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胶州,银潍县,铁打的即墨金不换,明朝第3次即墨保卫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崇祯17年或者说是顺治元年或者说是大顺永昌元年,总之就是1644年,十万农民军已经将即墨城团团围住,农民军的大帐内,三位枭首正在谋划如何攻城.

这三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即墨人。
  一个叫黄大夏,一个叫郭尔标,还有一个叫周六;
  这三个姓氏是否很耳熟呢?要知道即墨的望族可是叫周、黄、蓝、杨、郭的。这三个人又是叫黄大夏,郭尔标,周六。
  你先猜着,我介绍一下守城的人。
  为首的一位还得是黄宗昌,旁边的是杨氏遇吉兄弟,蓝家兄弟,周如砥的子侄们,江家,范家等诸乡绅。
  黄宗昌首先提出了守城的看法,他说:他们虽然人数挺多的,可是不会爬墙,咱们守住城墙,他们飞不进来。不过,城外城外都是乡里乡亲,亲戚好友,伙计们子,难保不里应外合,一旦发现有间谍特务网络水军,一定要严厉打击。(阶层固化,城乡差异害死人呐)


  次日,城内城外都布满了人。
  城内,全是即墨人;城外,多是即墨人。
  城头之上,布满了滚木擂石。护城河外,排满了云梯战车。
  一场即墨人民城乡间的同室操戈即将展开。
  黄大夏来到农民军阵前振臂高呼:
  弟兄们,近年天灾不断,我们与其缴不上租子而饿死,不如在战场上为吃饱而战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攻破城池,杀掉他们,那里有数不尽的财宝和粮食。
  "农民军将云梯木牛之类的攻城器具拥立壕边,不断进攻。
  城头上,飞石如雨,双方鏖战异常激烈,,白刃蜂舞,呼喊声震动天地.......
  农民军主攻在即墨西城门,黄宗昌独当此面.
  战斗从早晨打到下午.终没有攻下即墨城.
  李自成的农民军可比清军有耐心,随后一月之间,大攻数十次,即墨城危若累卵。
  城外,农民军联络三百里,附近城池又纷纷失守。
  对于邻城的失守,黄宗昌一无所知,他先后发 丸书 百道,附近的军区没有一个来救援的.后来总算等来了一支河北军队,可那水平比城管还差,刚一开打,就被郭尔标狂扁一顿,落荒而逃。
  又是十天过去了,黑云压城,岌岌可危.
  黄宗昌以及即墨的祖先们,以视死如归的信念保卫着自己的家园.
  郭尔标黄大夏以及即墨的祖先们以披荆斩棘的斗志攻打着最后一座孤城.
  万般无奈之下,黄宗昌想到突围出去搬救兵,派谁去呢?派谁去呢?可惜儿子黄基死了,如果有黄基在.....唉!唉!!唉声惊动了一个人,他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他叫杨遇吉.
  杨遇吉,即墨杨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黄宗昌的女婿.他没有经历金戈铁马,也不会舞枪弄棒,甚至马也骑得不够熟练.
  看着女婿刚毅的目光,黄宗昌很感慨又无奈的郑重答应.
  为了确保搬兵的胜算,出发前,还得带点东西.一件即墨城中最价值连城的宝物--黄金甲.
  黄金甲是当年黄嘉善总督三边时,万历帝为了表彰黄嘉善平叛鞑靼作乱而赏赐的.
  黄宗昌说:倘若实在请不来军队,可以将乌金甲典做军费,凭此,也可以调来数万精兵.
  杨遇吉出发了,带着23名即墨勇士,带着是对大明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对即墨故乡的满腔热血,踏上了搬兵之路.
  趁着杨遇吉搬救兵的空当,我们再来猜猜三个农民军的将领.那三个姓周,黄,郭的人。
  他们跟即墨望族周黄蓝杨郭有关系吗?恭喜你,猜对了,有关系。
  先介绍郭尔标.
  郭尔标,职务:农民军领袖.政治面貌:贫农.籍贯:潍县。侄子:郭琇。
  对,就是郭家巷的那个郭琇,就是弹劾倒了清朝宰相明珠的左都御史郭琇.
  再说黄大夏.
  最初我真的不知道这位大哥的来历.这位哥潜水潜得太深,直到后来胶州的一个进士叫张谦宜。他发微信说黄大夏真名黄宗贤.黄宗贤,黄宗昌,好像一个辈哎,又猜对了,他们是堂叔兄弟.黄宗贤可是黄嘉善的侄儿。
  最后说周六,留村人.他有两个堂哥哥最是有名.都是即墨望族周家的代表人物,一个叫周鸿图,将军.祀即墨名宦.一个叫周鸿谟.做到总兵.皇帝还赐给这个军区司令蟒袍玉带.
  周六的真名叫周鸿训.
  这三个祖宗该怎么评价呢?将门出..不对。应该是宅门出 虎 …逆子.
  哎吆,不说了,看看杨遇吉搬兵搬得咋样了?
  崇祯17年9月23日夜,趁微雨天黑,杨遇吉率即墨23勇士佯装出东门,在吸引了围城的民军后,迅速从西门冲出。
  第二天至泉庄,祸不单行,遇到农民军列戟相待,杨遇吉见农民军中有军械不整者,便机智地呵斥他们,使农民军误认为是大头目游巡到此,便伏息让路。过灵山,遇一民军把总拦路盘查,杨遇吉趁其不备将其杀死,并将23骑分散为疑兵吓退民军。25日天明抵莱阳境。
  在莱阳,杨遇吉得知了一个让他五雷轰顶的大事。满清定鼎北京、改朝换代了。
  对于满洲兵,杨遇吉算是比较熟悉的了。2年前满洲兵那野蛮的战斗力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大舅哥黄基在那场战争中,英勇献身。对于清兵,杨遇吉可以说是刻骨仇恨。
  可是即墨城危在旦夕,除了清兵,实在没有力量剿灭郭尔标的叛军。思忖再三,也无良策。去他娘的,让他们狗咬狗去吧!
  杨遇吉既然决定使用"狗咬狗两嘴毛"的政策,遂哭诉于清朝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马上派人送他到清军总兵柯永盛处求救。
  杨遇吉在前后10天内,率23骑孤军深入,纵横胶东数百里,历经大小十余战,最终搬来清兵解即墨之围。这对一非军伍出身的人来说是个奇迹。
  28日,总兵柯永盛派遣韩守备率百骑为先锋,随后清兵万余铁骑奔赴即墨。
  10月1日兵临城下,郭尔标,黄大夏非常不争气,农民军望满清铁骑如鸟兽般溃散而去,即墨城之围遂解.
  “狗咬狗两嘴毛”的策略也在一条狗一龇牙另一条狗便逃溃中失败。
  次日,柯永盛便在胶州斩首了黄大夏和周六。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后,叛乱基本平定, 历史 告诉我们;秋后是一个算账的时期,对于攻打即墨城的人并不例外.
  首先清算的是郭家,郭尔标没有老婆孩子,但郭氏家族还是受到了冲击,比如郭琇家,郭琇年轻时候,读书非常艰苦,史料说他读书的四舍山上“狐啸狼鸣”,郭琇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点着油灯,“且读且泣”...估计这就是占了他大爷的光。郭琇考中进士后,做了汤斌的门生,在汤斌的指点下,勇敢的弹劾倒了权臣明珠,轰动朝野。明珠的门生们也不白给,山东巡抚 佛伦上纲上线,以阶级斗争为纲,说郭琇的父亲郭景昌原名叫郭尔标,郭尔标可是清朝的大叛党,还曾经领导暴动,后来郭琇私自给父亲改了名字,还请了诰封。这事严重了,是说郭琇一家是乱臣贼子啊!康熙也是贼狡猾,他也明白郭琇是被冤枉的,但为了均衡朝野便让郭琇休致还乡了。后来再后来,郭琇在康熙面前声泪俱下地痛述他爹不是郭尔标,他跟郭尔标根本就不认识,郭尔标是黄宗昌的仆人,黄宗昌的孙子可以作证…..郭琇说完后回家就把族谱都烧了,这给后来的史志办研究郭琇的族源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接下来的是黄宗贤,黄宗贤的父亲和弟弟黄宗崇都被投入大狱。不过,黄家到底是树大根深,黄嘉善的儿子黄宗庠直接把他的叔叔弟弟从监狱里接了出来。黄宗崇后来还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即墨县志中有不少他的作品,后来他的族孙黄贞麟还专门写信给张廷玉的爸爸--工部尚书张英,问问能不能给黄宗崇落实一下政策,给推荐个工作,张英的回信我还读过,很客气的表示爱莫能助。
  不过终究人言可畏,即墨乡绅对这些个望族的逆子还是颇有微辞.
  这时,黄宗昌挺身而出,勇敢的把这屎盆子扣在自己头上.
  他广发微信朋友圈:黄大夏郭尔标都是我的仆人,不是我们黄氏族人,周六是郭尔标的朋友,叛乱的事是我家的仆人干的。你们还想问什么?没有啊,以后要不信谣,不传谣,听官宣。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黄大夏是我仆人,仆人,仆人---散会。
  凭着监察御史微信圈的威望和影响力,胶东地方的县志书籍中很少提到黄宗贤三个字.黄家也没有受到冲击。
  后来,胶州出了个文人叫张谦宜,这个人学问很好,连康熙都很赞赏,他和即墨黄氏的关系也很密切,还给黄宗昌的侄子写过传记。本着春秋之笔的秉性,他也发了不少的微信朋友圈,广而告之,黄大夏叫黄宗贤,正宗的黄氏赠太保支后裔。把黄宗昌的扣好的锅又重新揭开了。
  所以啊,名人的朋友圈啊有时候可信比如张谦宜,有时候不可信,比如黄宗昌,有时要挑着信,比如微信。


-------------

黄宗昌,字长倩,即墨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初,为御史,请斥矫旨伪官,言:“先帝宾天在八月二十三日。三殿叙功止先一日,正当帝疾大渐之时,岂能安闲出诏?凡加衔进秩,皆魏氏官也。”得旨:“汰叙功冒滥者。”宗昌争曰:“臣所纠乃矫旨,非冒滥也。冒滥犹可容,矫伪不可贷。”遂列上黄克缵、范济世、霍维华、邵辅忠、吕纯如等六十一人,乞罢免。帝以列名多,不听。寻劾罢逆党尚书张我续、侍郎吕图南、通政使岳骏声、给事中潘士闻、御史王珙。又劾周延儒贪秽数事,帝怒,停俸半年。既而劾体仁,不纳。

  二年冬,巡按湖广。岷王禋洪为校尉侍圣及善化王长子企鋀等所弑,参政龚承荐等不以实闻,狱不决者久之。宗昌至,群奸始伏辜。帝责问前诸臣失出罪,宗昌纠承荐等。时体仁、延儒皆已入阁,而永光意忌,以为不先劾承荐也。镌宗昌四级,宗昌遂归。

  十五年,即墨被兵,宗昌率乡人拒守,城全。仲子基中流矢死,其妻周氏及三妾郭氏、二刘氏殉之,谓之“一门五烈”。---------《明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