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闭症同行:干预经验分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今日分享内容是我跟我女儿从诊断到干预这两年的一些收获和总结。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提供参考。

这两年期间,我一共去医院做过三次评估。图三,图二,是第二次评估,干预8个月之后做的,三周2的时候。图一是去年6月份做的评估结果。

第一次评估的材料暂时找不到了,但是我清楚的记得是2018年的12月份,刚好2周半。诊断结果是全面发育迟缓(自闭症倾向)

现在回忆起来,综合三次评估的结果,对比三次结果的进步。我们孩子的进步单位基本是半年一年为标准。

而每一次的进步都是由单个领域(认知,社交,精细,感统等)的进步,增加了总分。

第一次诊断,实践年龄2周6,但是心智年龄只有13个月,相当于1周一的能力。发育迟缓差距17个月。

第二次诊断是干预8个月之后,实际年龄3周2,心智年龄2周2,发育迟缓差距12个月。

第三次诊断是干预一年半以后,实际年龄4周1,心智年龄3周2。发育差距11个月。

到2020年6月份为止,干预一年半的时间里,差距从17个月到11月的变化。

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找回了6个月的差距。而这六个月的进步基本是认知能力和感统大运动方面的进步。综合能力不断的接近普通孩子的能力。

而现在,除了社交能力比较落后以后,智力和运动水平基本跟实际能力持平,甚至超出实际年龄

那根据我女儿的进步,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第一,真的孩子年龄越小,干预效果越好。尤其0-3岁,大脑本身就处在高速吸收的时期,事倍功半。

第二,关于诊断结果。排除孩子病理的原因,比如脑瘫,智障等等以外。更多发育迟缓或者小龄的自闭症诊断的结果只能代表孩子的过去和目前的能力缺失,并不代表孩子没有进步空间,终身都落后。

我见过也看过许多国内外专家不断地宣导,70%的典型自闭症儿童经过科学的干预,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乃至正常的上学,工作等等。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这个结果。

所以,可能因为我这个人共情能力比较强,真的看到很多孩子能力很好,并且也接受了良好的干预,但是因为家长缺乏一些居家干预的方法和技巧,看不到孩子的进步,孩子的努力家长看不见,自然就造成了一个不是很好的结果。

而我,作为一个家长,有一些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老师还有各位家长沟通的过程当中,发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存在分歧。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进步的判断标准不一样,教学方式不一致,自然导致了一些理解上问题。

我举个例子:认知的教学是分为不同的步骤的。每个孩子的能力不一样,所以课题设置以及孩子的学习成果不一样。

比如能力差一点的孩子,只认识红色的苹果,换个颜色绿色的苹果,或者切开的苹果,去皮的苹果,他都不认识了。

老师教的红色苹果孩子认识了,家长拿着绿色的苹果或者去皮的苹果,孩子就不认识了。

那同一个课题,因为家长对教学理解的不足,导致对教学成果的质疑。家长居家教学没有得到一个好的反馈,孩子也没有成就感。自然居家干预就变成家长的焦虑点

其实,居家干预真的不适合桌面教学。一个是家长缺乏专业的干预技巧,没有办法像老师一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强化。

居家干预更多的是自然教学的方法。用家里现成的固定的教具,比如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的功能,还有摆放的家具认知,颜色啊,形容词,去教学。

不用那么刻板,就是可以顺着孩子在家里的兴趣,去教学。

我举个例子啊:比如说我女儿有一段时间学习家电类,她特别喜欢某一个绘本,那我就会故意把这个绘本放在厨房里。放在电饭煲旁边,冰箱旁边吸引她过去,先教孩子家具的命名,她说对了我就给她,没说对我就辅助她。

在特殊干预领域,专业称呼叫兴趣教学,顺着孩子的兴趣点或者强化物,加入教学目标,孩子喜欢,不容易排斥。属于自然情景的泛化一种。

以前没有语言的时候,那我就让她用手指指,点头摇头来回答。用肢体表达替代语言表达。

最后,分享一些手机认知的app给大家,家长们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控制时间还有设计教学目的。

认知 游戏 ,有语言能力的孩子,陪着他们边玩边读。然后家里有卡片的配合卡片一起教学。如果能带入超市或者家里的实物泛化,这就是赞美的一整套泛化了。

没有语言能力孩子,就可以从配对开始。

现成的教具,方法和经验,各位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需求,调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