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经济、文化、军事发展的情况 详细啊!!急急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22
经济的发展: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展背景各不相同。明清时期各区域的发展轨迹与特点也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几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

1.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江南的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进一步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江南经济的特色之一;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丝、棉纺织业的发达是江南经济的又一特色;市场发育起步较早,以农副产品加工、集散为主的市镇密布;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比例较高,其都市化程度远远走在全国前列。

2.以外贸为导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大体始于宋代,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到清代中叶已跃居全国先进之列。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市场机制的初步形成,经商人口急剧增长,一个以外贸为导向,以转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3.华北平原区。华北平原的冀鲁豫三省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12-14世纪的数百年间,这一地区屡经战乱兵燹,经济发展受到破坏,经济地位逆转。进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垦等项政策使华北平原经济重新崛起,清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农村集市网的形成。

4.长江中上游地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江西开发最早,从元末起江西开始向湖广移民。两湖地区的开发正是随着江西移民的大量涌入开始的,明代中叶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为第二次高潮,并进一步推进到四川盆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与开发过程相伴随;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粮米历来仰给湖广,湖广又仰给于四川”的粮食供求格局。长江中上游地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区的确立,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对于江南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清王朝建立之后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大力开发和治理。其中,经济效益较著者当属东北平原和台湾。经过近二百年的移民开发,到清代中叶东北和台湾的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新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商业等也有了初步发展,从而为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第二,商品流通的发展。从明代到清代,全国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均有大幅度的增长,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变化。商品流通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中又一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

1.流通范围的扩大。明代长时期禁海,长江航运也不甚发达,南北贸易以运河为主干,东西贸易主要局限于长江中下游。清代随着海禁的开放,华北平原、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以及东北与台湾等新区的开发,沿海、沿江贸易都有大规模的发展。据《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估计,清代前期我国内河航运里程已达5万公里以上,沿海航线1万公里,基本已达到近代的规模。[2](P271)另一方面,随着清代国家版图的扩大和边贸的发展,新疆、蒙古与内地的贸易也有大规模的发展,山西商人开辟的从蒙古草原直抵俄罗斯的北疆陆路贸易线亦达万里之遥。

文化的发展:根据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到极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出现了许多总结性的著作、以及一些讽刺意味强烈的文学作品!而现有创造性的东西问世!原因在于其所处明清时期已经是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晚期、衰败期!
第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了文化宗主的地位。与统一的封建专制帝国的晚平阶段相适应的明清文化,宋明理学成为了社会的统治思想。朱熹、陆九洲、王宗仁等人,从孔孟出发,围绕“理”、“气”、“通”、“器”、“心”、“物”等范畴,将封建政治原则和伦理道德本原化,从不同的本体论角学,论证了封建秩序的永恒性,将纲常名教归纳为宇宙的本原——“理”。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

第二.与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相对立,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的,出现了一股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以及其他人,从不同侧面与封建社会的正宗文化——宋明理学展开了论战。《明夷待访录》、《潜书》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评击。由于封建专制政治对文化的干预,如清初的大兴文学狱,到十八世纪这一股颇有气势的早期启蒙运动中道受授科技知识。遗憾的是,由于封建政治经济造成的桎梏,“西学东渐”的过程在明末清初进程缓慢,而到雍正年间,随着耶示会士被逐出目的,更全然中断了。

综观明清时代的文化发展四大特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明清时代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顶峰,但依然沿着旧轨迹运行,虽然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中西文化交流开始后曾一度出现了新现象,没有打破固有的格局,由于和封建政治经济的桎梏,使原本处在世界领先的中国文化远远落后于欧洲文化,也为近代中国的悲剧发生埋下了伏笔
明朝时期:

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200万。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国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明军海军军事力量之强大。只可惜,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明朝就再度禁海,撤消市舶司,始明海军衰。

明初定兵制,采用卫所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为二七都司(都指挥使司),行都司三,留守司一。都司之划分,一般以省为单位。都司辖各地的卫所,全国共三百三十九卫、六十五个千户所。后增至二十一都司、二留守司、四百九十三卫、三百五十九千户所。卫设卫指挥使司,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等官,多系世官。每卫辖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一百户所。兵额总数二百七十余万。一卫大约人数在5000至6000左右,相当于一个旅的编制。其中又属神机营的武备和战斗力最强。

神机营: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清代沿明制,神机营常守卫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时亦扈从。 

明朝永乐八年(1410)征交趾(今越南)时,明成祖朱棣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也成为明军的一个兵种。该营是京军三大营之一(其余两营是五军营及三千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 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共计官兵5000人。装备火器: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大连珠炮200 杆(多管火铳);合用药675 斤;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铳);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据史载,神机营为了能够保证长时间持续的射击,通常分为三排,前一排首先由处于队列第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再由处于队列第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击之后,马上将神机铳递回中间一排的士兵,同时从中间一排的士兵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神机铳。中间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负责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射击之后的神机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装上弹药;另一方面负责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药的神机铳,并向前传递给前一排的士兵。

明朝的战争形态,战争模式和之前的历朝历代相比,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其中火器的应用是起到了核心作用。如果说中国的火器在战场上的应用,宋朝是萌芽阶段的话,那么明朝就是大发展的时代,而出现这种形势则是与朱元璋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

朱元璋在长江附近起家,在他发展之初,就有一个叫焦玉的人献上他所研制的火器,于是朱元璋的队伍成为了江南起义军中可以说是唯一的火器成为制式装备的起义军。江南水网纵横,再加上刘福通的北伐,蒙古人引以为傲的骑兵队伍发挥不了应有的威力,于是拥有火器的朱元璋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在与陈友谅的一系列战斗当中,火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南昌攻防战当中,陈友谅挥军六十万围攻南昌,结果南昌的朱军在火铳的帮助下使陈友谅久攻不下。而其后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军队更是发挥了火器的威力,使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火炮、火铣、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神机箭”等火器,开创了在水战中以“舰炮”轰击敌舰的先例。

明朝建国后,火器成为了明军的制式兵器之一,通常明军的构成为“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而随着火器的发展明朝出现了两个新的兵种,一个就是神机兵(火器兵),而另外一个则是车兵——战国时期被抛弃的战车重新焕发青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的中国军事力量始终处于世界最前端的。当然,这里只能说明的是军队的武备情况,兵员的战斗素质和将领的指挥素质又是另一码事了。

满清时期:

努尔哈赤起兵时实行的是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清朝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和绿营渐染城市习气,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还有象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组织的楚军等,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练军与防军。光绪中叶后,因甲午战争惨败,防﹑练军均又改为次要的巡防队,由袁世凯编练新军,作为主要国防力量。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

八旗的三级组织形式及人员兵力:

(1)八旗的基层组织官职——牛录(佐领)额真

牛录——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满族(女真人),狩猎时集体出行,头人负责所有的“箭”,因此在组织中将这组织的头人,称为牛录额真。始于1601年,定编300人。

(2)八旗组织中的中层官职——甲喇(扎兰、加兰)也称参领,额真。五牛录编入—甲喇,一甲喇(扎兰)=5牛录(5×300)=1500人。

(3)八旗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旗主为固山额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清朝初期,清政府几乎没有任何海军力量。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下令:“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1684年是康熙二十三年,全国解除海禁。(台湾收回)但当时清政府并未重视海军建设,直至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师,加强军备,巩固海疆。

清朝初期,清军在明军手里吃了火器的大亏,入关后,满清统治者一度视火器为妖物异端,下令禁造和销毁。至康熙时代在宫内造办处、景山和铁匠营设立炮厂,所制枪炮专供皇室和满八旗之用,建立了装备鸟枪、火炮的火器营。但清军只要装备仍然以冷兵器为主。

清代同设神机营

清代沿明制,于咸丰十一年(1861)建营,选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前锋﹑护军﹑步军﹑火器﹑健锐诸营之精锐者充之。常守卫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时亦扈从。下辖马、步队25营,官兵14000多人。同治初,设选八旗精锐,别立此营。总以亲王大臣,无定员。其下全营翼长二人。其下分为文案、营务、印务、粮饷、核对、稿案六处,各有翼长、委员。此外军火局、枪炮厂、军器库、机器局,各有专司,共兵万五千余名。

前后我们可以从明清的军事装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那就见仁见智了。

清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主要是清政府对汉人的欺压和压制造成各种的桎梏,吏不清、政不明,往往有什么新事物,总会被斥之为市井之术,只知一味的加强统治权利,故步自封,可怜我堂堂中华,近代却是如此丧权辱国,也是该给清粉们一个大大的耳光,让他们清醒清醒了。君不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吗?

军事的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