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79】《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朱元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对于外部世界,农民的基本反应是排斥、恐惧和不信任。封闭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感觉安全、轻松。他们不爱冒险,只想守着前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一成不变地安安稳稳地生存去。”元末混乱的局势中穷小子朱元璋凭借着自己游方和尚的阅历,不怕死的精神和敢于冒险去争取的魄力先是占据一方,慢慢扩大地盘统一天下,有着开拓者的决然。

    然而天下安定以后,他骨子里的农民本性就开始露出苗头。人生前阶段的贫穷让他像动物一样被原始欲望折磨,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尊严思想这些虚无的东西不会出现在他的世界里,也使他在富有之后“终生保持着浓厚的农民习性、农民作风和农民气派”。

一、吃苦耐劳。有农村生活的艰苦打底,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在遗诏中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二、节俭。过惯了苦日子,大富大贵之后也会忍不住精打细算,大量积攒财富。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陈梧桐《朱元璋大传》)。他所用的床,若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

三、重视家族血脉。“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中国自古讲究血缘宗亲。开枝散叶后的家族总要有亲族守望相助。做了皇帝之后的朱元璋对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怀疑猜忌,酿成洪武年间几桩株连大案,却对自己的血亲无条件地重用。他对历代分封后酿成藩王之乱视而不见,给予子孙重兵封地和权力,来护卫帝国大权,最终酿成了靖难之乱。“他规定了历代以来最薄的官俸,同时又规定了历代最厚的皇族俸禄。他规定他的亲属和后代们都要世世代代安享富贵,不必从事任何职业,以致皇族的供应成了明中期之后国家最沉重的财政负担”。

他的封闭保守使得明朝重农抑商,只顾守成而不能开拓进取如海禁、修长城,加强文化专制等,他农民的小家子气从宋朝的高薪养廉变到明朝的低薪养贪。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农民往往目光短浅。他们的精明、现实有时不可避免地变成短视和愚昧。朱元璋身上农民的局限性和劣根性在明朝的统治一开始就深深得以体现,有明一朝虽然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工农业萌芽受到抑制,路上丝绸之路基本废弃,海上丝绸之路被禁止,各种酷刑惩罚花样翻新手段多样,社会道德崩溃,朝廷的实力日益空虚,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朱元璋的影子,而这身后,他的原生家庭,他的童年少年青年的经历带来的影响在其中若隐若现。“他用农民式的精明、周密和愚昧打造了一个自认为固若金汤的监狱式帝国。这个监狱不但关住了老百姓,也关住了官僚,甚至还关住他的直系子孙。更为严重的是,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头脑似乎还没有从他缔造的精神监狱中完全解脱出来。”

家庭格局可以决定孩子的未来,视野、文化、教育,对于成长,对于人生,作用不可估量。我们能为将来、为孩子做些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