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复利成功,但复利的杠杆在哪?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李笑来说:“复利效应,是人生的希望。”

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了希望,那然后呢?要做怎么才能让希望变成现实?

「复利」的概念现在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了,好像掌握了「复利」,就懂了迅速赚钱、获得巨大回报的奥秘。但我有一个问题:既然「复利」的概念被反复提及和传播,为什么通过「复利效应」真正实现「复利」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复利,用白话说就是利滚利,其增长曲线如图:

这就好比养一只鸡,鸡生蛋,蛋生鸡,循环往复,然后鸡越来越多,而且每次都是翻倍增长……

这个观念在理财领域很盛行,现在同样被拿来类比在其他领域,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李笑来宣扬的“知识复利”,这也成为当下「知识付费」的驱动力了。

一般情况下,看到「复利」曲线我们的关注点是这样的:

前后巨大的回报差异,容易让观者不禁热血沸腾,将这个数学公式奉为真理,开始信心满满地投入,然后期待未来。

可事实是,依旧没有多少人仅仅因为知道了这个概念而成功,似乎能成功的人就那么多,知道与不知道「复利」概念带来的差别并不大。(针对总体来看,并不排除还是有极少数人做到了)

那是这个「复利」公式错了吗?
不,是我们总是忘了,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有的人失败了,可能是养了一只根本不会下蛋的鸡!

复利确实可以从微小处着手,然后坚持做,等待效益翻倍的那天。但是,「复利」的对象还是要好好挑选的。

举个例子,你决定每天养成早中晚都刷牙的习惯。这件事情确实会给你带来好处,你的口腔卫生越来越好,牙齿越来越白。但是!继续坚持下去,你根本等不来「复利」效应!

为什么?从结果来看,因为口腔卫生很干净了,没法“更干净了”,牙齿再白也只能那么白了;从技术来看,你刷牙再怎么炉火纯青也只能给自己刷,没法扩大影响。(当然,坚持还是还是有必要的,保持卫生依然是益处多多)

所以,如果想要「复利」,前提是得确保有一只会下蛋的鸡,即:能够有不断增长的空间、可以不断积累成果的东西。

如果有一大笔资产,只要不胡乱挥霍,肯定是能够钱生钱的,但问题是我们没有这样优质的“鸡”。而知识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因为如今的知识随处可得、成本很低,所以选择这样的“鸡”成为了你我的必然。

然而,知识终归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要积累什么类型的知识?怎么做才能积累下来知识?怎么积累才是正确的?积累之后如何确定它在帮我们“盈利”?

我们因为受到「复利」的诱惑,于是投资了某样东西,但却忽略了,投资的这个动作并不是在复利,真正的「复利」行动其实还没有开始。

我曾经坚持记账5年,每天的每笔支出都用软件记录并同步,然而,除了“坚持5年”这件事情让我有那么一些成就感意外,记账数据的积累根本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任何变化,更谈不上什么复利了。

按理说,理财跟「复利」的关系更加紧密才对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虽然我在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我所做的只是数字的堆积,那不叫积累。我没有定预算目标、分析当日当月支出、没有积累消费经验,更没有为了指导日常开销所做的规划,如此谈何积累?又何来复利?

所以,我放弃了这个5年的习惯,也并不觉得可惜,至少我没有继续再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一个没有复利可能性的事情上。

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一个很简单,却又非常重要的道理:

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就看它给你的生活有没有带来变化!哪怕是一丁点的变化,都是好的。

在了解复利的时候,我看到两张表:

也就是说,复利要想最大化,关键在于持续而稳定。每次的盈利幅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即便幅度再大,一次波动也能造成巨大影响,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稳定。

仔细想想,我们在积累的时候,是否真的做到「每一天都在做」、「每一天完成了目标定量」。

拿写作来举例,1天1万字、1天300字、1天不写,每天看心情写,肯定不如每天定量写1000字的效果好。

(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有没有琢磨技巧、感情,都很重要。记流水账似的写作还是无用功,写多少年都一样)

在这条路上,最艰难的,是路那么长,你在途中开始不确定,开始怀疑它的正确性,在没有看到曙光之前,坚持不下去了……

那种孤独,没有答案,你并不知道自己最终是否能迎来那个结果,但过程实在磨人,结局不确定,但坚持的痛苦却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到「复利」开始起作用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依旧是少数人能做到,成功的原理还是最朴素的那些。

果然,不要被一个华丽的概念冲昏了头脑。

复利,说到底,还是一个关于正确的选择、精确的量化、孤独的坚持和相信自己的过程,能够走完这个平凡的过程,华丽的「复利」就能实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