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甘怡群北大版的《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的电子书啊?急求!

doc,pdf,什么格式都行啊。[email protected]

第1个回答  2012-07-23
已发,请验收(好友为启动9)
第2个回答  2012-07-20
一、《普通心理学》部分,我看了下面四本书(第三本是浏览的,因为先看了第四本,觉得第四本和第三本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第四本的内容比第三本的详实很多。):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 北师大出版 (我们普心课程的教材)
《普通心理学》 孟昭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修订2版)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 梁宁建 上海教育出版社

我们都知道彭聃龄的《普心》是重中之重。大纲就是按这本书为编排的,但它也有和大纲有出入的地方:

(1)“注意”这一章大纲中有一个考点:
(四)注意的品质
1. 注意广度
2. 注意稳定性
3. 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彭的《普心》中是按注意的两个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来描述的,外加分配性注意。其实注意的指向性决定了注意广度,注意的集中性决定了注意稳定性。关于注意的这四个品质的具体描述,在孟昭兰的《普心》和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中都有,只是相对来说,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中描述的更具体。

(2)“感觉”这一章:
(一)感觉概述
4. 感觉现象
彭的《普心》里没有这点,在孟昭兰的《普心》中有描述。它包括:感觉后像、感觉适应、感觉的空间积累和空间融合、感觉的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2010年统考的一道简答题就根据这点出了题:根据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说明为什么重感冒往往会感觉食而无味?)

(3)“知觉”这一章: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模式识别理论
彭的《普心》只是简单的提到了知觉的两种信息加工方式: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不详细,没有模式识别这个知识点。
这块知识在《认知心理学》这门课中有很详细的描述,但对于不想再多看一门课程的书的人来说,就看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

(4)“记忆”这一章
强烈建议结合梁宁建的《导论》和孟的《普心》看。

(5)“思维”这一章
(二)概念
4. 概念的掌握
只在梁宁建的《导论》中有详细描述。另外对概念的分类也不一样。
(三)推理
还是看梁宁建的比较全
(四)问题解决
2.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彭的《普心》太概要,梁宁建的《导论》更符合大纲的描述
(五)创造性思维
彭的《普心》只有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没有大纲要求的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基本过程的描述。关于“创造性思维”这一块,还是看梁的《导论》或叶奕乾等人的《普心》。
(六)表象
3. 表象原理(即表象基本原理和双重表征系统理论)——在梁的《导论》,彭的《普心》没有。
(七)想象
3. 想象的功能——还是在梁的《导论》。
关于思维这一章,孟的《普心》描述的角度很独特,和大纲的出入自然很大,不过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读,特别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的机制这两节。

(6)“言语”这一章
(一)言语概述
2. 言语的功能
只在梁的《导论》里有具体描述。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的运动中枢
2.言语听觉中枢
3.言语视觉中枢
这块结构是按梁的《导论》来的,其实就是彭的《普心》描述的分别与之对应的三大脑区: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和角回。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
1.言语感知
2.言语理解
3.句子理解
4.语篇理解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这块知识结构还是一模一样的在梁的《导论》里有。不过彭的《普心》分别对影响不同水平的言语理解的影响因素描述得很详细!毕竟这是彭老的主要研究领域呵。

(7)“情意过程”部分(包括情绪和情感、动机和需要、意志这几章)
彭的《普心》和梁的《导论》无论在结构编排和描述的内容上都差不多,紧扣大纲,就看彭的《普心》就可以了。

(8)“能力”这一章
看彭的《普心》就可以了

(9)“人格”这一章
(二)人格理论
3.2011年的大纲将原来的人格大五理论改成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这个知识点在孟的《普心》P509-512

(三)气质
3.气质理论
还是在梁的《导论》

(10)最后一点:关于社心,对照自己的教材并且在图书馆翻了很多本书,得出的结论就是:高教版的 金盛华的《社心》是最贴合大纲内容的,大纲的内容北大的那本社心很多都是没有的,比如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而高教版那本社心除了社会化的理论没有阐述,其他的都有了。只是这本书比北大版的可厚多了~~·
至于出题的具体方向,我也不好把握。因为受以前课程的影响,觉得社会化,社会认知中的自我、归因,社会关系中的利他行为、侵犯行为以及社会影响中的从众、服从等都蛮重要的,都涉及到很多的理论和相关的研究。但是转念一想:社心部分毕竟只是作为导论中的一章来考查,应该不会考得那么细致。所以我也很矛盾,到底应该怎么准备~~~
《普通心理学》部分总结完毕!(还有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 津巴多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已经是第17版了。这本书是国外译著,很大很厚也很贵!不过客观的讲,它确实写得很有意思。多亏了这本书,让我重燃了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我是在去年暑假看完它的,一看就停不下来了。但是,建议2011年考研的没看过的就不要看了,现在时间也不多了,看这么厚大的一本书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情绪的。)

二、《实验心理学》部分
这门课程是自己的兴趣点所在,所以可能看得书比较多一些,现在手上有的参考书籍:
《实验心理学》 朱滢 (第一、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我们《实心》的教材,以下简称朱书、新版朱书)
《实验心理学》 杨志良 浙江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杨书)
《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 坎特威茨等 杨志良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坎书)
《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郭书,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本书是坎书和杨书的“杂合”。)
《实验心理学》 孟庆茂 常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孟书)

实心这部分大纲的编排主要还是按杨书的结构编排的,但是相对来说,杨书在这部分大纲的领导地位就没有像彭的《普心》在大纲的普心部分的地位来得权威。实心部分的大纲更像是将几本不同《实心》的内容杂糅在一起的“科学怪人”。以下罗列的是杨书里没有涉及的内容:

(1)“实验心理学概述”
(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
这部分是2011年大纲新增的内容,在坎书和郭书中有详细描述

(2)“心理学实验的变量和设计”
(二)心理学实验与伦理(2011年大纲新增内容)
1.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在朱书有
2.实验逻辑
翻遍资料也没发现有哪本书把它拎出来专门描述。但都蕴含在各实验中了。
按照我的理解,它一般包括一下几部分:
①根据已有的理论基础设计实验(包括为什么这么操纵自变量?控制哪些额外变量?以及因变量测量指标的选用以及因变量的记录,即对因变量的操作问题。)
②根据理论提出多个假设
③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也即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做出推论的过程(验证假设过程)
④最后得出结论。
以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提取的实验为例:斯滕伯格预测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可能有三种: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实验的理论基础)。然后设计让被试再认探测数字的实验,通过改变数字系列的项目长度(对自变量的操纵),记录被试正确判断的反应时(因变量指标的选用及记录),制作反应时对数字系列的项目长度的函数关系图。三种提取方式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时对项目长度的函数关系(提出三种可能的实验结果,即提出三种可能的实验假设)。最后一步,看反应时随数字系列的项目长度的函数关系符合上述哪种实验假设,由此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整个设计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实验逻辑的过程。
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不知道在哪本书上有专门描述。
不过我觉得掌握了实验逻辑的过程也就掌握了实验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正如上面所描述的:
①理论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总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才能设计出来的。根据理论提出各种可能的实验假设。
②实验是对理论的验证和发展。若实验结果符合实验假设,则是对理论的验证。若不符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理论进行修正,甚至提出新的理论。
③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的准确性,可以结合构想效度来理解。构想效度不仅涉及某一个具体实验中变量间的关系构想,还包括了实验变量在实验的操作性定义与推论时的定义一致性程度,即对所研究的特质在理论上构想的全面性。关于构想效度的详细描述,请看孟书。

(3)“实验设计”部分
各书对实验设计的区分维度不一样。
杨书只是根据是否每个被试均参与每个实验处理这一维度,将其分为被室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
朱书根据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将其分为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
孟书在朱书的基础上,又将非实验设计分为前实验设计和相关设计(事后回溯设计)。此外孟书还进行了更多维度的区分:实验组、控制组比较设计;事前测定、事后测定比较设计;随机化设计及区组设计;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设计等。
我觉得实验设计部分,这三本书是必须都要认真仔细得看的,并且在看的时候注意区分各书对其分类的维度,理解各种分类之间的联系,这很重要!
此外,郭书和坎书中涉及了另外一种实验设计——小样本设计,也需要了解一下。

(4)“实验效度”部分
杨书、朱书、郭书都只描述了外部效度和内部效度问题,关于统计结论效度和构思效度(也叫构想效度)的论述只在孟书中有。

(5)“反应时法”
(三)反应时技术
4.内隐联想测验
只在郭书和坎书中有详细论述

(6)“主要的心理学实验”部分
(三)知觉与觉察实验
1.无觉察知觉的测定;
2.盲视的实验
朱书中有涉及一点:DB的盲视现象,不够详细。
郭书、坎书中有及具体的描述。
(五)记忆实验
4.工作记忆的实验
没有在哪本实心的书上找到关于这方面的具体的实验论述,不过这块领域研究目前还挺热门的,我好几个同学上学期的学年论文都是关于这方面的,既然书上没有,我在想就找篇工作记忆的文献综述看看吧,大概了解关于工作记忆的几个主要理论、各种影响因素和发展现状就可以了。
5.内隐记忆的实验
6.前瞻记忆的实验
7.错误记忆的实验
这三点在郭书上有详细论述。
8.定向遗忘实验(2011年新增内容)
9.提取诱发遗忘实验(2011年新增内容)
注意:这两点是新版朱书(2009年出版)新加进去的内容,用来研究记忆的抑制过程,是相对来说比较前沿的实验范式。
(七)注意实验
这部分实验请一定看朱书,只有朱书有详细的论述。
5.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手上的资料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相对来说属于比较前沿的研究,以前对注意的稳定性的研究都集中在时间维度上,而注意的返回抑制则是在空间维度上研究注意的稳定性。还有注意瞬脱现象也是属于该范畴的研究。《认知心理学》这门课程的作业就是写关于注意瞬脱的文献综述的,现在还算有点印象。和工作记忆的实验一样,到时候再找篇文献综述看看好了。
6.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2011年新增内容)
新版朱书里新增的内容,用来研究注意的控制过程。主要是stroop效应的各种变式的应用研究。

(八)常用心理实验技术(2011年大纲新增内容)
1.眼动技术
2.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看朱书就可以了。

总结:上面没有罗列出来的大纲内容在杨书上基本上能找到,但这并不表示只看杨书就可以。因为实验心理学部分靠的是理解领会,而每本书对每块心理过程的实验的论述的角度、详略各有不同,多看几本书就能从多方面了解,有助于深层次的加工。而且看2011年新增大纲的内容,有要求我们掌握心理学前沿研究的趋势啊!
所以建议就是多看几本书,上面所列的几本书中,郭书写得比较浅显易懂,同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大概是因为它吸收了杨书和坎书(国外译著的一个显著优点就是深入浅出,容易理解,适合入门)各自的优点所致。但同时也会感觉有点“杂”~~
朱书或者新版朱书、杨书是必看的两本书,孟书建议只看它的第一到第六章,里面有很多“高深”的数理推论过程,容易让人犯晕,我的策略是看得懂最好,看不懂拉倒,毕竟又不是考数理的。如果觉得负担过重,坎书可以不看。

三 、《心理统计》部分
这部分重在理解。所以找一本有助于理解的好书很重要!我看的是甘怡群的《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下简称甘书) ,也有人推荐《行为科学统计》,(这本书很厚很贵,我还没看过。)而甘书较薄,据说算是吸收了前者的精华了。
光看一本甘书还不够,因为它还不能涵盖大纲的所有内容。所以还得找一本更具系统性的书来看,我看得是:《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 张厚粲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我们的教材,以下简称张书。)最好先看甘书,再看张书。
心理统计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块:
(1)首先要掌握统计上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2)描述统计部分,包括统计图表、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对量数,这部分的内容不是很难,仔仔细细看一遍书,应该能掌握了。
(3)“推论统计”部分
按我自己的理解,我把它分为五大块: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检验与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大纲中是将各种相关分析得到的相关量数划归到描述统计部分的,但是考虑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紧密关系,把它划归到推论统计部分了)、多元统计分析初步。此外,大纲中还有一章专门讲推论统计的数学基础,这里我把它融合到这五大块推论统计的具体运算过程中去了。
(一)假设检验与参数估计
1.假设检验
我觉得要掌握这块知识,必须掌握以下五个关键点:
①首先要弄清楚各种概率分布各自是怎么形成的。【包括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或z分布(用于总体方差已知的情况下平均数、比率、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等)、t分布(用于总体方差未知的平均数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等)、分布(用于方差的显著性检验和卡方检验)、F分布(用于方差齐性检验或方法同质性检验、方差分析)、二项分布(用于比率的显著性检验)】,以及它们各自的分布特点、区别和联系。可见这部分是后面各种推论统计的基础。
②弄清楚什么叫做取样分布(无限多个样本容量一定的样本统计量所形成的概率分布,大纲称为抽样分布),以及它与总体分布、样本分布(样本原始数据所形成的概率分布)的区别和联系。(注意:张书中直接将取样分布称为样本分布,请注意区分。)
③弄清楚取样分布的样本统计量所形成的分布是哪种类型的概率分布,属于哪种类型的分布就计算哪种统计量,如:在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况下,无限多个样本容量为n的样本均值所形成的分布为t分布,假设检验的时候就要计算t统计量。)
④理解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总体方差未知时)和用总体方差计算取样分布的标准差(即标准误)的原理。[这里关键的是理解无偏估计、自由度、方差(均方)的可加性和可分解性等概念。]
⑤理解假设检验的原理:包括取样分布与概率的关系;两类假设与两类错误及它们各自之间的关系;假设检验的出发点:判断虚无假设HO是否正确。(即应从证伪角度出发);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概率性质的反证法(即先假定HO为真,在此条件下,计算相对应的样本统计量,设定显著性水平,比较它与取样分布的临界值的大小,大于临界值,则说明小概率事件发生了,此时HO为假,拒绝HO。反之,接受HO)。
弄清了以上步骤后,再去看各种统计量的假设检验的计算过程就很轻松了。这部分涉及的公式很多,咋一看这么多公式很让人头疼。其实假设检验的计算过程的关键步骤在于标准误的计算。而只要理解了上面提及的第④点,那些公式其实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完全可以推导出来。(以均值的显著性检验为例,窃以为只要记住和方的基本计算公式和z分数或t分数的计算公式即可。)
最后可以罗列一张假设检验的结构图
在上述5步理解的基础上,看自己能否准确地写出各统计量的计算过程。
此外要注意一点,即参数检验的前提:总体正态分布、观察独立,当涉及两样本时,两样本代表的两总体方差具有同质性(方差齐性)。
切忌机械地背各种假设检验的计算步骤,而忽视原理的理解。当初我们统计老师(某著名大学发展与教育方向毕业的硕士)就这么机械地教了我们一学期,结果学完后我连样本均值分布都不知道,多杯具啊!~~
2.参数估计
掌握了假设检验的原理及计算,参数估计也就没啥问题了。参数估计即单样本假设检验的反过程。单样本假设检验时已知总体参数计算样本统计量,然后将其与临界值比较。而参数估计是已知统计量大小求总体参数。
(二)卡方检验与非参数检验
前者实质上也是一种非参数检验,适用于命名型变量(称名数据);后者适用于顺序型变量(等级数据)。
参照假设检验的复习思路:先弄清楚其原理,在此基础上理解计算公式,然后罗列一张结构图,检查自己是否能回忆出各种检验的计算公式。

(三)方差分析
关键点:①于学会分析各种变异的来源。
②理解和方除以自由度所得的样本方差可以作为其总体方差的无偏估计。(同假设检验中提及的第④点)
③F检验的原理:计算处理引起的变异和误差引起的变异的比值即F统计量,若F大于临界值,则说明在总体方差中处理引起的变异贡献更大,拒接虚无假设,处理引起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罗列结构图:主要掌握完全随机方差分析、随机区组方差分析、二因素完全随机方差分析的计算过程。
检验自己能否熟练地写出各种方差分析的计算过程。
注意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总体正态分布、变异之间相互独立、各实验处理内方差一致。
关于协方差分析:这两本书都没有提及。需要另外找书看吧~
关于统计功效和统计量:即甘书的效力和效应大小。
(四)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还是那样先弄清楚原理,在此基础上理解公式。罗列结构图,检验自己是否能回忆起公式,若哪个回忆不起来或回忆错误,则说明这一步还没真正理解。
理解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关系。
(五)多元统计分析初步
两本书上都有涉及,但是都比较简略,有点让人看不明白。甘书上更是直接以spss软件为工具来说明。
这部分就要看 张敏强的《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特别是主成分分析和因素分析部分。

附:就11年试题而言,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对于题目的考察更多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而非识记能力,记得有位老师说过,对于学科知识的考察可以通过一篇论文考察出来,其中可以囊括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学有余力的 同学不妨分析权威期刊的文献,或者对于实验心理学中出现的具体实验进行剖析,可以参照如下的方式(来自于楼主的帖子):
关于实验设计,
第一步:写实验采用的是哪种设计,(如3*2*2的重复测量设计)
第二步:写清楚自变量有哪些(要写清楚它们的操作性定义)及每个自变量的水平
第三步:写因变量(写清楚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因变量的指标)
第四步:写额外变量
第五步:写实验流程
第六步:写数据统计的方式(比如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第七步:写实验假设
第3个回答  2012-07-14
这本书貌似没有人做过扫描,如果你想好好学习,还是在网上买本,20多一本,还有张厚粲的那个和这个差不多,而且那个对考研更适用些。张厚粲的我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6-29
已发,请接收
第5个回答  2012-05-15
买吧,又不贵~ 就20多人民币。现在人民币有没有多少含金量,20多实在是成了可以随便给乞丐的钱了。你又不缺那个钱,就没有必要侵犯人家版权。(悬赏分50和20RMB的差距啊!)追问

真闲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