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立规矩没效果?用上“四步立规矩法”,让孩子乖乖听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闺蜜平时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就希望孩子能守规矩,在外能长脸。可带孩子外来聚餐,遇见长辈要孩子打招呼,怎么也不吭声。要求在椅子上好好坐着,却蹦上蹦下,怎么说也不消停。等到吃饭时,嚷嚷着要这要那,闺蜜脸上很挂不住,好好说也不听,吼吼也没用,直到忍不住动了手,心中却满是懊恼。


想想自己的孩子也一样有这样的问题。要求孩子练琴,一会要上厕所,一会要喝水,等下又要讲条件、聊天,然后再玩一会,半个小时,有效弹琴时间不到10分钟。我一个劲地喊:快点弹,认真弹,但没有任何效果。


明明想培养一个守规矩的孩子,规矩立了一堆,道理都快讲烂了,怎么对孩子却一点作用都没有呢?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富有经验的老师,他只轻言慢语几句,我的孩子居然乖乖地练了半小时琴,期间孩子稍有调皮,老师也轻而易举地让他回到认真弹琴的状态。弹完琴,孩子也是一脸幸福感,完全不似和我之间的剑拔弩张。


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方法,让同一个孩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就是“ 四步立规矩法 ”。新年来了,掌握了这个方法,你立的规矩也会让孩子心悦诚服,认真执行。


1


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立规矩的场景。孩子写作业边写边玩,半小时过去了,就动了几笔,我们催促无效,忍无可忍,恶狠狠地抛下一句话:下次写作业再玩,我给你撕了,别做了!孩子噙满泪水,嘟着嘴巴不服气,我们也怒气冲天,到下次,孩子该玩还玩,我们该生气还生气,一点也没有变。

为什么我们立的规矩就无效呢?


其实 关键就在于这个规矩你没有和孩子达成共识 。我们立的规矩,都是我们说了算,比如要求“每天练琴三十分钟”“边做作业边玩,就撕了作业不要做了”。孩子作为规矩的实施对象,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只能被动地接受。


而且,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听,而是他的能力根本就达不到。 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半小时独立阅读”,可孩子总是在阅读时间东玩西闹,书就是不翻页,家长怎么批评都没用。原来孩子刚上一年级,认字不多,拼音也不熟练,以前都是妈妈陪读绘本和讲故事,现在的要求孩子根本就达不到。


还有一些 规矩时指令不够明确,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们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孩子每天都回馈说自己认真听讲了,可老师却说孩子上课不太认真。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孩子认为自己上课没有讲小话,看着老师就是认真听讲了。可他并不知道认真听讲除了不讲话,听老师讲以外,还需要思考、发言、记笔记。


而“四步立规矩法”就是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订立规矩,自然孩子愿意遵守。


2


用“四步立规矩法”,首先得订立一个有效的规矩,什么是有效的“好规矩”呢?


所谓的“好规矩”需要达到四个标准:目标具体、标准明确、措施适当、达成共识。


首先,我们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可达成的具体目标。 这需要我们对孩子非常的了解,知道他的能力边界在哪里,能够忍受的度是多少,努把力能到达什么水平,这样才能契合孩子本身来制定目标。


我自己要求孩子练琴,只订立了“要练琴三十分钟”的要求,可这个要求并不明确、具体,所以他才各种偷工减料。


而老师把目标确定为“三十分钟复习两首曲子各三遍,练习一首曲子十遍”时,目标就非常具体了。而且很容易测量是否达成了目标,他就无法磨蹭时间了。


是不是这样就够了呢?没有。


接下来,就要告诉他详细的标准是什么。要以什么样的质量达成目标。 为了防止敷衍,达到训练效果,老师还加上了标准:每一遍复习曲目音准、节奏都不能出错;新练习曲可以放慢节奏,可是音要正确。只有这样,孩子才知道什么样的练习是符合标准的,训练才能保证效果。


最后,还需告知如果没有达成目标,或没有按照标准来完成目标时,会有什么结果。 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没弹完,不能回家”。有一个警醒措施摆在这,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自然会考虑没达成目标会有的后果,在做的过程中也会认真和尽力很多。


3


好规矩订立出来,就需要和孩子达成共识、贯彻执行了。


“四步立规矩法”就是将立规矩的过程分为四步:预演模拟—达成共识—提醒帮助—惩罚保障。



步骤一:在和孩子交谈前,要全盘预演模拟


古语云:“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当你确定要和孩子立规矩之前,就需要把全盘计划都考虑清楚,提前模拟沟通过程。


我们可以 根据对孩子的了解,在心中列出他可能会有的反应,并予以应对


当我直接提出练琴的规矩,孩子肯定会觉得难以接受,会有情绪,找各种借口、理由来拒绝执行。那么可以告诉他:曲子已经能背弹了呀。每曲三遍,总共也不超过10分钟。这样化解他对难的理解。也可能他会觉得新曲子不出错的要求太高。我们就可以让他拆解,一句句地弹,最后再连成一首完整的曲子。


提前预设孩子的反应,在孩子提出时见招拆招 ,就不会因为无法应对而产生怒火了。毕竟胜券在握的事情,是不值得大动肝火的。

步骤二:和孩子交谈时,就规矩达成共识


当一切尽在你掌握之中时,我们就可以与孩子进行的立规矩的沟通了。


在和孩子谈起练钢琴的事情时。可让孩子先讲讲自己的看法,看他是不是对练琴效果满意。


如不抵触,就可以谈谈现有情况。 先表扬: 最近弹琴整体有进步, 再指出问题 :练琴时浪费的时间较多。 然后说明结果 :曲子练不好,玩的时间不够,还要挨批评。孩子是很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客观地说出是不会遭到反驳的。


这时就可以适时地抛出已经拟定的规矩了:我们可以把练琴的三十分钟分为两个阶段。先复习,再练新曲,......。孩子面对改变,可能会有情绪,或找借口拒绝,但我们可以用预演模拟中想到的方法化解。让孩子逐步接受规矩的内容。在不影响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小小的调整也是可以的。


可以看出, “预演模拟”、“达成共识”就是让孩子在谈话过程中对你的要求进行确认 。有了这一步,孩子的感受会大不一样,他会觉得自己是规矩的参与者,自然会更愿意维护这个规矩了。


步骤三:在执行规矩的过程中,要给予提醒帮助


与孩子达成了共识,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能始终如一地遵守规矩。


当孩子不太专注的时候,或者在重复练习中感觉有些厌烦的时候,就 需要我们给予提醒和帮助,把孩子的状态拉回到正轨上


比如孩子练琴时,弹着弹着就去玩东西了,我们可以稍稍的“咳嗽”一声,给孩子一点提示,或者表扬他刚弹得不错,把他的注意力拉回来。有时孩子觉得某一部分特别难, 老弹 不会,我们可以给予帮助,帮他分解难点,带着他逐步把难点突破,这样孩子就能坚持了。

步骤四:在孩子违反规矩时,要有惩罚


一些家长反馈:我们和孩子达成了共识,可在执行的过程中,孩子就是故意不做呀。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用惩罚措施来保障了。


这里的惩罚是让孩子体会到没有做好而产生的“自然结果”。这也是 训练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能力 ,也就是对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比如孩子弹琴没按标准完成,就不能回家。按照规矩办,孩子也无话可说。


但在惩罚过程中,我们一定 要注意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温和而坚定地执行, 千万不要被孩子的言行激怒,这对于规矩的执行和自己威信的树立都是极有损伤的。


4


要让所立的规矩长期有效,还需要我们有三种强大的能力来保障长期有效地执行了。




我们在执行规矩的过程中,需要放长远眼光。我们需清楚地知道,制定的这个规矩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比如定自己按规定吃好饭的规矩,是想要孩子身体 健康 ;定写字粗心时的规矩,是想要孩子养成认真的习惯。知道了孩子未来会怎样,就不要去过于计较孩子某一餐没吃蔬菜,这一次某个字写得不正的小问题了。


只要整体上不逾矩,就可以适当放宽要求,毕竟,孩子是在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一开始有不完美是很正常的。



由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需要过程的,我们在过程中的陪伴一定要体会到孩子的心,能体谅他的能力范围和感受。

就像孩子在做作业要听写生字,老师要求每个词报两遍。但当孩子感觉吃力的时候,我们的速度可以稍微慢下来一点,看到孩子写得顺畅时,就可以适当快一点,通过感受孩子的节奏来调整我们的速度。


规矩的执行看似很冷冰冰,但这就需要我们用爱来填充,让孩子不会因为过于难受而不愿坚持。



孩子在耍无赖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用坚定心来坚持到底。孩子时刻都在观察、在试探,如果我们自己能够坚持做好自己的事,身体力行就是最好的榜样。


在执行规矩时,如果孩子一闹就退缩,他们就会一次次变本加厉,不断挑战你的极限,让你忍无可忍。当孩子知道你是可以挑战的,会从内心轻视你。


如果你能温和而坚定地贯彻所订立的规矩,严格执行,不给孩子挑战的机会。当下孩子可能会发脾气各种闹,但内心却会对你更加尊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越严格要求,孩子越亲近;越宠溺,孩子反而肆无忌惮”了。

正如《爱与规矩》中所说: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运用“四步立规矩法”,将原本冷冰冰的规矩加上尊重、鼓励和爱,新的一年,孩子的成长会如你所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