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系统的常用设备和方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5-15
心理学流派观点理论 一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 )精神分析观点:是由奥地利的佛洛伊德提出的。 1900 年,他发表的《梦 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诞生。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部分,其中后两者构 成无意识。潜意识中的内容只有经过巧妙伪装,才能通过检查,经由前意识进入意识之中。 ( 2 )行为主义观点:由美国华生提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应该是客观的行 为而非主观的意识。他进一步建立了“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型,并确定了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 告法和测验法作为对行为的研究方法。 ( 3 )人本主义观点: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性是善良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 要遇到挫折后引起的;人是自由的,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未来;人是一直在成长的,行为动机指导人不断 地趋于自我完善。人本主义把整体论原则贯彻到人格、情感动机等领域,来解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他们 关注的问题是个体所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 4 )认知观点: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知觉加工与模式识别、注意、记忆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它冲 破了行为主义研究“刺激—反应”的简单模式,但又不是完全向传统心理学认知研究的回归,而是取二者 之所长,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认知。 ( 5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研究旨在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其各层次上的组件,包 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各种认知活动。 二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 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 2 ) 个案研究: 要求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详尽的观察和研究,发种影响某种行为和心 理现象的原因。 ( 3 )调查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来测试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 4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实验涉及两个因素:控制和变量(自变量、应变量和控制变量) 三 .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 )单因素论:发展要么是先天因素决定的,要么是环境因素决定 的,即遗传和环境单独对个体心理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观点又分为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 ( 2 )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只能促 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代表人物为英国的高尔顿。 ( 3 ) 环境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的强调和机械的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否定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华生。 ( 4 )二因素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关注各因素 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5 )相互作用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制约 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受到个体能动性的影响。代表人物为瑞 士的皮亚杰。 遗传因素与个体发展我 们 认为, 人的 先天素 质是个 体发 展的 必要 条件, 它为人 的发 展提 供了 来自 主体 的自身物质基 础飞机体与外 界发生作用的 组织机制以及 机体内部调 节 机 制 , 从 而 使 生 命 体 成 为 一 个 开 放 的 、 具 有 自 稳 定 性 能 的 结 构 , 它 能 够 不 断 地 从 外 界 吸 取 自 己 发 展 所 必 须 的 各 种 养料, 进行加工改造, 使机体能吸收成 长,从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正是从这样丰富的意义上,我们强调遗传因素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 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可能是多样的,其多样性不但由于遗传素质功能的潜在性,还因为环境因素的丰 富性;这种可能的多样性相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足够广泛而有希望 的前 景 。可 以断言,在正常状态内,个体的整体发展水平不会因遗传因素而受阻。就人的智力发展而言,一 些脑科学家认为, 大脑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 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 其中被开发的比例只占工 10 %~ 15 %左右,大部分的区域尚未被唤醒。 环境因素是任何有机体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一个无需加以客观事实对于人类来说,社会环境又 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兽的基本条件其中人类社会共同使用的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言及个体之外其他人的 人际关系。是社会环境中把个人与社会群体联系起来的最根本的手段,脱离了人类群体又不会使用语言的 狼孩的出现证明了这一点。 四.感觉、知觉的定义和规律 (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感 觉是以客观事物为源泉,以主观解释为形式和结果,是主客观联系的主要渠道, 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规律: 1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性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器感受性升高或降低的现象。 2 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类:同时对比 和继时对比。 3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作用于该感受器的刺激物的 性质,还会受到其他感受器机能状态的影响。 4 生活条件和劳动实践对人的感受性的影响:人的各种感受 性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感觉能力通过生活实践去训练提高。 ( 2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人们通常要对感觉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获得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就是知觉。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 以现实的刺激为限,它还涉及记忆思维等心理成分,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形式。规律:人的知觉 是一个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四大规律: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五 感知规律的教学中应用:( 1 )直观教学对感知规律的应用:①感知对刺激强度的依存性规律的应用② 感受性变化规律的应用③知觉选择性规律的应用④知觉的整体性规律的应用⑤知觉的理解性规律的应用⑥ 知觉的恒常性规律的应用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①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②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③要交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④要 有周密的观察计划 六 梦: 佛洛伊德对梦的解释, 他认为梦是以伪装的形式来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和冲突,梦有显梦和隐梦两种 形式。显梦是做梦者所描述的梦境,它具有表面性;对显梦的理解和分析是容易的。隐梦是梦境深处不为 做梦者知晓的内容,它是梦的真实内容,它是做梦者潜意识欲望和心理冲突的表达。隐梦具有潜在性。 七:注意的分类、规律 及区别 注意分类 1 无意注意 2 有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的规律性 ( 1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度、新颖性、运动变化性、对比性( 2 )主体本身所处的 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的事物 有意注意的规律性 ( 1 )明确目的任务 2 )组 织有关活动 3 )激发间接兴趣( 4 )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区别 1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3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自觉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八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样且富于变化、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 善处理偶发事件、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要求应“严中带宽”、创设问 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利用间接兴趣 九 记忆的分类及其特点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称形象记忆。特点 以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为主, 2 运动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特点最初 的进行过程慢,但记住后容易保持和恢复,不宜忘记。 3 )情绪记忆:以个人经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 容的记忆。 具有保持时间长, 甚至经久不忘的特点 4 ) 词 语 - 逻 辑 记 忆 : 以 概 念 、 判 断 、 推 理 等 形 式 对 事 物 的 关 系 以 及 事 物 本 身 的 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慨括性,深刻的理解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 5 内隐记忆 是指 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这种记忆 特点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也没有意识地去提取,但它却在具体操作任务中发挥的作用 6 外显记 忆 指个体需要有意识的或者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他的特点是强调 信息提取过程的有意性。 7 陈述性记忆是涉及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8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做事的方法的记忆, 他被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 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 9 工作记忆 10 参考记忆 11 感觉记忆:也叫感 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 保留一瞬间的记忆。特点:形象鲜明、时间极短、容量较大、信息原始 12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特点: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记忆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可操作性强 13 陈述性记忆:是涉及事 实和事件的记忆。长时记忆 特点 1 记忆容量无限信息 2 保持时间很长 十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认知结构的限制、定势、功能固着、情绪状态、动机水平 十一多元智力理论 12. 智力:也称为智能。智力是使个人有目的的行动、合理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13. 多元智力论:是由美国的加德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智能智能是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 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就其结构来说, 智能是多元的, 每个人身上至少有七项技能, 分别为: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后又 提出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智力。 14. 三元智力论:美国斯滕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 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因此,他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该理 论由三个亚理论组成,即智力成分亚理论,揭示智力活动的内在心理结构;智力经验亚理论,阐述智力与 个人经验的关系;智力情境亚理论阐明智力与环境的关系。 15.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把需要分成( 1 )生理需要:对空气、水、食物以及睡眠等需要都是人 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 2 )安全需要:这类需要反映的是当人处在动乱的世界中,对实现稳定、和谐的一种渴望,主要是一种心 理上的需要。 (3) 爱与归属需要:每个人都有归属于某一组织的渴望,此类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 (4) 尊重需要:在人的身上存在两种尊重需要,一种是自尊,一种是他尊。着看似与归属需要类似,但是, 渴望被赞美的需要还与对名声、权力、地位的渴望联系在一起。 (5)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对“为所欲为,心想事成”的极度渴望。它是指促使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 的趋势,这种趋势就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自我实现的 需要,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表现为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做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事。自我实现者大都是中年人或年长的人,或者心理发展比较成熟的人。 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 1 )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需要理论。 它系统的探讨了需要的实质、 结构、发生、发展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需要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 2 )他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求方面是有区别的,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是人所特有的。 ( 3 )他的需要发展模式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一致。 ( 4 )需要层次理论依据观察和推理较多,缺乏实验依据。 十一 动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 当动机强度低于动机唤醒的最佳水平时,随着强度的增加,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当动机强度超过动机唤醒 的最佳水平时,随着强度的增加,工作效率则不断下降。并且,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水 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活动项目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十二 怎样培养健康良好的情绪? 一 .1.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 拥有宽广的胸怀 3. 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 4. 注意性格的锤炼 二.发泄不良情绪 1. 能量发泄 2. 理智消解 3. 遗忘和转移 三.控制不良情绪 1. 适度紧张 2. 克服临场紧张 3. 培养乐观情绪 四.培养乐观情绪 “笑” 情绪的重要性 情绪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对人的工作是否顺利、生活是否满意的及时反映和信号,被看作 人的心理状态的“晴雨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