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问题巴以冲突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7
巴勒斯坦问题作为中东问题的核心,涉及到大国争夺、历史恩怨、宗教信仰、民族感情、领土争端、阿以冲突、各国利益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困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经过半个多世纪刀与火的争斗后终于在1993年9月,双方签署了著名的奥斯陆协议,决定通过和谈的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但在长达7年多的和谈过程中,巴以双方未能达成和平协议,并在2000年9月底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由于双方在冲突中的利益不同,导致冲突越演越烈,以致使巴以冲突在2002年3月底后进一步恶化,双方陷入了“全面战争”的状况。目前,由于巴以对和平协议立场相距甚远,双方分歧在短期内难以弥合,巴以间停止冲突实现和平仍需时日。
一、中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除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外,它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冷战后,美国利用在中东地区建立起来的强势,将中东地区纳入其构筑全球霸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并极力排挤欧洲和俄罗斯等大国染指中东地区事务。欧洲和俄罗尺掘芭斯并不甘心被挤出中东地区,他们与美国围绕各自的利益在中东地区明争暗斗。
中东地区特别是耶路撒冷老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祥地,巴勒斯坦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难点之一是,巴以双方同时对这块土地表示拥有主权。这个问题既涉及到过去的历史,又关系到目前的现状。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迁徙到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延续了几百年。后来犹太人的国家被征服,犹太人便开始了浪迹天涯、漂泊四方的生活。英国在1917年发表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贝尔福宣言》后,世陵昌界各地主要是欧洲的犹太人开始大批迁移到巴勒斯坦。在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惨遭希特勒迫害的命运,使更多的国家对犹太人的命运表示同情。大量涌入的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促使联合国在1947年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和一个犹太人国家。但阿拉伯国家认为,联合国分治决议是外部大国强加给他们的,所以坚决反对。在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告独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军发动了对以色列的进攻。在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大片巴勒斯坦土地,造成大约100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从此便产生了巴勒斯坦问题。
巴勒斯坦人民在1964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旨在:“从犹太复国主义占领下完全解放整个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没有宗教和种族歧视的民主的巴勒斯坦国”。“武装斗争是解放巴勒斯坦的唯一方式”。以色列长期将巴解组织视为“恐怖组织”,对其进行军事打击。随着中东局势的发展,巴解组织斗争目标也趋于更加实际,逐步地修改了早期确立的斗争目标,表示将放弃武装斗争,接受联合国分治决议,将通过政治和外交斗争来实现建国的目标。在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后,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终于在1993年9月签署了奥斯陆协议。这标志着两个民族在暴力争斗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相互承认,并承诺将通过和谈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巴以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多的奥斯陆和谈进程。
二、奥斯陆协议不是巴以间的和平协议,而是巴以和谈进程的开始。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认为,奥斯陆协议只是粗线条地勾画出巴以实现和平的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有80%的问题需要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这些基本原则包括:以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为基础,实行“土地换和平”;巴以相互承认,双方承诺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在和谈过程中,任何一方不得擅自采取任何有可能破坏现状的行动等。巴以在和谈中主要谈判的内容有巴勒斯坦建国、巴以未来边界、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和耶路撒冷归属等棘手的问题。考虑到巴以在和谈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极大,阿拉法特和拉宾决定,奥斯陆协议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分三个阶段实施的方式,在1999年双方完成和谈,达成和平协议。他们原来设想巴以两个民族通过逐步地和平相处,建立相互信任,慢慢地化解双方长期冲突积累的冤仇,使和谈所涉及的盘根错节的问题变得容易一些。
巴以从1993年9月签署奥斯陆协议到2000年9月底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在7年多的和谈进程中经历了以色列拉宾、内塔尼亚胡和巴拉克三届政府。由于以色列在和谈中占据着明显优势,因此,以色列每届政府对奥斯陆协议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巴以和谈的进展情况。在拉宾政府时期,虽然第一阶段协议的实施比原计划晚了4个月,但基本上还是顺利的。阿拉法特于1994年7月重返加沙,成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巴勒斯坦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自治。由于内塔尼亚胡从一开始就反对奥斯陆协议,所以在他执政的3年里,巴以和谈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的状况,不仅耽误了奥斯陆协议实施的原定时间,还破坏了巴以在早期和谈中建立起来的信任。
巴拉克在1999年上台后,虽表示将继承拉宾的遗志争取同巴勒斯坦达成和平协议,但奥斯陆协议实施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克林顿仿效当年卡特总统的做法,在2000年7月邀请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到戴维营,举行了长达14天全封闭性的马拉松谈判。在戴维营峰会上,尽管巴拉克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撤出范围问题上越过了自己所设置的“红线”,但仍没有满足巴勒斯坦要完全收复耶路撒冷东城的要求。耶路撒冷被全世界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教视为圣地,涵盖着民族感情、文化遗产、宗教信仰和精神象征等诸多因素,并非是简单地用“土地换和平”所能解决的。戴维营峰会不欢而散后,双方的关系趋于紧张。
导致巴以冲突的直接原因是2000年9月以色列反对党领袖沙龙不顾巴勒斯坦的反对“访问”耶路撒冷伊斯兰圣地。但一般认为,巴以冲突迅速蔓延,并持续不断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巴以和谈没有达成双方满意,特别是巴勒斯坦满意的结果。在过去7年多的和谈中,以色列常常对自身安全考虑过多而忽视了巴勒斯坦的尊严。巴勒斯坦至今收复的一块块互不接壤的“飞地”,需通过以色列设置的“安全通道”相连接。以色列在安全通道上进行严格检查,使巴勒斯坦人蒙受了侮辱。巴勒斯坦人民在7年多和谈的进程中既没有得到经济实惠,也没有满足民族独立的愿望,因此,普遍存在着对和谈失望和对以色列不满的情绪。
巴以最后没有达成和平协议的原因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双方在理解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上存有难以调和的差异。奥斯陆协议是以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为基础,以“土地换和平”为原则。巴勒斯坦坚持认为,根据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以色列必须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包括耶路撒冷东城在内完全撤出。但以色列认为,联合国第242号决议只是笼统地要求以色列撤出占领的土地,至于具体撤出的范围则需要巴以通过谈判来确定。巴以爆发冲突使中东和平进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三、巴以冲突的爆发给以色列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以色列大多数主张与巴勒斯坦实现和平的党派和社会团体认为,巴以应在联合国第242号决议的基础上,寻找一个既满足巴勒斯坦基本要求,同时又能为以色列绝大部分民众所接受的方案。他们中间有相当部分人包括前总理拉宾的遗孀都认为巴拉克对巴让步太大,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如能以巴拉克建议与巴实现和平,他们愿意“痛苦”地接受。在巴拉克的建议被拒绝和随后爆发的巴以冲突后,许多和平运动的成员开始对巴以实现和平丧失了信心,重新唤起了以色列“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更加关注本国的安全保障问题,导致对和平的主张趋于保守。2001年2月强硬派沙龙在以色列总理特别选举中轻取巴拉克充分反映出以色列民众对和谈态度的情绪变化。
沙龙在竞选时承诺将采取措施尽快平息冲突,为以色列民众带来安全。沙龙在和谈上的立场比巴拉克明显后退,认为巴以达成最后和平协议的条件还不成熟,巴以间只能达成一个长期的过渡协议。沙龙执政后采取了软硬兼顾的手法想尽快地平息冲突,但冲突不仅没有停下,反而呈升级的趋势。沙龙面临着以色列国内极右势力越来越大的压力(认为他采取措施平息冲突的力度不够)。“9·11”事件后,美国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战争,沙龙认为,以色列可搭乘美国打击恐怖主义的便车,将打击巴勒斯坦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