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1-23
信息科技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在传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的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象橡皮擦那么好用的工具,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很高,也最喜欢玩电脑了,但是就是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而且,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一般都在网络教室中上,在网络环境下上课,普遍存在着两个主要的问题,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是课堂上自发的进行QQ 及进入各种聊天室中聊天,这类状况以女生居多。二是控制不住自已进入网络游戏,这类状况以男生居多。 学生进入电脑室后的第一动作是上网,看看网友上线没有,如网友在线,即开始打招哹进行聊天。每个人一般都有10 个以上的网友,而玩游戏者则抓紧时间,进入相关网站,继续上次未完的游戏。老师上课了,很多人根本不听,老师走过来,立即将窗口最小化或关闭。老师眼快不如他手快。这两种情况可以通称为课堂网瘾。 面对此类现状,我们要问: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呢? 分析种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将信息技术课误认为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认为上课就玩玩电脑,而事实远非如此。除了上机操作,当然这个操作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还要掌握必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太满意,比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全部学生;学生偏爱实际操作,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理论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受到网络和网络游戏的“诱惑”。 目前,互联网上能进行网上聊天的聊天室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是腾讯QQ,它平时通常都有成百万人在线,学生可以按在线人员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同类沟通需求。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笔谈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萌发期的青少年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神秘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因面谈受到拒绝和奚落而造成的难堪。再加上QQ 号是可以免费申请的,所以QQ 很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由于青少年具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学生一般在网上寻找的多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现在上网QQ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时尚,由于平时上机机会不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自然成了上网QQ 的大好时机了。
现在很多大型的网络游戏多是根植于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或取材于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武打小说,迎合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并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互动功能,使网络游戏者进入故事的仿真环境,在虚拟的环境中对自己所扮角色进行自身价值的创造,努力攀升。游戏者在那里是行为的主体,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的业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指挥水平,所以极能吸引青少年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在心理知觉与认知形态上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当他取得进阶时会表现出一种比人优越的机能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亢奋,激励他向更高阶次努力,这种亢奋的精神使他不顾一切地(时间、精力、金钱、学校规章制度、教师和家长的规劝)继续下去,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使他完全专注投入于非常狭小的注意焦点中,这种心理效应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对于他们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负面影响是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症。
找到了原因,就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对于教师,我们应清楚,与其它基础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既学好理论知识,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但如果用传统的方式传授知识,就把该课程在技能培训方面的要求给忽略掉了,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严重畸形。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则可以“急学先用,立竿见影”。因为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要使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倒他们。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方便快捷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络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传播的信息内容不一,鱼龙混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及管理不便,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等污染社会风气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面对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数字化信息,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无用,以及如何获取有用信息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否则将很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另外,还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随便下载信息,拒绝迷信、污秽信息,不搞恶作剧。由于青少年可塑性大,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复制操作"时,告诉学生不能随意复制他人的图片、文字,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在为学生提供一些健康的、益智性的游戏的同时,还要告诫学生那些不健康的游戏玩不得,更不能沉迷于电脑游戏,而荒废学业。
一、从玩游戏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中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爱玩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信息技术新课的引入融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的学习,自觉的学习。 学习鼠标的操作是比较枯燥,如果让学生上课直接去学习,学生肯定是没有兴趣的,而强迫其学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如何用鼠标”的过程中,采用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 Windows 中的纸牌游戏,看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个游戏顺利的完成。学生在纸牌的移动过程中,他们的热情都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再结合教学目标,讲解一下鼠标操作的要点,这样,经过一、二节课的练习,学生在操作鼠标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通过这个办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二、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不是很容易能被学生所理解的,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将深奥的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我们多钻研教学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多运用能被学生理解的事物。例如,在上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通常将计算机的硬件比喻成人的五官,人是通过眼睛,鼻子等器官获得外界信息的,我就把它比作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人类获得信息后由大脑处理,大脑就相当于微处理器;经过处理后再由嘴巴等说出来,那嘴巴就相当于输出设备。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 根据调查许多学生对计算机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因此他们都爱上信息技术课,可是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动这,也不要动那,一定要跟着老师走。当然,教师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只能使学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胆小的同学怕把计算机弄坏,就什么也不敢动,慢慢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了。由于以上的原因,我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总是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不强调那么多,适当的给学生以指引,一般计算机是不会出毛病的。这样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它们的实践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读。很多初中学生上计算机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久而久之,同学们就失去学计算机的积极性了。我们应该多运用新鲜、有趣的事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刚开始教学word97 的时候,我先利用windows 中自带绘图软件让学生进行自由绘图,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画出了小鸟,大树,汽车等很多图画,还画出了一些很有想象力的图案。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的机器中装一些学习软件,来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了,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加深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进行教学,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不但不会增加负担,反而有利于教学,学生们也就学的更轻松更愉快。
五、在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计算机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很强,必须给学生讲述一些新知识和新信息,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走在其他学科教师的前面,把有关计算机方面信息讲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同时也可以开阔同学的视野。例如把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鼓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使他们更喜欢信息技术课。
六、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 一般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安排的内容顺序,从总体上体现了由基础到应用、由易到难的思路。但其实教材的内容并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其知识点的衔接相当紧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无法学习后面的内容,而是教材的内容一般呈模块化分布,很多内容尤其是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顺序更有利。如在教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一开始上机,就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同学喜欢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这样,一些好奇的同学也跟着随意设置,结果造成了误操作,如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 windows 的外观显示等,不但影响了上课的进程,还给机房管理添了很多麻烦,此时不妨把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提到前面来,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懂得每项设置的含义,并使他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课中不会再做同样的误操作。这样,不但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七、计算机课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需要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我们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学生原地踏步,无所事事,浪费精力与时间;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放弃努力。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因材施教。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也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一,就是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发一个电子邮件等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我用来实现因材施教的手段之二是,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几套任务,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随时发给那些走在前面的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学习成绩表为学生加上一颗星,并发给下一个任务,有的学生可以多完成一个任务,有的可以多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或更多的任务。 不难看到,热衷于上网的学生,特别是上网QQ 的学生,他们的键盘指法极为熟练,有的几乎到了运指如飞的地步,可以同时与几个网友聊天。中小学生大都使用汉语拼音汉字输入法,这部份学生的汉语拼音相当准确。这就为将来学生从事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时的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为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努力拼博、开拓创新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作用,其效果不是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所能替代的。
还有一个不为人们所注意到的事实,现在中小学生上网玩的大型的网络游戏中都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不懂玩的,那么是谁教他们的呢?一般是他们自己看书摸索或同学互相教会的,其实这就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里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更为难得的“自发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自发的网络行为中我们可具体地看到,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关键是我们如何认识,如何去引导。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将学生这种发自内在的学习精神引导移植到课程的学习中去,那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何来上好这门课从而提高这门课的学习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过了五年的教学实践,我意识到:应努力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有趣,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不断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