道不走,偏偏自愿入歧途,不是自嘲又是什么?这种“逆天而行”的行为注定了他们的失败,实际上,后者比前这更愚钝。
     这也是当今社会两大毒瘤,一种是为社会创造“后门”,一种是顺着“后门”走下去。
     其实路就在脚下,只要脚踏实地的走,不是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又怎样?总比那些没有看过“正路”美好风景的人要看得更多吧。
     路就在脚下,理智的人多了,那才形成了真正的路。

路在脚下作文600字
     景东,我的家乡,我的母亲。这里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民风淳朴,然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是家乡的路。
     家乡的路在我的脚下,也在我的心里。
     一提起家乡的路,我不禁思绪万千……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路经历了土路、塘石路、柏油路的变迁。每一次路的变迁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才四岁半,母亲就把我送进了学前班。于是,每天我就跟在堂哥们的身后,踩着土路上学。
     “黄沙黄沙满天飞”,这是一句歌词,也是对家乡土路的真实写照。背着书包,走在家乡的土路上。土路上堆满了厚厚的尘土,一脚踩下去,淹没了脚踝,黄灰四溅;提起脚来,黄灰立刻填满了脚窝。儿时的我最喜欢和小伙伴挽起裤脚,脱了鞋提在手上,一个接一个,踩着前面小伙伴的脚窝向前走。前面的提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一串串的欢声笑语伴随着一串串小脚印在黄沙中前行。黄沙漾漾,人影绰绰,给人油画一般的美感!
     要是遇上刮大风,小伙伴们立刻蹲下用衣服包住头。黄沙被风卷到半空,小伙伴们则被裹在黄雾中。隐隐约约中,几个小黑点如同池塘中的小蝌蚪一般。要是遇到车辆驶过,如果是对面驶来的,小伙伴们迅速用手蒙住口鼻,冲出黄雾后,大家在一起大口地喘气;如果是从后面驶来的,从看到车起大家就开始跑,跑到岔路口或者躲到树背后,等车过去后再出来。
     雨天,土路就更难走了。小伙伴们撑着长长的大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因为穿的是拖鞋,所以书包和后脑上常常会被溅上泥浆。有的小伙伴干脆脱了鞋走,一手撑着伞,一手提着鞋,再加上被挽得老高的裤管,很容易使人想到一只只仙鹤。遇到上坡路段,脱了鞋的小伙伴用脚趾紧紧地抓住地面,一步一步往上移,走过之后,路面上留下如野兽足迹般的小脚印。要是一个不留神滑倒了,小伙伴们迅速用手按住地面随他滑,停住后满手都是泥,伞和鞋被甩到一边,身上也被雨水淋湿了。有的小伙伴常常来不及伸出手就摔倒在地,弄得满身都是泥。穿着鞋的小伙伴则尽量靠边找有草的地方走,偶尔有踩空的,就会跌落到草丛中。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拉上来,看着那落魄的样子,常会笑出声来。看到有车子驶来,大家立刻远离有积水的路面,当车子驶过身边时,把伞往下一挡,泥水溅到了伞上,人这才脱险。
     到了小学六年级快毕业的时候,土路上每过一段就堆了一堆石头。我们常常聚集在石堆前指指点点,猜测是用来做什么的。后来,一些工程车开来了。那些堆在路边的石头,被粉碎成小碗般大小。筑路工人们把路分成两半,一半通车,一半筑路。他们先在土路上铺一层沙子,再把粉好的石头整齐的排列,用小锤塞紧,最后一辆大车在上面反复碾压,路就筑好了。筑好了这半,又筑另一半,这半再用来通车。筑路工人经常加班加点,有一天晚上下自习后,我和小伙伴们被筑路的情景吸引住了,直到父母找来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塘石路筑好后,车子仿佛一下子多了起来。客货车、农用车满载着人们的欢笑南来北往。摩托车、小汽车呼啸疾驰而过。我们的上学路也变得平坦了,有时还能搭顺风车上学呢。路边的杨柳也变得精神多了,常常在风中摆弄优美的舞姿。
     小学毕业后,我到县城上中学,经常看到筑路工人们辛勤的身影。
     转眼间,我已师范毕业了。回到家后,我发现家乡的路又有了新的变化。路的两旁托起30公分左右高的水泥梗,父亲说是要铺柏油路了,我心里高兴极了。在思茅读书的我,对柏油路一点儿也不陌生——宽阔、平坦、舒适。每天我跟在父母身后,踏着水泥梗到田里、地里干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在水泥梗上,脚下“踏踏”的响着,肩上的扁担“吱呀”的叫着,两头的担子跳着欢快的舞蹈。夕阳下,人影被拉得老长老长,回家的路却越来越近。
     柏油路终于铺到村口了。滚烫的柏油浇在塘石路上,沉重的压路机在上面不停地碾呀碾。黑油油的柏油闪着金光,笑盈盈的人们带着喜悦,如梭的车辆风驰电掣,一条宽阔、平坦、舒适的柏油路通车了。
     风吹杨柳满树发,喜鹊枝头叫喳喳,我参加工作了。带着行李,坐在车厢里,汽车行驶在柏油路上,我的心情格外愉快。看着两旁不断闪过的树影,听着汽车的马达声,心里畅想着我的未来。路没有一点颠簸,车子行驶得飞快,路旁不时闪现出崭新的农家院落。是呀,路好了,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富裕了!
     后来,我买了摩托车。我喜欢骑着车子,沿着柏油路兜风。在微风中,在阳光中,在细雨里,我时常对着路面发呆,我在想:家乡的路,你还会不会再变呢?
     家乡的路就在我的脚下,它伴随着我的成长。我经历了它的变迁,我见证了家乡的变化,我看到了家乡人民创造的繁华。透过家乡路的变化,我看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家乡的路就在我的心里,它正在我心灵深处,打开家乡崭新的一页!

路在脚下作文600字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路必有捷径与曲折之分,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而选择了近路;有的人为了观赏更多风景,选择了看似较远的路。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选择,远与近应是对立又统一的:有的时候,看上去是捷径,结果却绕了大圈子,最终偏离了自己预想的轨道,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而有些选择艰难曲折道路的人,在经历了一番求索与磨难之后,不仅收获了路边的风景,有时还能更容易实现自己预设的目标,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人生的捷径,可以是遵循前人经验的平顺之道,也可以是严守古人处世原则的中康之道,也有的人为了一己私欲,走损人利己的卑鄙之道,古往今来,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在历留下了不同的印迹,就如司马迁所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墨守成规之路或许会让人轻松跨过几块绊脚石,但一生庸庸碌碌已是注定的结局。不求创新,不敢突破,何以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果哥白尼不坚信“地心说”的正确性,又怎么会在天文留下永恒的光芒?如果牛顿认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有引力定律又怎么能够发现?如果中国革命对苏俄经验全盘照搬,那么,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才能普照中华大地!
     而那将自己的捷径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他们人生最后的结局更是不堪。如曾经权倾朝野的大*臣和绅,曾经风光显赫一时,但最后却落得抄家的结局与千古的骂名,倘若他地下有知,也定会终日悔恨的。
     爱迪生发明电灯,千百次地进行过验,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失败一次次降临在他的面前,但他不言放弃,坚定地往前走,终于取得了成功,开创了人类科学的新纪元;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几十度春秋,不厌其烦地观察记录,耗去了人生大好时光,终于完成了浩繁的工作,《本草纲目》成为中华医学熠熠生辉的瑰宝,流芳百世;贝尔历尽千辛万苦,在一种坚强的毅力下使他成功发明了电话,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那些成功登上巅峰的人,他们选择的都不是什么捷径,走的都是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都遭遇了无数次的困难和挑战,终于才取得成功的。其实,成功的“捷径”就在他们的脚下,如此看来,人生恐怕并无什么“捷径”可寻,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才会离心中的目标越来越近,才会离知识的大门越来越近,才会离知识的顶峰越来越近!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如何才能走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是永远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面对未来,面对未知,我的心里应该知道,我们的头脑应清醒,我们应该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答案就是:成功的捷径就在自己脚下。让我们大胆地向心中的目标——梦想的城堡——出发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