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和需求的区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前几天在学习群里一位老师讲的要求和需求的区别,听后获益匪浅,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要求和需求的区别有哪些呢?

要求指的是外在行为, 需求指的是内在情感体验。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 ,透过要求看见孩子的需求,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 

那么需求都有哪些呢?

马斯洛需求理论图告诉了我们答案。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蛋糕故事”来解释任何行为背后都是有其原因的。

小宝很喜欢买蛋糕 ,每次路过蛋糕店都要求妈妈买一块。

这里小宝的要求是什么呢?要求是 “买蛋糕”。

买蛋糕是孩子提出的具体要求,想吃蛋糕是需求。

然后妈妈爽快地给小宝买了蛋糕。

小宝直接狼吞虎咽的吃了, 边吃边说“好饿呀...... 终于吃饱了。”

这里小宝买蛋糕是满足什么需求呢?

好饿---吃饱了。对应的是生理需求。

第二天, 小宝又要求妈妈买蛋糕,并很快吃掉。

第三天,小宝又买了,但这次他不吃了, 说要放在冰箱里明天吃。

后面的动作不一样了。

妈妈问小宝,为什么要放起来明天吃呀?

小宝说,他希望想吃的时候随时都有。

想吃随时都有, 这里就是安全感的需求了。

我确定这个东西随时都在,想拿的时候就可以拿,需要的时候就会存在,这里是安全感的需求,跟第一次直接吃的需求不一样了。

第四天,小宝又要买蛋糕。

这次呢 ,不吃也不放在家里 ,而是要拿出去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这是什么需求呢?

这是获得友谊、寻求归属感的需求。

孩子初始阶段的友谊都是从物质开始发展的。

归属感需求满足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过了一段时间,小宝还是买蛋糕 、找小伙伴。 但是呢, 这次他套路变了。

这次他是拿着炫耀, 不分享了。

小宝拿着蛋糕到小朋友面前炫耀:看我有蛋糕 ! 其他小朋友很羡慕很想吃,小宝却死活也不分享。

这个时候孩子享受的是什么呢?是“被尊重”的需求。

具体表现就是:哇 !小宝你的蛋糕看起来真好吃呀,能不能给我分享下?这个时候小宝才愿意高兴的分享给那个小朋友。

这就很像女性之间的夸赞:哎呀,你这衣服真好看,哪里来的呀?给我个链接呗, 我也看看去。这个时候,被称赞的女性就感觉很自豪、很有优越感。

这都是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孩子小时候对自己需求不是很清晰,如果这时我们能够很好的看见,可以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被尊重。比如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智慧帮别人解决问题,来获得别人的尊重。

比如小宝妈妈看到小宝现阶段这个情况,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然后帮助他把他的感受描述出来: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很棒很好,小朋友特别喜欢你的蛋糕, 你也能够帮助小朋友品尝到美味的蛋糕?

孩子会说:是的。

那妈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很享受给别人带来帮助? 同时也想让别人看到我们有多棒(能力上的认可)?

这样总结之后,让孩子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 “认可” 而不是“巴结”。

我们刚才把重点引导在了“能力”上,那接下来孩子要发展什么需求了呢?

自我实现(能力)的需求。

最后,小宝还是同样要求买蛋糕,但是现在却是开始回家研究了, 什么味道的,什么颜色的? 需要什么材料? 怎么做出一样的蛋糕?

这个时候开始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你想开启自我实现需求,那么首先要有前面的需求做基础,就是我先要活下来并确认安全。

然后开始考虑我的被尊重需求、我想给别人带来帮助和快乐,那么我可以做些什么、 怎么做呢?

这都是一步一步实现的,比如我工作是先解决温饱,然后确认安全稳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体制内工作的原因, 都是稳定安全感需要驱使着。)稳定后开始找志同道合的人, 获得群体归属感。

之后是渴望被尊重,这需要有能力,要证明自己可以解决什么、 可以做什么。

这个时候人就会去发展更高层次的自我突破、自我实现。

这个不断约束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就是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很多人在孩子低年级时候就要求孩子要独立、要自觉、要优秀,这都是要求孩子做到“自我实现”,但没有底层的基础孩子真的很难做到。

很多人都是自己做不到自我实现,却要求孩子实现。

通过小蛋糕的事,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要求背后会有很多种需求(原因),同时需求也是随时变化的, 比如我今天突然饿了,买蛋糕就是为了解决基本温饱需求。

你本来想创业, 结果突然家里出现意外,生存成问题了,这时是解决温饱问题还是自我实现问题?

孩子也是一样,本来是往上走的,结果妈妈这个不满爸爸那个不高兴,这时孩子的安全感是不是要出现问题了?

人一定是在底层需求满足后才能发展高级需求。

其实玩游戏也好刷剧也好,背后都有这些需求驱使着,只不过外在的表现不一样而已。

所以任何行为并非那么简单 ,一定要结合孩子和环境情况来综合分析。

那我们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答案就是: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去满足现阶段需求,这样才能推动孩子进入高阶需求。

比如孩子玩游戏想获得归属感,那么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不是需要在游戏里找同伴吗?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做你的同伴。

如果是在游戏中找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找成就感, 那么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多人不喜欢孩子打游戏,希望孩子能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那么生活中也尽可能的避免影响孩子学习的事情。

孩子在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我多厉害、我多牛、我能搞定!” )得到满足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你是怎么做到的?” 把这些能力总结出来,变成可以迁移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游戏中有不懂的问题,就可以问问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并由衷称赞孩子:你观察能力好棒 !你太有毅力了! ...... 

然后引导孩子:你看这些能力,是不是都可以在学习中用到?

千万别指责孩子:你怎么学习上就不会这么用心呢?

这样也让孩子知道原来学习跟游戏是有相同之处的!

孩子的一个要求背后可能会有很多不同层次的需求,当我们没有找到背后需求时,可以先满足他,如果已经看到要求背后的需求,可以动脑筋,多元化满足,(此时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很重要,不要想着命令孩子,而是想着如何让孩子能接受这个建议,让他觉得这个是自己想要的)。如果能很明确的看见需求,在孩子不清晰的阶段,引导孩子,帮他把感受描述出来,比如“尊重”等。尽可能创造条件去满足孩子现阶段的需求,而不是要求,这样才能推进孩子进入高阶需求。

总之,无条件满足要求,会让我们很被动,并且不断地被挑战,同时也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看似在爱孩子其实根本没有读懂孩子。

无条件满足需求,虽然行为要求上没有被满足,但孩子却感受到深深地被理解和被尊重。

最后,请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看待,寻找彼此都舒服的方式来相处。

【THE END】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