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产业扩散、聚集与结构演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关键词:
本章讨论了产业扩散、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原理,这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区域经济学核心内容之一。

无论是产业扩散还是产业聚集,其驱动力都是扩散力和聚集力彼此权衡的结果。

在两区域两部门模型中,经济增长是否导致产业扩散取决于 核心区的工资上涨和后向联系的净效应
如果工资上升占主导,抵消后向联系效应,则产业从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反之,则核心区的产业聚集会持续,不会发生产业的扩散。

两个区域间产业扩散的驱动力在于两个区域 工业部门工资率 的相对变化,根据两个区域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的相对变化以及后向联系的具体情况,厂商在两个区域之间选择生产区位。各个区域的劳动力,则根据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工资水平的相对变化,选择该区域的农业部门或工业部门就业。

第一,如果我们不考虑产业特性,
则一般情况是产业由核心区向多个边缘区扩散,一般是根据不同区域所得到的初始优势的顺序依次扩散,首先向较早获得初始优势的区域扩散,然后向其他区域扩散。

第二,如果我们考虑产业的劳动密集程度,

第三,如果考虑产业间和产业内联系,

前面这些讨论告诉我们,不管是世界经济还是一国的经济,在空间维度上并非是平滑的,常态是经济变量在空间维度上的不连续和间断。这就表现为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常常组成由核心区组成的富国俱乐部或富有区域俱乐部、以及由边缘区组成的穷国俱乐部或落后区域俱乐部。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则发展是各个国家或区域依次由一个俱乐部向另一个俱乐部过渡的过程。正因为这样,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都进行俱乐部趋同研究。

产业聚集与产业分散是正好相反的产业转移过程。

第一,从单要素角度来考虑,则一般情况是:

当然,这里还存在的竞争斥力,也就是说随着产业份额的增加会带来同类企业的拥挤效应。
再则,企业聚集与区际市场开放度密切相关,如果区际市场开放度比较小,则产业对称地分散在每个区域是一种稳定均衡,此时产业总处于空间扩散状态;
如果区际市场开放度比较大,则产业完全聚集在核心区是稳定均衡,产业总是处于聚集状态。

产业聚集是发端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时的产业分散状态,随着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到某一临界值,则聚集力开始占优于扩散力,于是原先较为分散的产业便开始产生聚集。一旦聚集力占优,聚集力就会不断地自我增强,这种自我增强机制内生地促使产业进一步加速聚集,直到产业完全聚集到一个区域。

第二,如果考虑产业间联系和产业内联系,
则产业间联系大于产业内联系时,必然发生产业的转移。
但如果产业内联系大于产业间联系且市场开放度较小,则产业不容易发生转移,产业聚集在某一区域的现象可以持续的,且产业内联系越强,则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也较长。

第三,如果考虑多要素下的产业聚集,
则某产业聚集于某一区域的情形难形成和维持,也就是某个产业聚集于某一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格局比单要素情况下更难以维持。
产业聚集的维持与市场开放度、两种产业要素(假设存在两种产业集合)生产成本之比大小密切相关;
市场开放度越小,则聚集维持的时间越长;
同样,两种产业要素生产成本之比越大,则要素生产成本更大的产业聚集在研究区域的时间越长。
一个区域很难具备制造业厂商需要的所有生产要素,因此,除非前后向联系足够大,否则某一产业聚集于某一区域的情形很难维持,这说明多种要素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促使产业分散的分散力,可以抵消因前后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力。
因此,大多数情况是产业的分散分布。

第四,当考虑多种产业时,此时的产业聚集与分散的实质是产业在区域间的重新布局,
而这种重新布局所反映的是区际实际工资水平的差异,产业份额较大的区域可以支付较高水平的工资,产业份额较小的区域支付较低水平的工资。
能否维持现有区际产业分布格局(能否维持现有区际工资差距),与市场开放度和产业内关联度有关。
市场开放度较低时,产业均衡分布可持续的范围大,现有产业分布格局容易维持;
产业内关联度大,则产业均衡分布可持续的范围较大,现有产业分布格局容易维持,现有区际间工资差异维持较长时间。

区域产业结构划分是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

第三节介绍了霍夫曼、克拉克、库茨涅茨等人对 产业结构 划分的几种典型方法,

其中 克拉克划分法 是区域产业结构研究中最常用的划分方法。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历史变化轨迹的规律性反映。
通过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认识,可以能动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及时、顺利地转换,从而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协调地发展。

第三节重点介绍了配第、斯密、克拉克、库茨涅茨和钱纳里等人对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 ,虽然他们的很多分析是基于区域层次上的分析,但对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 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文中还对:

最后

第四节介绍了一些典型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