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查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1. 文言文

1,自以为是 成语出处 《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2,杨布打狗(传在文件上的) 3,朝三暮四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4,破釜沉舟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5,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三人越谷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 7,如火如茶 出处 《国语·吴语》 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阵,望之如荼。

左军 亦如之,皆赤裳、赤旗、赤甲、朱羽之阵,望之如火。 8,螳螂捕蝉 成语典故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

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9,明知故犯 成语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10,邪不干正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方正》:“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11,狐假虎威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2, 盲人瞎马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13,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之门,则殆矣,吾吾非至于子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4,水滴石穿 成语出处: 《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15,严母教读(这个也找不到) 16,子罕说宝 子罕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 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②也。”

子罕置诸其里③,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17,虎怒决蹯 只知道出处是《战国策·赵策三》,就是找不到原文. 18,好书三病 好书之人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美观,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扩,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涴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

2. 文言文

1,自以为是 成语出处 《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2,杨布打狗(传在文件上的) 3,朝三暮四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4,破釜沉舟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5,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三人越谷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 7,如火如茶 出处 《国语·吴语》 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阵,望之如荼。

左军 亦如之,皆赤裳、赤旗、赤甲、朱羽之阵,望之如火。 8,螳螂捕蝉 成语典故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

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9,明知故犯 成语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 10,邪不干正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方正》:“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11,狐假虎威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2, 盲人瞎马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13,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之门,则殆矣,吾吾非至于子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4,水滴石穿 成语出处: 《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15,严母教读(这个也找不到) 16,子罕说宝 子罕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 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②也。”

子罕置诸其里③,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左传•襄公十五年》 17,虎怒决蹯 只知道出处是《战国策·赵策三》,就是找不到原文. 18,好书三病 好书之人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美观,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扩,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涴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

3. 古文查找及其翻译

王冕,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

父怒挞(鞭打)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渎书。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曷hé:怎么;韩性:人名;卒:死亡。)

王冕者,诸暨人也,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家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下,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皆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成大儒。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会稽的韩性听说了他的事情,将他收为弟子,最后,王冕成为了有名的大学者。

4. 学过的文言文中查找“过”字的文言实词不同义项

过义项:①走过,经过;②过,过去;③胜过,超越;④过分,太甚;⑤错误,过失;⑥访,探望;⑦经历,过程;⑧犯错误;⑨加罪;⑩次,遍.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过秦论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5. 请查阅齐字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读qí时1、相同;等同;一样。

《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光。”《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

2、整齐,达到同一高度。《登泰山记》:“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

【又】使……整齐;使……一致。《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同,则宜安抚。”

《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吴榜以击汰。”3、整顿;治理。

《少年中国说》:“修身、~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为政》:“导之以德,~之以礼。”

4、一齐;同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飞,秋水共一色。”

《与妻书》:“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下。”《冯婉贞》:“于是众枪~发,敌人纷堕如落叶。”

5、周代诸侯国,在今山东北部。《屈原列传》:“而~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孙膑减灶》:“韩告急于~。”读jì时1、通“剂”。

调配;配制。《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

2、通“剂”。药剂。

《扁鹊见蔡桓公》:“在肠胃,火~之所及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