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优化产线:即时监控制程,反应不间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有病就要吃药,但为了不让救命药丸变夺命毒丸,每颗药丸的背后,都有着严苛的法律规范与研究支持,并研发出「 一套精密、严谨的制作流程 」,只有严格的品管,才能让人安心服用,重新找回健康,迎接明天挑战。不只在制药产业,在半导体产业中,晶圆的刻蚀或磊晶过程都必须要严格把关,才能做出一片合格的积体电路晶圆。

「合格!」、「这个不行!」⋯⋯过去在产线上,我们大多仰赖人力进行监控与制造;随着工业 4.0 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工厂已经能利用智慧化的机具和设备,辅助人们工作,优化产线!

没取样找不到问题,一取样又冒出更多问题

制作药物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会影响最终药物的品质,像是湿度高产品不稳定、化学反应不够完全、结晶型态不对、压力失控、颗粒大小不均⋯⋯等。而在半导体产业中,刻蚀的成败将决定积体电路的品质,刻蚀所用的酸液、双氧水或光阻剥离液浓度只要稍有差错,都可能让投注无数心血、金钱的产品付诸流水。

以往传统制作过程中,工厂会在制作途中「取样」并送往实验室分析;如此一来,不但需要费时等待有限的分析结果,取样的过程中也容易造成污染,干扰原本的制作流程,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人为疏失或偏差。

除了效率较低,由于半成品需要取样、离开产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的变因,增加品质、安全性的风险,一旦被检验出失败品,其分析成因、补救造成的时程延宕,对工厂造成的经济打击也是不容小觑。再加上取样、检验技术的限制,工厂品管部门只能从样品得到有限的分析结果,因此,工厂往往必须耗费庞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才能达到品质管理的需求。

不只药厂跟半导体厂会遇到这样的难题,从化学工业发展以来,许多相关产业面临了类似的困境,为了确保产品品质,大家都不断在寻找更有效率、更精确的制作流程。

其中,脚步最快的就是制药产业, 因应科技发展和管理需求,美国食药署(FDA)在2004 年提出了新的管理框架—— 制程分析技术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简称 PAT),让监控与优化不再是难事。

PAT:产品不离产线,即时分析过程确保品质

什么是 PAT ? PAT 的关键在于「即时」,透过产线上的监控分析设备,工厂可以随时量测原料、半成品、过程的关键参数,像是成分、浓度、结晶状态等等,让制作中的半成品自己告诉你「哔哔哔!这里出大事了啊啊啊!」。

透过 PAT ,工厂不用再浪费时间、苦苦等待远方实验室有限的分析资料,产线上的精密仪器就能一手掌握所有的重要参数,一旦数值不对,我们就可以即刻救援岌岌可危的半成品,开始补救或是停止产线。

这些重要数据也可以透过统计方法(例如多变量分析等)、建立模型,对产线有比较全面性的了解,更加宏观地检视制作流程,预测每个化学反应的终点。

同时,PAT 也让工厂拥有更多小规模测试的机会,以往研发投入的资金,大部分会浪费在失败的测试品上,有了 PAT 的即时监控,就能即时停止失败品的制作,不仅减少原物料浪费,也让工厂更灵活有弹性地研发新的产品或制程。 

借由这些关键数据、统计分析法,工厂就可以设计出研发、测量、品管集于一身的系统,用更短的分析时间,得到更好的产品品质、降 *** 程中的各式风险,不再花大钱制作废料或废品。

步步为营,时时监控,全面掌握制程提升品质

传统的离线检验法,就像是工厂为制作流程「拍几张纪录照」(taking several snapshots),而 PAT 的做法,却是帮制程「录制一个更完整的纪录影片」(recording a movie)。除此之外,工厂也可以借此找到流程中的缺陷,发现不曾发现的未知数,自己帮自己 debug,优化出更完美的制作流程!

在制药产业中,为了真正减少患者的痛苦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药厂必须能够确保自己制造出安全、有效又高品质的药物。然而,药物不仅结构复杂,制作的过程也非常的繁琐,过程中甚至可能包含许多有害物质。

面对处处充中充满风险和陷阱的药物制造,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简称FDA)的 PAT 指南中这么写道「 产品品质并非检验出来的,应是产品本身固有的或是被设计成如此 (Quality cannot be tested into products; it should be built-in or should be by design)」。

高品质绝非来自于产品的最终检验,而是源自于好设计,使产品在制造时便蕴含高品质。从流程直接保证药物品质,才是积极又负责的作法,这也是 FDA 在 2002 年开始提倡的新药品品质概念: 药品的 品质是经由设计出来的 (Quality by Design,简写为 QbD)。

PAT带动监测仪器发展,拓展应用层面

随着制药产业率先走入 PAT 的管理框架,许多相关产业如化工、化石、半导体……等,都发展出即时监控的衍生技术与设备,像是 线上近红外光谱仪(on-line NIR) 或是 桌上型核磁共振仪(NMR)

线上近红外线光谱仪。中国台湾赛默飞世尔

以线上近红外光谱仪(on-line NIR)为例,它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运用光谱法在数秒到数分钟内,取得传统要十五分钟甚至半小时以上,用各种不同检验方法才能分析出来的水分、酸价、羟基的数据,有助于缩短研发时间与成本。

在半导体制程上,NIR可运用光谱法即时分析原物料组成,过往制作积体电路的半导体厂,只能透过上游厂商提供的品质证明,来判断这一批晶圆品质。有了NIR介入,就能针对每一块即将进入产线的晶圆进行即时分析,防止因原物料缺陷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在必须时时监控反应过程的刻蚀中,由于溶液内混合了多种化学物质,传统的电导率法与 pH 值侦测有使用上的限制,而 NIR 提供的光谱,能更加精确地确认溶液组成,也能侦测反应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在产线上,线上(on-line)技术可以即时提供数据给自动化管理系统作为监控依据,也能透过蒐集到的巨量数据分析,揭露更细微的生产风险,找到更适合的生产行程,来实践 PAT 中的 QbD 精神。

不过,并非所有制程都需要 PAT,像是切削工件,通常只需要雷射尺跟几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能作出工差极小的工件,不像制药或半导体产业,需要掌握众多反应数据才能监控品质。

即使如此,我们依旧可以从 PAT 的重要价值中取经,像是 QbD 、缩短生产周期、不中断连续制程、减少人为误差⋯⋯等,不同的产业该如何利用相似的概念,发展符合特定产线需求的新技术,借此提高生产效率,便是优化产线道路上的重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