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师爷的故事的书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绍兴师爷的故事
惜墨如金笔如刀
前清时,浙江有个将军,与巡抚面和心不和。将军心胸狭窄,老想找巡抚的岔子,但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次,他们都奉命到京城。公事未完,已是腊月残冬。这时,恰逢朝廷要放一个知县到浙江,便当面授命给那位巡抚,令他带回听用。巡抚是知县的顶头上司,很自然,知县对他的接触就比较多;相比之下,对将军就不是那么热乎。这一来,将军又怪在巡抚头上,对巡抚就更加记恨在心。
除夕一过,就是元旦。每年元旦,京城的文武百官都要到金銮殿向皇帝行朝贺礼,如果这时候有外官在京,也不例外。那天朝贺完毕,将军回到寓所,灵机一动,就写了一个奏牍,呈了上去。妄说知县朝贺不恭,巡抚既失察在前,又庇护在后,大大有罪。皇帝一看奏牍,十分生气,也不问个青红皂白,严词斥责了巡抚,并命他自省罪责。巡抚受到委屈,但是有口难辩。
巡抚有个随从,那天无事,到茶馆与一位要好的朋友叙叙,无意中谈到了这件为难事。旁坐有个绍兴师爷听了,捋捋胡须说:“这有何难?欲要翻案,不必多,用八个字足够了。”
那随从便问他哪八个字。绍兴师爷说:“这里不是说话之地。你去告诉你家大人,我戚三山在此。”
那随从回去之后,如实告诉了巡抚。巡抚一听是戚三山,哎呀,他是我少年的同学呵!于是命随从带路,亲自把戚三山请到寓所,当即摆酒话旧。
酒过三巡,戚三山拿过笔,端端正正在纸上写了八个字,交给巡抚。巡抚接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参列前班,
岂敢后顾。
巡抚面对这八个字,越看越有道理,真是字字如刀,剖切入里,不觉摸摸自己的头皮说:“对呀对呀,唉,我怎么就想不到呢!我弟才智过人,愚兄甘拜下风!”于是当即写了一个奏牍,把“参列前班,岂敢后顾”这八个字用在里面。果然,皇帝一见这个奏牍,态度大变——巡抚就此无事,将军反而获罪。
那末这八个字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作用呢?原来巡抚与将军的官位都比较高,朝贺时是跪在前面的,而知县是七品小官,朝贺时则跪在后面。朝拜皇帝,不问大官小官,都得毕恭毕敬,谁也不能前顾后盼。现在将军既然看到了后面的县令,那恰恰证明他自己在朝贺时行动失检,目无皇上。这样,他的罪无论如何也逃不脱了:要末你老老实实承认是诬告,要末你就去背个“大不敬”的罪名。——这就是绍兴师爷用笔的厉害之处。
止戈整理
理服陈阁老
陈阁老告老还乡,清朝皇帝赐他一只白鹅,重二十三斤,让他在家消闲消闲。陈阁老就把御赐的白鹅带回海宁。
陈阁老为了显示这白鹅是皇上所赐,便在白鹅头颈上挂了一块金牌,牌上刻着“御赐白鹅二十三斤”几个字。他不时把鹅放到府门口,让它自由自在地踱来踱去。
一天,那只白鹅“哐哒、哐哒”走上街去,在一家豆腐店门口伸长了头颈,把柜上一板豆腐吃得精光。豆腐店倌知道鹅是阁老府的,赶也不敢赶,只好让它吃。谁知白鹅自从那天起,吃出味道来了,就天天要来吃豆腐。旁边好心肠的人对豆腐店倌说:“你小本经纪,怎能每天损失一板豆腐?”有个胆子大一点的人,看着豆腐店倌可怜,就代他到阁老府账房间里讲人情。账房先生一听,就说:“以前吃了多少豆腐,钱照付。以后每天照样给它吃一板豆腐,每月三十来算账领钱。”豆腐店倌这才放了心。
可是街坊有人议论:“啥世道,人还不如畜生!”
好景不长。一天,那只白鹅正在吞吃豆腐,蓦地来了一只花狗同鹅夺食。白鹅去噬花狗,花狗却咬住白鹅的头颈,一拖,白鹅就断了气。
白鹅被狗咬死,豆腐店倌吓出了一身冷汗,立即去向阁老府禀报。陈阁老一听大怒道:“什么?
我每天照应你一板豆腐,你连狗咬鹅也不管,分明是个刁民!”随即叫海宁州正堂把豆腐店倌关押起来。
飞来横祸落在这家小小豆腐店里:男人被关,买卖做不成了。妻子伤心地在门口啼哭。
这时,有个绍兴师爷走过,见她哭得凄凉,便问了原因,然后安慰道:“不要哭,歇一个月我来帮你忙,一定把你丈夫要回来。”豆腐店倌的妻子听了,半信半疑。
一个月很快过去,那位绍兴师爷果然不失信。
他给豆腐店倌妻子一份禀帖,说:“你快去交给阁老府。”为了救丈夫,她只好硬着头皮去了。那禀帖里写的啥昵?原来写着:
鹅挂金牌,犬不识字。
禽兽相争,与人何涉?
阁老贤明,请释奴夫。
陈阁老一看禀帖,自知理亏,心想:如不释放,必定引起公愤,还不如顺水推舟,得个通情达理之名。于是就叫海宁州正堂把豆腐店倌放了。
后来有人问那绍兴师爷,为啥要歇一个月才去恳求释放,不好早点吗?绍兴师爷笑笑说:“他是陈阁老啊!当时递帖,会火上加油,救不了人,只好先让他三分。等他消了气,才能以理胜他。”
吴本初 搜集整理
一纸奏折废旧规
据说在清代,食盐不能从长江以南运到长江以北,也不能从长江以北运到长江以南。
有一年,江南食盐歉收,一时供应不上。杭州知府就派了一批盐商暗中去江北运盐。不料在过江时不小心,竞被对方拦截。
盐商们垂头丧气地回到杭州,把详情向知府大人禀告。杭州知府写了一封书信,派人快马送去,恳求体察实情,给予照顾。不料对方一点也不肯卖情面,说这是先朝传下的规约,谁也不得逾越。知府为此事整天愁眉打结,属僚们也一筹莫展。
这天,有个幕僚忽然想起他一个姓李的书友。这书友秀才出身,住在铁冶岭层园,博学多才,是个一等的“刀笔”,只是平时不愿轻易出手,如果他肯出手,那必定是马到成功。于是,那幕僚向知府推荐了李秀才。知府就备帖叫他去请。
那幕僚到铁冶岭层园找到李秀才,就单刀直入地说明了来意。李秀才一听此事关系到江南百姓的生活,就欣然同意了。
两人来到知府衙门,知府亲自接待。李秀才说:“要解决此事,势必通天。但革除旧规并不容易。皇上准奏,固然能为民造福;万一不准,怪罪下来,则非同小可。不知大人肯担此风险否?”
知府考虑一下说:“有理走遍天下。只要理站得正,这风险就由我来担吧!”李秀才高兴地说:“爽快,爽快。”便当场写了一个奏折。其中主要有这样两句:
列国纷争,尚且移民移粟;
大清一统,何分江北江南。
知府看了大喜,立即差人将此奏折送往京师。
皇上读后批给户部。户部觉得句句在理,无可辩驳,就下文取消这一禁令。从此,食盐就能南北调运了。
江峰口述
诸葛佩 搜集整理
三个烧饼买“涌金”
杭州知府想请徐文长写“涌金门”三个大字,把园林装点装点。其实,是想借徐文长的名气,抬高自己的身价。他挽熟人,托亲眷,几次向徐文长出价:“愿以三百两白银作为酬劳。”不料竟一次又一次地碰壁,徐文长说什么也不肯写。
这样,弄得知府毫无办法。有个师爷对知府说:“徐文长原先也是我们行中的人,在下十分熟悉。此人绝顶聪明,一般不会上当。不过他有个怪脾气,凡是他乐意的人,你不请他,他也会题个联或者画个画送给你;否则,即使金元宝捧到他面前,也难以求到他的半星墨迹。大人不用烦恼,常言道,只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呵!”
杭州知府听听师爷的话里有文章,便要求他出主意。师爷说:“办法倒是有的。不过,不宜张扬。时间或许要长一些。这叫‘急事缓取’。”
知府颔首微笑,把师爷请进内室密商对策。
过了几天,绍兴前观巷巷口新摆了一个烧饼摊。
烧饼师傅姓金,专卖猪油葱花饼,两文钱一个,真是又香又酥,价廉物美。徐文长很爱吃这种烧饼,一天三个,每天必买。
几天之后,徐文长觉得有点奇怪:这个金师傅做的烧饼,个头要比别的摊上大得多,味道也难的摊上好得多,为何价钿不贵,两文钱一个,难道不怕蚀本?于是就去询问金师傅。
金师傅说:“我是薄利多销,多中取利。再说,来买烧饼的多是些穷兄弟,不好多赚他们的血汗钱呵。”
徐文长暗想,做生意的人多得很,像金师傅这样的厚道人,实在少见。于是就关心起他的生计来:“金师傅,你为何不去租一间当街的小屋昵?这样每天搬进搬出,多么不便。”
金师傅说:“先生,我初到宝地,人生地不熟,哪能租得到当街的房屋呢?”
徐文长说:“这个容易,我给你想办法。”
金师傅说:“那我一定要好好谢谢你了。”
徐文长真的替金师傅租到了半问当街小屋。金师傅把屋粉刷粉刷,就搬到那里营业。
第二天,徐文长又来买烧饼了。他把新屋里里外外打量了一番,高兴地说:“这样好多了,好多了。可惜还缺块招牌!”金师傅委婉地说:“这个只好作罢了。请人写招牌,我还没有这个力量哩!”
徐文长连忙说:“我愿效劳,我愿效劳。”
金师傅抓抓头皮说:“老是麻烦你,多不好意思。”
徐文长笑着说:“区区小事,何用挂心。快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金师傅指指地上那只号有“涌记”两字的粉箩说:“小名阿涌,俗得很哪。”
徐文长说:“好,我马上给你写来。”转身便走。
金师傅随手拿了三个猪油葱花饼,兴冲冲地追了上去,边追边喊:“徐先生,哪好再劳驾你,我自己到府上拿吧。”
等到金师傅赶到“青藤书屋”,徐文长早把招牌写好了——“金涌记香酥烧饼,门货拆兑。徐渭书”
十四个大字,赫然耀目。金师傅高兴得笑眯着眼,连连道谢,一边递上三个烧饼,一边气咻咻地说:“先生你真好,为了我,连烧饼都忘在小店里了。”说完,急忙拿了招牌字,千谢万谢地告辞了。他走出“青藤书屋”,加大脚步,什么也顾不得收拾,径投杭州而来。
徐文长目送金师傅出门之后,才觉得肚子有点饿了,拿起饼来咬了一口。他想:金师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做什么呢?……低头一想,唔,不对,大水冲倒龙王庙——中了杭州府师爷的圈套,“涌金门”三字被骗走了!
杨乃浚搜集整理
“敲竹杠”的来历
现在,民间常常用“绍兴师爷”一词,来形容人的刁钻刻薄。其实,原先的“绍兴师爷”都是科举不第的读书人,他们有学识,有心机,办事顶真。后来,有一桩偶然的事情,使“绍兴师爷”和“敲竹杠”无形地联系在一起,故而使“绍兴师爷”这个词带有贬义性质。
清末时候,沿海一带贩卖烟土成风,清朝政府在各地设立关卡,严禁贩卖烟土。有个狡猾的云南客商,经常以贩卖土布、山药为名,夹运烟土,往返于云贵、江浙之间。因为他想的办法巧妙,所以从未被关卡查获过。原来,他在毛竹刚生长时,就偷偷剖开嫩竹,藏进烟土,等毛竹长大后,便将这些毛竹做成竹杠、船篙。因此,竹杠外面,天衣无缝,一点不露痕迹。
这一天,云南商船来到浙江绍兴码头,关卡检查官照例上船检查,他们从船舱底下翻到船舱上面,从土布翻到药材,查不出一点烟土。正准备放行时,一个在关卡办事的绍兴师爷突然来到船上,似乎要再搜查一遍的样子。这时,他正吸着长管旱烟,一边“啪嗒啪嗒”地吞云吐雾,一边走进船舱,提起长筒烟管,向搁在船舱上的竹杠“笃笃笃”地敲了几下,准备把烟灰磕掉。
谁知这“笃笃笃”一敲非同小可,吓得云南客商忙从船舱里钻了出来。他神色慌张,以为绍兴师爷看出了他窝藏禁物的秘密,敲敲竹杠,是打个暗号给他。
云南客商早有准备,忙从怀里掏出一包银子,假称“云南旱烟”,悄悄地塞给这位绍兴师爷,并打着笑脸说:“这是包上等‘云南旱烟’,烟味醇厚,与别处旱烟不同,请师爷笑纳。”
绍兴师爷朝云南客商看了一眼,用手一掂,分量沉重,知道里面是银子。心想:他既然重金相赠,船中一定藏有禁品,但一时又查不出来,如今乐得做个人情,便闷声不响地将“云南旱烟”塞进腰包,管自上岸而去。
后来,云南客船夹运的烟土,被别的关卡查获了,才知道烟土是暗藏在船上的竹杠中的。从此,“敲竹杠”一词,便与“绍兴师爷”连在一起,在民间流传开来。
鲁新搜集整理
周省三换套
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原籍绍兴府会稽县。这天,他正在参阅公文,为一件冤案煞费苦心。
什么冤案,因为他家乡老故亲有个女儿,名叫兰香,在会稽县一个姓鲍的大盐商家里做丫环。这姓鲍的年过半百,膝下无子,讨了个二十多岁的二房,一年后生了个胖儿子,谁知产妇娘吃了一碗由兰香端来的白糖西湖藕粉就死了。鲍家大奶奶一口咬定是小兰香与死去的二房争高低,起了谋害之心。
一张状子告了小兰香一个死罪,现在关在牢里。这位老故亲挽亲托眷,典屋卖田,结果还是救不了自己的女儿,所以他特地赶到杭州来,向周师爷求救。在封建社会,犯了死罪,一般都在秋后处决,牵连到自己头上,纷纷说明情况,收回伪证。这样,反而使元凶自己暴露了出来。元凶不是别人,正是那个鲍家大奶奶。因为她既想传“香火”,又要拔“眼中钉”,于是嫁祸于小兰香。满以为来个“移花接木”,可以瞒天过海了,谁知害人反害己,最终自己身陷囹圄。
许滔搜集整理
虚设“甲千年”
江边有座小山头,世代都是李家产业。有一年来了个风水先生,说这山的风水好,要是在上面安葬祖坟,后代子孙必然高官厚禄。这话传到邻村张员外耳朵里,张员外便起了坏主意,说这山是他家的,上面有张姓的祖坟。从这以后,张、李两家便打起官司来。
张员外做贼心虚,为了达到霸占这座小山的目的,就挑了一坛酒、一个猪头,去求绍兴师爷助他一臂之力。
绍兴师爷对张员外这种行为极为厌恶,他口里不说,心中有数,便凑过去耳语了一阵,说得那张员外眉开眼笑。绍兴师爷为使他相信,又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