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数量词定语后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1. 举例 含“数量词定语后置”的文言文的句式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2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3尝遗余核舟一。(魏学洢《核舟记》)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4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崤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在前,又用十二头牛犒赏秦军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我持一双白璧,想要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要赠与亚父

6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统计整个小船,有无个人,有八个小窗

7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六一居士转)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一壶好酒

2. 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标志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 文言文数量词的使用规律

2.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4. 文言文里的宾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前置,该怎么判断

一,宾语本来就是放在谓语后的呀,是否说的是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二,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三,定语本来也是放在要修饰的词前做修饰语的啊~应该是定语后置吧?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5. 文言文的数量词有何特点

文言文的数量词和现代汉语相比,有三大特异之处。

第一,量词不发达。甲骨文中虽然已有了物量词,如:鬯

(chàng,一种香酒)二升。但只限于器具与度量衡单位。一般的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如:个),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发达。动量词起源更晚,直到魏晋以后才逐渐增多。所以,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词的,特别很少使用动量词。现代汉语里的数词往往要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见的办法是不通过量词而直接用数词去修饰名词或动词。如(加点的为数词,下同):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欧阳修《卖油翁》)

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第二,词序上有差异。数量词修饰动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是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如: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这里,数词三放在动词顾的前边。

反之,数量词修饰名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而文言文中的数词或数量词修饰名词时,则不仅可以前置,还可以后置。如:

4.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第三,表数方法上的差异。可分为三种:

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有或又。如:

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二)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之间,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两者都省略掉。如:

6.藉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

(三)以确数代替概数的表示方法。古文中有些数词往往只是一种夸张的概数,这些数词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万亿等。这些数字作概数时都是表示众多的意思。如: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上)

1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林嗣环《口技》)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以上句子中的数字都是概数,千万不可拘泥字面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另外,像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三百六十行等之类的说法,也都是极言之多,不可望文生义。

6. 【急.古文中判断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