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不当最容易引起哪些疾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1-09
  一般认为“病从口入”是指不卫生,即饮食不清洁,实际上还不止于此。其内容还要广泛,它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及饮食方法不当。这些都会影响健康,引起疾病。
  1.饮食不洁
  家庭的饮食不洁,较多的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熟不分:有些人买菜时,将生熟食品放在一个篮子或网兜、塑料袋中,如篮里装有萝卜、蔬菜,同时又放进大饼、馒头、熟食等。回家后,对熟食又不加消毒就直接入口,这样就很容易把病菌带入人体。还有些人在炒菜时,喜欢把生的菜、肉等切好、配好,放在盘子里。尤其是在招待亲戚好时,为了节省时间,更是一盘一盘地备好,然后再炒,炒好后又将熟菜盛入原来的盘内。由于原来放生菜的盘子未经开水烫洗,这样也容易造成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此外,烧菜用的刀、砧板、容器等也要生熟分开。如只有一套刀和砧板等,那就应在切完生食品后彻底清洗、消毒,然后才能用来切配熟食品。上海市1987 年由于操作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总中毒起数的40.74%。可见生熟不分的严重后果。
  (2)不注意冰箱卫生:现在冰箱逐步普及,但不少人把食物放进冰箱,
  就认为是放进了保险箱。因为致病微生物在低温下,只是减慢或停止了繁殖,并没有冻死。食物从冰箱取出以后,过一段时间,其病菌又可能迅速繁殖起来。此外,在冰箱内,也要注意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3)食用过期或霉烂变质的食品:有些家庭为了节约开支,舍不得把过
  期的或霉烂变质的食品丢掉,或专爱买那些“处理食品”。如变味变臭的鱼、肉、禽蛋,过期的罐头食品,变质的油脂,变色的水果、蔬菜,老化的面包,凝固的鲜奶等。结果,因小失大,危害了健康,造成各种疾病。
  (4)吃不洁的生食、水产品和生菜、瓜果:有些水产品如咸螃蜞、黄泥
  螺、咸烤虾、咸梭子蟹、毛蚶等,本身带有大量的嗜盐菌,而有些人有生吃或用开水泡一下就吃的习惯。这样食用方法不安全,虽然先用盐腌或稍微加热,但一般仍不能将嗜盐菌杀灭。有时盐分过低,反而有利于嗜盐菌的生长,吃后容易发生中毒。另外,生的蔬菜上也沾染有很多细菌,生冷拌菜,如拌莴笋、拌黄瓜、鸡蛋拌马铃薯(即“色拉”)等。这些生拌冷菜是生菜或半熟的菜,拌上调料制作而成的。在拌制后,往往放置一段时间,这就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食后容易发生中毒。
  2.饮食结构不当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往往也会导致产生种种疾病,影响人的健康。美国密西西比州大学的布伦尼曼博士,曾对许多患有遗尿症小孩的泌尿系统作了检查,基本上都没有发现问题。后来他改变了小孩的饮食习惯,遗尿症就自行消失。于是他提出,牛奶、巧克力和柑桔类水果过量饮入是造成儿童夜间尿床的主要原因。他对500 名遗尿患儿进行观察,因牛奶过量造成遗尿达60%。这些儿童只要停止进食上述食品,大部分的遗尿现象几乎可以立即消失。原来这些食品在小儿体内可以产生一种过敏反应,使膀胱壁膨胀,容量减少,并促使平滑肌变粗糙,产生痉挛。同时也会使小儿睡得过深,在有尿时不能醒来。随着小儿的成长发育,这些食品的过敏现象随之消失,遗尿现象不治而愈。
  此外,现在多动症在儿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儿童容易冲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差,但智力发育正常,没有功能障碍。经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多动症儿童与食用人工色素有关。有些家长喜欢用含色素的果汁代替开水给孩子饮,尤其是在热天,这种情况更为常见,必须引起注意,尽量避免。人到中年,同样存在着饮食结构的问题。有些人食不厌精,只吃精白米面,时间一长就缺乏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及植物纤维素。如铬和锰在全谷类、豆类、坚果类食物中含量较高,但经加工后,这两种元素就大为降低,从而就增加了导致发生动脉硬化的机会。植物纤维能增加胆固醇的排泄,使血胆固醇含量降低,长期进食低纤维饭食的人,血管硬化,高血压的发病机会多。此外,过食肥甘,长期过多地食用动物油、肥肉和一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猪脑、猪肝、皮蛋、鱼子、蟹黄、奶油等,可以引起血脂升高。在1979~1980 年,我国对15 岁以上的人,进行了全国性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高血压的平均患病率为4.8%,其中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南方,北京高达9.53%,广东只有2.4%。有关科研人员认为,饮食结构也是导致北方高血压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北方喜咸食,“不咸不下饭”,食盐主要成分是钠和氯,钠摄入过多,在内分泌作用下,能增加血管对各种升高血压物质的敏感性,从而使血压升高。脂肪摄入量偏高,动物脂肪过多,除能造成脂肪沉积,产生肥胖现象外,还会增加饱和酸在人体中的含量,从而使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相对来说,北方对维生素C 的实际摄入量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维生素C的功能之一,是增加血管韧性,防止血管出血。含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主要是新鲜蔬菜和水果。北方地区居民习惯熟食,许多新鲜蔬菜,经过长时间的炖、熬,结果使蔬菜中所含维生素C,几乎完全损失掉。另外,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居民在冬、春季节,主要吃贮存的大白菜。而大白菜经过长期贮存,维生素C 也受到大量损失。此外北方地区家庭居民膳食中鱼类、瘦肉类和豆类等有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的优良蛋白质食物普遍缺乏。以上饮食结构的问题,就成为北方家庭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的原因。这种例子很多,如饮食物中长期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严重者发生粘液性水肿,孕妇还可影响后代,使儿童生长停滞,发育不全,智力低下,声音粗哑,矮小,动作迟钝等,即所谓克汀病。长期缺铁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等。
  饮食结构的不合理,还包括从一种倾向发展到另一种倾向的问题。如现在人们因为害怕肥胖,都害怕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于是有的即导致体内脂肪含量不足,从而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产生湿疹病变、不孕症等。又有的认为摄入食物纤维,能增加胆固醇的排泄,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发病等。于是大量摄入食物纤维,从而引起胀气,增加粪便。但没有想到在增加脂肪排泄的同时,也降低了其他营养素,如钙、镁、锌等的吸收率,也可减少铁和维生素的吸收。
  有的人怕胖,尽可能减少食用含糖食物,但不知心脏的活动主要由葡萄糖和糖原供能,神经系统也只能由葡萄糖供能。血中葡萄糖是神经系统热能的唯一来源,如果糖类摄入过少,血糖降低,即会发生低血糖性休克。
  再如维生素,如果饮食中常期缺乏维生素A,可出现暗适应能力降低及夜盲症,还可以出现皮肤、粘膜干燥角化,泪腺、唾液腺、汗腺、胃腺等分泌机能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病变。此外,由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角化和失去毛,可使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易被细菌侵袭,特别是儿童,可因此而引起支气管肺炎。相反,如果常期过量摄入维生素A,由于维生素A 为脂溶性,不易泄,容易在体内积累,引起维生素A 过多症。主要症状为厌食,情绪过度反应,长骨末端外周部分疼痛,肢端动作受限制,头发稀疏,肝肿大,肌肉僵硬和皮肤搔痒症。如果儿童或成人常期服用维生素A,或大量食用野生动物肝和鱼肝,出现上述症状,即为维生素A 中毒,即当停服。再如维生素D,对骨骼形成很重要,但过量摄入在体内蓄积,也会引起维生素D 过多症,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思睡、多尿及烦躁等症状。并由于钙大量沉积于心脏、大血管、肺、肾小管以及其他组织,可出现肾功能减退及高血压症状。同时由于体内大量钙从骨中转入其他组织,反使骨胳脱钙。
  由此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还是要吃得合理,任何营养素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人体不利。
  3.饮食方法不合理
  由于各个家庭的生活环境不同,各人嗜好习惯不一,或者缺少科学知识的指导,无意之中使用了不合理的饮食方法,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健康,产生疾病。常见的饮食方法不合理有以下几种:
  (1)不注意烹调方法:烹调对食物营养成分有很大影响,如有的家庭是喜欢用精白米、面,淘米时反复搓洗浸泡,结果使大量营养流失。各种面食也因烹调方法不同,造成维生素不同程度的损失。蒸馒头时,维生素B1、B2和PP含量均变化不大;烙饼时,维生素B1 和PP 损失最多不过10%,B2 可损20%;烤烧饼时,维生素损失35%左右,炸油条时,因高温又加了碱,可使维生素B1 全部破坏,B2 及PP 亦损失45%左右。蔬菜的烹调,急火快炒,对维生素C 损失最少,可保存总量的60~70%,胡萝卜素可保存76~94%,如将菜在沸水中煮一定时间,捞出挤去汤汁,然后再炒,这样维生素C 损失很大,对小白菜来说,仅能保持16.7%。如将水煮沸后,再放入菜,不去汤汁,维生素C 可保存81%,因此各种蔬菜,应尽量新鲜,叶菜类蔬菜最好先洗后切,现烧现吃。
  至于动物性食物,如肉、蛋等,通过烹调后除维生素外,一般营养损失不大。据观察:猪肉在红烧清炖时,维生素B1 损失60~65%;蒸和炸时约损失45%;炒时损失较少,约13%。对维生素B2 的损失以蒸时最高,达87%;而清炖与红烧时,损失约40%;炒时损失约20%。
  (2)饥饱失时:主要表现在进餐时间不合理。一般讲,人的用膳时间当和生活制度相配合,两次进餐时间间隔当在5 小时左右。太长可引起强烈的饥饿感,血糖降低,影响工作效率,太短则缺乏良好的食欲。午餐不应安排晚,否则午餐后即卧床体息,消化酶分泌量减低,不利于脂肪和糖的消化。晚餐不能晚于睡前3 小时,更要少吃油腻、厚味食物,否则夜间血液呈高脂血状态,血流减慢,易使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为动脉硬化提供了条件。现在不少家庭往往早餐、午餐马虎了事,晚餐全家会聚,便总要改善饮食,于是吃进大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这是不对的。动物及人体试验还发现热量集中在晚餐,还会加速糖耐量降低。反复刺激调节糖代谢的主要激素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造成胰岛β细胞提前衰竭,进而产生糖尿病。据1979年上海10 万人中糖尿病普查结果说明,40 岁以前糖尿病少见,40 岁后患病率急剧上升,城市居民明显高于农民。这和上海市民习惯——早饭吃得少,中午吃不好,晚餐特别好的不合理饮食方法有关。
  当然,有些人饿一顿,饱一顿,有些人暴饮暴食,那更不利于健康,严重者会发生猝死。此类情况多发生在逢年过节、会餐、结婚等喜庆节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美酒佳肴,一醉方休,结果可造成多种原因的猝死。青壮年的食后猝死,多见于坏死性胰腺炎,死前很少有先兆症状,其死亡时间和方式难以逆料,多发生在酒醉后的睡眠时;而中老年的餐后猝死,多见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前者是过量油腻或食物刺激,促使胰腺分泌大量消化酶引起;后者由于餐后血脂症,诱发心肌梗塞或脑中风引起。
  (3)饮食习惯不良:常见的如吃饭时看书、看电视,吃起饭来漫不经心,不是把就餐时间拉得很长,就是食之过急,应付了事。结果食物咀嚼不细,消化不良,久而久之,使消化器官的功能减退,甚至引起慢性胃肠疾病。同时,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使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素和热量,长此以往,导致营养不良症。
  此外,由于大部分血液已流入消化器官,供给看书、看电视的大脑用血往往不足,所以时间一久,就会感到头晕、眼花,造成食不知味。
  有些人吃饭时训斥孩子,造成不良情绪的刺激,通过大脑皮层使消化腺体分泌受到影响,也会引起消化功能的障碍。
  有些人嗜茶成癖,刚放下饭碗,便端起茶杯。这样不仅冲淡了胃液,延长了消化时间,而且茶中的碱类物质还会与胃酸中和,影响其分解食物的功能,这就加重了胃的负担,影响了消化,对健康带来了危害。
  还有些人喜欢吃烫的饮食,感到“烫心烫肺十分适意”。不知烫坏了食道和胃粘膜,容易引起炎症、溃疡,时间长了甚至诱发癌症。
  有些人喜欢暴吃冷饮。在炎热夏天,出汗多,常使人口渴,尤其是劳动或运动之后,往往想吃冷饮。但如果过量,会造成胃肠道血管突然收缩,使血流减慢,血液减少,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影响人体对食物消化吸收,进而造成腹痛、腹泻等。此外,劳动或运动后,人的咽喉部也处于充血状态,突然受到暴冷刺激,会造成机能紊乱,进而出现咽喉发炎、发痛、发哑等局部不适现象,月经期青年妇女还会造成痛经或停经等现象。
  有的人喜欢吃饭淘汤,也会影响消化吸收。因为食物是靠牙齿的咀嚼,口腔分泌唾液、淀粉酶来帮助消化的,饭和汤一起入口,必减少了牙的咀嚼,抑制了唾液的分泌,冲洗胃液,结果增加了胃的负担,日久也会引起胃痛。年龄也与饮食方法有关。人到老年,胃肠功能减弱,加上牙齿脱落,咀嚼能力差,要吃些易吞咽和易消化的食物。每次不可吃得过饱,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要避免吃粗硬的饭菜,肉要切得细小些,蔬菜也不可大块,食物不要过冷或过热等等,都要注意。
  由此可见。饮食方式和方法对人体的健康关系也十分密切。有些内容人们已经有了共识,如边喝酒,边进餐,边吸烟,有害健康。但对有的饮食习惯,如上述种种情况,家庭中还没有足够重视,也就成为健康隐患。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多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01
鸡群的饲养管理伴随养鸡的一生,而在不同饲养阶段有不同的饲养管理要求。比如在育雏期,要在鸡舍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饲喂次数、饲喂量、防止鼠害兽害等诸多方面精心喂养管理,稍有不慎,都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例如,在寒冷季节育雏,保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不小心造成煤烟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则可导致全军覆没。
又如,在鸡群的育雏和育成阶段,如果饲养配比不当,某些营养过剩或缺乏,都会导致鸡群患营养代谢病而发病死亡和发育不正常。当鸡群因发病而造成的死亡率达到或接近30%时,则这群鸡的养殖效益几乎是零,弄不好则血本无归。
在整个鸡群的饲养过程中,千万不能把防疫灭病寄托在接种疫苗上,因为接种疫苗不能防止所有的鸡病。即使是传染病,如果鸡群的卫生消毒不好,不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容易发生(甚至反复发生),而且很可能接种疫苗还防不住病。
再如,水消毒做不好(或没做),则鸡每天都饮下去许多含菌的水,那疫苗又如何能防得住病呢?养殖环境恶劣,如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舍内空气混浊,则鸡群呼吸道病常年不断,那仅靠疫苗和药物又如何能防得住呢?
因此,几乎所有的鸡病,都与饲养管理和饲养环境条件密切联系,只有加强饲养管理,让鸡生活在卫生条件好(干净、舒适),饲料营养成分全面合理的环境里,才能健康成长和保持正常生产性能。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