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少时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8

1. 古文小时了了中孔文举是怎样语出惊人的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窘迫. 孔融十岁时拜访洛阳的李膺,李膺名气很大,寻常人无从拜访,因此孔融在门口自称世交,李膺纳闷,带进来一问,孔融说孔子曾向老子(李耳)问礼,孔李当然是世交,让满屋的人都称奇.陈韪从外面进来知道后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当场反诘:“想君少时,必然了了.”一语更是让老陈非常尴尬. 古人的逻辑思维水平实在有限,孔融的话其实大有问题,今人很容易就发现这是一个简单的偷换概念的错误,只有“小时了了,大必不佳”才能推断出“想君少时,必然了了”,孔融正是将陈韪的“大未必佳”偷换成“大必不佳”,才成为反诘陈韪的有力武器,可惜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反而成就了孔融的美名. 再者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本也是一番好意,在提醒孔融为人当注意内敛,不要靠一些小聪明沾沾自喜.可惜孔融并没有领会陈韪的好心,反而用一个错误的逻辑推论来反诘.此事也可以看出孔融不但小聪明,而且器量小,没有虚怀若谷之心,听不得反面意见, 小时候这样倒也无防,只是孔融将这个特点一直保留终身,为其和其子都带来杀身之祸.最终孔融父子皆受了这种哗众取宠的小聪明之累,死于非命,不得不让人深思.孔融经常用这种风格讽刺曹操,终于得罪了曹操,被收监,而两个儿子居然神情自若地下棋,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不逃,结果小孩说“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本来曹操只杀孔融,但听说此事后,忌惮孔融的两个儿子如此明白事理,便有了斩草除根之心,因此孔融的两个儿子也抓去被杀.有时想想,那时的名士,如孔融、弥衡、杨修之流,以小聪明哗众取宠而致杀身之祸,他们的命运又是多么的相似.。

2.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3. 孔融认亲文言文翻译

孔融从小就有奇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简朴谨慎自居,不盲目接待宾客,族外不是当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没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见到他。孔融打算面见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门前。告诉看门的人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门的人禀报后。李膺请孔融进来,问他说:“你家祖父或父亲和我曾经有交情吗?”孔融说:“当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义差不多,相互学习交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没有不感叹赞赏的。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席上的人把这事告诉了陈炜。

陈炜说:“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出众。”孔融应声回答说:“听你这么说,难道小时候很聪明?”李膺大笑着说:“这小孩一定会有大成就。”

4. 【孔融十岁“认亲”的文言文是什么

这个典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如下: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孔文举即孔融(四岁能让梨那个人).孔融小时候就很聪明,陈韪说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未必能有什么出色之处.孔融反驳道:“想必您小时候是很聪明的.”言外之意是陈韪现在也不怎么样.让陈感到很窘迫.所谓的“认亲”其实是指师徒关系.孔融所说的仲尼即孔子,孔融是孔子后代.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李元礼与老子同姓,也算是老子后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说有师徒关系.孔融冒充李元礼的亲戚,是借用了远祖的师徒关系.。

5. 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答案

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①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④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⑤与君先人伯伯⑥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注:①诣(y@):前往,到……去。 ②清称:美誉。这里指有声望的人。 ③既:已经。 ④仆:我,谦称。 ⑤仲尼:即孔子。 ⑥白阳:老子的号。老子姓李,故称之为李元礼的“先人”。 ⑦奕世:累世,几代。 ⑧了了:聪慧。 ⑧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窘迫。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时李元礼有盛名( )

②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

③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以其语语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孔文举反唇相讥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文举小时候的聪慧表现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文举即孔融。有关孔融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多,像“孔融让梨”等几乎是家喻户晓。查找资料,向大家介绍我国古代其他人小时候聪慧过人的故事。(至少2个)

答案:略

解析:

(1)①当时 ②从前,往日 ③这(是)

(2)①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认为他很奇特的。 ②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3)小时聪明伶俐,长大未必有成就,有轻视小看孔文举之意 你陈韪“小时必当了了”,所以现在“未必佳”,讽刺他未有成就。

(4)①知识渊博,思维敏捷 ②反唇相讥,词有锋棱(意思相近即可)

(5)如七岁的王戎不摘路边李;少时司马光砸缸救人等。

6. 孔融认亲文言文的原文和意思

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