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棚的徐家棚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从武汉长江二桥东进江南,跨入的第一个街区就是徐家棚街。徐家棚街位于武昌区北部,东与洪山区团结、徐东两村和水果湖街接壤,南至三角路村、新河街,北与杨园街相邻,西邻长江,正好在长江和沙湖之间,面积五平方公里,现辖20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九万七千人。
随着京汉粤汉铁路的兴建,此处人烟渐密,地名仍以“徐家棚”称之。[font=ˎ̥]1952年设徐家棚人民政府,属武昌区。1954年改称徐家棚街办事处。 徐家棚最为可圈可点的地方是秦园路。“秦园路”这条马路,是1922年由武昌商埠局修建,它西起粤汉铁路江边,东边则止于民国时期武汉的私人名园——琴园。秦园路因秦园得名,秦园又是“琴园”之讹。琴园建于1917年春,占地3.75公顷,是清代湖北道员任桐在沙湖沟口仿《红楼梦》中大观园所筑的别墅。任桐字琴父,故以其字命名为“琴园”。 他是浙江永嘉人,故又名之为“永嘉别墅”。园成,轰动一时,成为当时武汉的著名庭园。康有为曾经为之作联:“琴谱茶经,轮换风雅;园花池月,悟彻禅机。”
任桐选此地造园乃有其缘。据传1916年8月5日,任桐与其同事在此视察商埠情形时,拾一弃婴,乃抱之抚养,作为次女。任桐行此善举后,官运步入坦途,后为纪念此事,即在沟口拾婴处购地百亩造园。
琴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中国园林中“亭台楼阁,假山池沼”的风格,在创作和建造中,融入了主人清高风雅的韵味,在布局和内容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之颇具民族特色。在琴园中,任桐以“乐有道,其乐无穷”为主旨,建有乐乐厅,陈列琴、瑟、钟、埙、祝等古乐器以供观赏;任桐好收藏,曾大量收购古本诗书及名人字画,辟“诗窟”专供文人雅士鉴赏并在此吟诗作画。此外,还建有专奏古乐舞八佾的镜花台,读讲佛经的出坐阁等等。这种与文学,音乐,绘画融合贯通,使琴园更具有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
琴园的造园艺术,善于通过山水、泉石、树木、花卉、建筑等有机组合,营造出具有四季不同的美景,从而给人 以审美享受。春游琴园,可步听雨楼、淫雨亭听雨,可入杏花林、桃花溪踏青;夏入琴园,有满泽荷莲可赏,有山外楼可供纳凉小憩;秋至琴园,可在人寿厅品茗赏月、广寒宫里举杯邀明月;冬归琴园,有卧雪轩可避寒闻香,有梅岭可踏雪寻梅。这景致,足可与江南名园比美的!只可惜1931年的大洪水将琴园淹没殆尽,园内的一些建筑物和树木花草多被淹毁。尔后,琴园又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变故,损毁更为严重。时至今日,琴园全部堙没,已无一丝遗迹可寻。琴园淹毁后被充作菜园,而秦园路已被改造为“好吃一条街”。历史便是如此见证着雅俗蝉变和人世沧桑! 1914年筑粤汉铁路时,曾在此取土方,形成洼地,积水成塘。当时河南民工沿塘搭棚而居,当地人便以民工为对象做饮食浆洗小生意。时有四女洗衣为生,民工戏称“四美”,塘名源于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