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超高层建筑(400米以上)的造价分析。

需求中国超高层建筑(400米以上)的造价分析,能够提供一些案例,或者具体的数据。
邮箱[email protected]

第1个回答  2012-04-11
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中国建筑界、规划界在反思,希望从中得到启示。11月17日,中国建筑学会邀请三十余位全国设计大师、两院院士在京召开“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和建设”论证会。会上有人指出中国学界及城市建设管理层对发展超高层建筑的利弊认识欠系统性。迄今,全国各地高层及超高层建设“捷报”频传,此种状态应如何对待?中国建筑师有责任关注社会,发表见解。
  全国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张开济已届90岁高龄,他分析说,要区别对待超高层建筑的办公与住宅类型,国内攀比是错误的。现在盛行的板式小高层没错,但盖太高就不对了。超高层建筑在国际上已不是趋势,尤其不应建高层住宅,他表示反对高层建筑上的“力争上游”。钱七虎院士指出:飞机是人类文明及科技文明之产物,作为“动能弹头”其撞楼的危险程度无法抵御。要认识到,高层及超高层仅仅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社会中,高楼林立已不应是理想的城市模式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未来城市也要到地下去。何镜堂院士认为,对超高层建筑先要有一个准确定义,对其发展也要“两分法”,超高层建筑具有明显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了突出的缺陷。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有了“9·11”事件就不再搞超高层建筑了,但北京发展高层的机理不同于上海、广州、香港。何院士特别强调,超高层建筑的选址十分重要,它不应建在政治中心、文物古迹中心及军事中心等。彭一刚院士也指出,科技进展到今天,人类仍然有愿望要摆脱地球之引力,超高层建筑应适度发展,不可成风,有些地区明明没必要且不合理,偏偏还要上马,经济有后患,又背上安全的“包袱”。他认为要强化超高层建筑的专家评审,对超高层不鼓励、不提倡、不支持。钱建民研究员从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视角作了分析,他首先认为,要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视角上去考虑超高层建筑发展,真争一个世界第一又能怎样呢?安全性会不会也是第一呢?他通过全风险的分析强调对超高层建筑要限制数量王光远院士从超高层建筑立项的科学决策过程角度发表了见解。他主张要论证超高层建筑建设的灾害最小损失期望值及效益最优值,强化全寿命周期分析,不仅决策者、开发商不应拍脑袋,评审专家也不应拍脑袋,要量化。
  张锦秋院士指出,建筑师要聆听相关专家的意见,在整个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结构、机电专业作用巨大。不是因为有了“9·11”事件才关注超高层建筑该不该发展,现在的关键在于应全面研究并评估超高层建筑的利弊。“9·11”事件给了国人研究的机遇。我们应抓紧做的是要强化招投标的科学决策。张院士建议要加大正确宣传力度。国家与城市需要标志性建筑,但这是多方面的,而绝非仅仅超高层建筑一种。中国应组成专家代表团赴美国调查“9·11”事件;要从城市规划的新视角去研究超高层建筑。国外是高层与低层有严格区划,不是“遍地开花”,这是对国内规划界的挑战。戴复东院士的视点很新,他认为超高层建筑的利与弊不该因为有“9·11”事件才谈,对此他强调了需要与可能的哲学观。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证明,其发展始终与财力相关,有了钱,要表明身份,要争第一,于是乎便竞相攀高。北京2008年奥运会也是机遇,但必须科学论证,明确了需要与可能性后再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何广乾认为,20世纪是混凝土为主的建筑,而21世纪钢结构大有取代之势,这种“时尚”要科学分析,对钢结构本身的作用也要通过“9·11”事件吸取教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程懋指出:超高层建筑美国早有定义,他重申了三个观点:一是中国人均土地远低于美国,中国城市化路程要走新加坡之路,北京同华盛顿无法相比(华盛顿仅80万人口),盖高层建筑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二是应该建一些超高层建筑,不宜用攀比这个词,要用竞争。三是钢结构怕火,而混凝土材料也怕火,要通过研究使用更恰当的建筑材料。全国设计大师何玉如强调,要正确看待“9·11”事件后的超高层建筑发展。其一,必须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消除各级管理者的虚荣心,尤其是中小城市。其二,行政领导需作宏观控制,规划与方案设计都要审查。其三,立项建设前要认真地研究超高层建筑的各专业技术,我们尚缺少专门的研究专题。建设部科技委副主任陈为邦教授也谈了三个观点。一是国内有些领导追求高层,认为只有高层建筑才是现代化,“我要第一”的思想到处泛滥。“9·11”事件后,全国超高层“热”应降温了,故不可以认为高层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而超高层就是国际大都市的象征。二是中国的城市规划并不追求高层,但屡战屡败的现实证明,城市规划并未受到普遍关注。三是要借“9·11”事件广泛开展一些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科普教育,讲一讲何为CBD,如何营建超高层的后期保障。全国设计大师崔恺说:“9·11”事件使世贸中心倒塌,从各种意义上讲都是给了21世纪一闷棍,它要求我们去思考,高新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麻烦,所以研讨高层建筑就不要到技术以外去寻找对策,如超高层建筑如何做才能防止灾害的发生及扩大呢?讨论北京的CBD也不能仅从技术上去寻求对策,要更多地更深入地去考虑防灾的安全度有把握吗?超高层建筑的欠经济性不是最大的困惑,可安全防灾的把握却是头等大事,我认为国内对此基本上缺乏考虑。
第2个回答  2012-04-15
我现在正在从事某超高层建筑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工作,前几天刚去了上海,考察了上海中心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如果你是同行,可以一起探讨下:QQ:524706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