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混凝土基本结构基本原理(主编 梁兴文)课后习题答案带解题过程,谢了!

第1个回答  2012-03-29
“混凝土基本原理”课程习题指导
第四章
4-2(2):
当变形为0.5mm时,拉应变已经超过混凝土极限拉应变,此时混凝土已经开裂,同时由(3)、(4)计算结果可知:,故混凝土开裂后,构件已经破坏,在该变形条件下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都为零。

4-3:
计算Ntcr时,混凝土的面积问题。
应在计算承载力之前对配筋率进行检验,,故A应取。

4-5(2):
因为Nc > 30%Ncu,应采用非线性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计算。

4-7:
配筋后,不要漏掉纵筋配筋率的验算。

4-9:
箍筋的计算和选配方法
由,求出,由求出,选择好配箍后,重新计算值,与之比较。
箍筋间距一般为5mm的倍数。

4-10、4-11:
解题步骤:
按普通箍筋柱计算,;
按配螺旋箍计算,;
比较,如果取为构件承载力,否则取值。

第五章
5-1(1):
由于 M < Mcr,所以构件仍然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可以按图5-17计算简图所示的应力和应变分布,建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和力学平衡方程,求解钢筋和混凝土应力应变。
如果采用换算截面以及公式(5-7)(5-8)进行计算,应注意计算截面惯性矩时,还应包括钢筋的等效面积。

5-3、5-8:
纵向受力钢筋应考虑分多排布置,因此应当调整ho的计算值。

5-4、5-7:
板的计算可以取1m板宽,此时可以认为b = 1000mm,仍然按照梁的计算方法进行。板的保护层厚度15mm。

5-7:
求出的,应按照最小配筋率配筋,但应注意板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大间距要求,此外,板配筋的表示形式为 ,并注意I级和II级钢筋的表示符号的区别。

5-11:
有两种方法:
可以取x在之间的任意数值,求出;
取,求出的,此时可以取,重新按照单筋矩形截面进行配筋求出。

5-13:
已知,按第二种情况求解时,x 无解;此时,需重新计算,按未知,用情况一的步骤重新计算。

5-16.倒T形截面抗弯承载力的求法
由于倒T形截面的受拉翼缘对截面的开裂弯矩有较大影响,在验算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时应予以考虑。因为有:

所以在适筋情况下,达到抗弯极限承载力时,混凝土受拉翼缘已经开裂,极限承载力主要由钢筋控制,可以不考虑受拉翼缘混凝土的贡献,按照200×500的矩形混凝土截面进行求解即可。其结果同矩形截面。

5-18.
①截面的换算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孔洞按外接正方形换算,如下图所示:

其它换算方式:

②换算后的值:由于,应按照表5-2与分别进行比较,取三者之中的最小值。
③最小配筋面积的验算要考虑I形截面的受拉翼缘对截面的开裂弯矩的影响,取 ,进行验算。
5-19.
由于取,然后按照直接求解。

Δ 所有习题中 T形、I形截面受弯构件位于受压区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表5-2中所列情况中的最小值取用。计算每道题前都应先对检查。

第六章

习题6-2.
Nc=0时,Mu≠Nc·e0=0; 而是应该以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

习题6-5:(2)
时,求解无解,说明不足,可以按未知重新配筋,则结果同本题(1); 或者自己选配后,按已知求。

习题6-5、6-6.
均为小偏心受压不对称配筋;在求出后,若由
,得知,则说明未屈服,可以不必按照公式(6-54)进行补充验算;否则需按公式(6-54)求得的配筋。
习题6-5、6-6中均未屈服,可不必补充验算。
    式(6-54)

习题6-10.
三组内力并不是同时出现,一起作用在柱子上,而是柱子可能的三种受力最不利状态。
解法1:按三种内力组合分别求配筋,取三者配筋量的最大值。
应注意的是:在第①②组内力作用下,由公式(6-79)求得的x可知构件属于I型构件大偏心受压的情形I,即中和轴都位于受压翼缘内,此时可完全按照矩形截面的计算方法,只需要将矩形截面计算公式中的截面宽度b用替换即可,但是需要按照对x重新进行求解。
在第③组内力作用下,构件属于I型构件大偏心受压情形II,即中和轴位于腹板内,此时按照公式(6-78)~(6-82)求解即可。
解法2:根据界限判别式(6-76)可以判断出在三种情况下均属于大偏心受压情形,在弯矩差别不是特别大的时候,压力越小则构件越不安全,并且初步计算第①组内力作用下的偏心矩是最大的。所以可以知道最不利的内力为第①组内力,只要计算该组内力作用下的配筋即可。

习题6-11
注意截面尺寸是b=1000mm,h=500mm,不要弄反。

第七章

7-2题:
当时,,此时需要按照构造配筋,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而不是不需要配置箍筋。

7-4题(3):
箍筋为时,由,求出的,此时说明只要将配有的纵向钢筋弯起一根直径25的即可,并不是要求重新选择钢筋直径专门进行弯起钢筋配制。

7-6题:
剪力计算一般取梁的净跨进行计算,弯矩一般根据支座情况等按相关规范规定的计算跨度计算。
验证截面是否安全时,应分别考虑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验证。对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验证,应考虑跨中最大弯矩处截面,以及纵向钢筋弯起点处截面;对于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证,应考虑支座边缘最大剪力处截面,以及纵向钢筋弯起点处截面。

7-8题:
本题中的梁是连续梁,应该采用公式(7-40)进行计算。式(7-41)只是适用于矩形截面独立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包括作用有多钟荷载,其中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的情况。例如习题7-5、7-7中的情况。

7-6、7-9题:
题中已知的截面配筋,上部配制的是架力筋,一般认为它是构造筋,帮助形成钢筋骨架,不是受力筋。因此在进行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时,应该按照单筋矩形截面进行,而不是双筋截面。

第八章

例题8-6修正:(P232)
1)有关βt的迭代

将后面两个式子(8-47)、(8-48)代入第一个式子,即式(8-55);得到的是个恒成立的等式,因此该例题中的迭代过程是不必要的。直接假定βt,求出Vc、Tc,然后再进行后面的计算即可。
由于本题中的βt、ζ值是选定的,因此求出的Vu、,Tu不是唯一解。
2)求出的Vc=4.476×104N,书上有误,后面的计算结果也应相应的调整,如下:
……
(3)求Vu,Tu

(4)最大承载力和最小配筋(箍)率验算

……

习题8-5:T型截面弯剪扭组合受力
抗弯承载力:按照T型截面抗弯承载力求解,其中确定抗弯纵筋面积As为3φ18-2φ10。经计算,该截面为第一类T型截面。
扭剪组合下承载力:
腹板部分:考虑抗扭纵筋面积Astl为4φ10。求解时,可以假定ζ=1.7,βt=1.0,然后利用公式(8-47)、(8-48)对Vc、Tc进行求解,利用公式(8-45)、(8-46)求出Vs、,Ts,最终得到Vu、,Tu后,对腹板进行最大承载力和最小配筋率验算。
翼缘部分:由于没有配置箍筋,而且纵筋也没有在截面上部和下部对称配置,因此只考虑在剪扭共同作用下,素混凝土的承载力。假定βt=1.0,利用公式(8-47)、(8-48)进行求解,可得到翼缘素混凝土对抗剪扭的贡献Vc、Tc,然后与上面求出的腹板的抗剪、抗扭承载力叠加。可得到该构件的抗剪、抗扭的最终承载力,经比较,可知该截面无法承受已知的给定内力。

习题8-7:
由于该构件截面不受剪力,所以考虑箍筋全部用于抗扭;另外抗扭纵筋通过均匀对称的原则,确定为8φ10;则抗弯的纵筋为3φ20-2φ10。
由于我国规范规定不考虑弯矩和扭矩之间的耦合,所以可以直接按照纯弯矩和纯扭矩分别计算抗弯和抗扭承载力。其中抗扭承载力求取时的ζ,可以由前面确定好的抗扭箍筋和纵筋的配筋面积,利用公式(8-24)直接求出,而不必再假定ζ的取值。

习题8-9:
本题计算的是支座处截面,梁顶部受拉,因此最后画出的配筋图,应该注意不要上下颠倒了。截面顶部纵向钢筋多。

其它问题:
ΔΔ 受扭纵向钢筋的布置问题:对于矩形截面最好分三排,在梁顶部、中部、底部均匀对称布置,而不是只在四个角部布置钢筋。

第九章

习题9-3:
注意基础的高度为250+650=900mm,而不是250+650+850=1750mm。

习题9-4: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底面积 确定原则:同心、对称
可能的情况下:在局部受压底面积基础上扩大短边尺寸
答案不唯一,但尽量取不同情况的较大值。
a) Ab = (100+2×50) × 150 = 30000
Al = 100 × 150 = 15000

b)

c)

第十章

题10-1: (1)先张法构件求施工时混凝土的预应力σc
施工阶段包括:张拉预应力钢筋、完成第一批损失、放松预应力钢筋、完成第二批损失四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只跟钢筋有关;完成第一批损失时,预应力钢筋还未放松,混凝土未受力,此时σc=0;放松预应力筋后σc=σpcI;完成第二批损失后,σc=σpcII。
有些同学认为施工时混凝土的预应力σc=0,不对。

题10-2:(3)验算施工阶段锚固区承压能力
先考虑不配置间接钢筋的情况,按公式(9-12)验算,如果局部受压承载力Flu<Fl,再考虑更改垫板尺寸或者配置间接钢筋;如果采用配置间接钢筋,则需要按公式(9-15a)进行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并用公式(9-14)对最大局部受压承载力进行验算。
有些同学将公式(9-12)和(9-14)用混了。

题10-3:

可按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叠加求解。设

则由叠加结果可知:

于是有

也即
(该结果的形式为一般形式,对于上下对称的I型截面或者上下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相等的特殊情况等,该结果还可以进一步简化)

题10-4:
承载能力验算
由于该构件为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因此其抗弯极限承载能力应该等于其开裂弯矩Mcr。可由公式(10-69)求出的Mcr与设计弯矩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安全。
其中对于先张法,

(2) 放松钢筋时的验算
刚放松钢筋时,只完成了第一批损失,并且考虑放松钢筋前,钢筋松弛损失完成了50%(书P300)。(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完全完成了钢筋松弛损失?)
因此-
(同上:要不要考虑预应力筋的弹性压缩损失)
截面上边缘混凝土应力和下边缘混凝土应力分别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