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生三阶段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1
  ( 1 )、田园读书
  陶渊明出生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在邻近长江、鄱阳湖、庐山的柴桑乡村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自小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山水田园之中。在 29 岁以前,基本上过着田园读书生活,受到良好的教养,并参加了一定的劳动: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 《饮酒》 )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 ( 《自祭文》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立山。 ( 《归园田居》 )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拟古》其三 )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 ( 《感士不遇赋》 )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 《与子俨等疏》 )到了而立之年才“投耒去学仕” ( 《饮酒》 )还有《五柳先生传》。该文是诗人自况之作,萧统《陶渊明传》中曾说:“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这种生活,使得陶渊明的早年,既对老庄学说很感兴趣,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又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幻想。
  ( 2 )、时官时隐 29-----41
  从陶渊明 29 岁到 41 岁 13 年中,他过着出仕——闲居——出仕——闲居的动荡摇摆的生活。因其闲居,有隐的意味,故称为时官时隐。
  陶渊明在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思想支配下,再加上生活的困难,陶渊明便出仕了;但是黑暗的现实不可能使他的理想得以实施,出仕的生活很不得志,数次出仕又退隐闲居。其间,他出仕四次:
  第一次, 29 岁,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在家里闲居了五、六年。这时他对统治者的幻想并没有完全破灭,他的壮志也没有完全消失。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 萧统《陶渊明传》 )
  第二次, 36 岁(一说 33 ),他来至江陵,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陶渊明对桓玄扮演的丑剧很憎恶,又不肯同流合污,便又萌发归隐闲居的打算。 37 岁那一年,他母亲去世,陶渊明就丁忧辞官,回家了。从 37 岁到 40 岁,陶渊明在家乡过了 3 年隐居生活。这时他心情抒畅愉快,写了不少的诗,开始参加劳动,开始躬耕的生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于此时,表达了作者亲自躬耕时的欢欣。但这时只是“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还没有下决心彻底归耕,因此才出现了第三次出仕。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于规林》)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第三次出仕。在陶渊明 40 岁时,刘裕讨伐桓玄克复京师,为镇军将军。陶渊明怀着幻想与疑虑的心情,担任了刘裕的镇军参军。但刚去上任,就已作了再去归隐的思想准备。不久,由镇军参军改为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又不久(约 405.3 )便辞职归家了。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第四次出仕。此后不久,同年 8 月,陶渊明 41 岁,作了彭泽令。这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作彭泽令仅八十几天,就彻底弃官归隐了。
  这次作官到辞官,他的《归去来兮辞序》有较详细的说明。辞中还叙述了归田后的心情与乐趣。在解释他辞彭泽而归的原因时,萧统《统陶渊明传》还有不同的说法:
  岁终,会郡遗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传》)
  关于陶渊明的归隐的原因,《归去来兮辞序》与萧统《统陶渊明传》言及了二条:一是,本性爱好自然。为了除去贫穷饥冻,“口腹自役”,“足以为酒”这些经济上的原因,而违背自己的本性,登上官场仕途,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觉得“深愧平生之志”,因此,时过不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爱好自然,迷恋田园是其归隐的重要原因,妹丧只是借口而已。二是,本想建功立业,但一登上仕途,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为保持自己的节操,故解绶去职。除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隐居前后,正是东晋走向全面崩溃的时候,军阀集团的连年火拼,政局十分险恶,不能不给陶渊明以严峻的感受。为了躲避政治风险,远祸全身,故陶渊明走了这一逃禄归耕的道路。(后人也有说他是耻于仕晋而退隐的)。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
  ( 3 )、田园躬耕 41 岁—— 63 岁
  陶渊明归隐田园以后,尽管在晋末曾征他为著作佐郎;在宋元嘉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也劝其出仕,但是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的陶渊明,为了避祸,决心不再作出仕之想了。
  (陶渊明)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陶渊明传》)
  陶渊明的晚年,对统治者完全绝望,采取的是一条洁身自好的道路。他放弃了“大济苍生”的愿望、志向,而以儒家“独善其身”为其主导的思想,采取道家的“委运乘化”的人生态度, 22 年一直躬耕田园,隐居不仕, 427 年 11 月,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归田以后的生活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归田以后,他绝了出仕的想法,亲自参加耕种,对劳动体会多了,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与农民产生了亲切的感情,更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归田后,生活也不是十分平静的。现实生活毕竟是无情的,比如他努力躬耕,却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温饱生活,甚至于不得不去求乞。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时候,他才幻想着那有衣有食,无忧无虑,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社会。
  二是,陶渊明尽管在归田后,躬耕自资,饮酒,赏菊,读书,赋诗,一派雅淡静穆,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然他身虽隐,心里却并不是完全遗忘政治的,他心中常常有“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白日论西阿》)的悲凄情怀。难怪朱子评述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语言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萧统《陶渊明集序》也说他“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第三,陶渊明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生活富裕,和乐安宁,没有赋税,没有徭役”,跟现实动乱的社会完全不同的理想的社会模式——桃花源。表现了陶渊明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人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能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民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