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聪明人、聪明的人和真正聪明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聪明人的境界,是许多平凡的人向往达到的,但聪明人的世界,还存在着聪明的人和真正聪明的人这两个境界里的人。其实,聪明这个词,从一开始就不仅存在于智商的范畴,智商之上,情商之下,也许是聪明这个词真正的归宿。

智商,许多人把它与脑力等同,殊不知脑力、智力、理解力和思考力,这些维度合起来才能评判一个人的智商高低。脑力,是智商最基本的要素,虽然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或者说是不同身体状态下脑力有很大差别,但脑力归根结底是由遗传基因和胎儿期、婴儿期发育状况决定的。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一个人的脑力在儿童期初期已经确定下来。接下来是智力,智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的总体状况。脑力、理解力和思考力都是相对简单的概念,唯独智力,是牵涉比较广的概念。在学习中,有的人能产生比较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智力的体现;同时,有的人产生对知识敏锐的领悟力,这也是智力的体现。我们一般所说的那些“聪明的差生”,他们缺的就是这两种智力。而如果需要解释他们聪明的“表象”,那就要归因于他们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强大了。这些“聪明的差生”能够在没有明确理解相关概念和背景的情况下,对知识的体系和内在联系作出深刻、简短的概括。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能容忍智力较高的同学,也可以容忍理解力和思考力强大的同学,却对两者兼备的同学产生排斥的心理,因为他们对这种隐秘的高智商人群充满怀疑和不理解。也许,在中学时代的这种智商上的差异,会导致这些同一班级的同学走向不同的职业道路,同时催生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情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如果看完我的上一段话,有的人会指出智商中包含的理解力和思考力应该是情商的来源和基础。没错,情商来源于智商,它不但是智商的补充,更是智商外化的一种表现。有的人秉持达到聪明的境界不一定懂得人情世故的观念,得出成功人士更重社会交往和左右逢源的技巧这一结论,试图据此营造一种人际知识高于科学知识的假象。而我的观点是,不懂科学,更不会懂人际,思想境界不够,社交关系也同时岌岌可危。智商高的人,必定懂得树倒猢狲散的典故,也必定对人走茶凉的现实社会心知肚明。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随利益关系变化,也可以因情感因素而升温,并不会像单纯的交际学的追随者把人脉、资源和社交圈的变化看得过重。简单来说,情商,指的应该是对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能够以更长远、自如的方式来维持的能力;追求形式上的人际和谐,对社交圈的维持和发展采取经营、计量的方法,这种处事模式,足以用伪情商来概括。

话说,许多人崇拜的高智商人群,多数只是脑力的杰出,许多人对高智商人群的误解,只是针对的智力杰出的那一方面。真正的高智商人群,大多数脑力只处于一般水平,甚至偏下也不意外,他们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理解力和思考力的高度作用,由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商作为智商的外化而展现出来。“聪明的人”,就是指的高智商人士发展到此的状态。“聪明人”,也就是单纯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杰出的同时拥有一般或较高的脑力的状态。

“真正聪明的人”,却不需要牵扯以上概念。如果说聪明分境界,那么“聪明人”和“聪明的人”的境界还停留在社会层面,“真正聪明的人”更多已接近心灵和宇宙共通的范畴了。聪明,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果理解力和思考力相比脑力和智力突出许多,那这种聪明更具伤害性。如何能让聪明这一优势不转化成负担,或者说如何不“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一个通常得不到准确答案的问题。一般的人,之所以看待和处理人和事缺乏客观标准,是因为他们的思考局限于特定层面,对问题的态度也基于一贯的思维模式和理论场景。上述取舍和抉择的方式,便是“笨人”模式的基础要素。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模式可以归因于不成熟的思考,也可以归因于坚定的信念。“真正聪明的人”,就是将“笨人”思维的优点全部继承而摆脱其模式限定的实干家。所以,他们在特定场合、特定条件下坚持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准则绝不动摇,唯在时过境迁后修补因疏漏造成的遗憾和损失。表面看这样做是缺乏情商和智商的表现,但只有认真地琢磨,才能明白这是对原则的恪守和对自我的尊重。

咬文嚼字,不是要让大家锱铢必较,而是让大家对相关概念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和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并不矛盾。不执迷于解释,也不生疏于领悟,是对文字内涵最好的尊重和使用。如果做不到聪明,我们可以做一个心灵纯净的人,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达到“真正聪明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