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母:为什么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亲爱的爸爸妈妈:

寒假时向你们推荐了《我家那闺女》,因为觉得这台综艺用最直接的方式,为这个时代父母和孩子所处的两个世界架起了桥梁,而 一件事物若是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在我看来,都是有价值的 。

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这段时间 papi酱在节目中提出的“人生排序” 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的视野,原来这个时代父母和孩子在人生理解上存在的差别远比想象中大。想到 我们之间或许也潜在存在类似的矛盾 ,如果能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方法将它们化解,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认识问题所在,而想要说自己了解一件事物,必然离不开其出现的原因。 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人生排序”的差异是一个人类普遍现象吗? 我觉得不然,至少在绝大多数时空不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一千年前的中国不会,当代大多数国家也不会。

个体层面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群体差异 ,只是单一个体有多少个评价维度,就会分属于多少个群体,也因此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当“人生排序”差异成为一个群体现象,也应该从群体层面分析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成长背景不同。这样说或许有些宽泛,我想从 思维习惯、物质安全感和不确定性 这三个方面作出更为详细的解释。

作为孩子,我们有幸在一个 越来越开放 的环境中成长,相应也越来越能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在中国生根发芽的逻辑多把重点放在 “正确的行动” 上,并不苛求在理论上得出抽象结论,重要的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和运用;然而科学所蕴含着的西方逻辑,重视的是 “正确的思想” ,相信人类能通过思想实验找到真理,相信人类能通过认识自己发掘价值。就目的而言,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都是希望人类在群体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生活 ;但是就方式而言,两者天差地别。

再聚焦到“人生排序”这个问题上, 我们都是希望自己以及所爱之人一生幸福美满 ,但在中国传统思维习惯里这个愿望需要通过一系列行动证明其存在,有时候甚至要把“自己”的重要性降低;而在西方逻辑主导的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会认为 这个美好的愿望没有必要去证明 ,但如果自己都不重要,“我”的愿望又怎么会重要呢。

作为孩子,我们有幸在一个 拥有物质安全感 的环境中成长,相应也越来越关注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1993年粮票制度取消,在此之后成长起来的我们很难真正理解物质匮乏的概念,我们看到的是财富能够换来绝大多数物质;另一方面,成长过程中拥有了物质安全感的我们 更容易跳出家庭或者职业的功能性 ,我们 希望的是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 。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与这个背景息息相关, 物质安全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可能有人会用买不起房来反驳,但房价高企不会降低信心而是带来压力,两者是有区别的),我们 不再需要孩子成为生命延续的载体,代替我们去见识去感受,因为相信我们自己就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体验 。

作为孩子,我们有幸在一个 越来越不确定 的环境中成长,相应也越来越渴望把握住仅有的一些微弱的确定性。近百年来中国剧烈变化着,一个接着一个因素叠加,使得飞轮的转动速度越来越快, 传统的将人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模式将越来越不适用 (好像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学习阶段结束,找到工作接着组建家庭就是主要任务),我们的人生要面临的阶段也将越来越难作定论, “我是谁”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紧迫 。

我们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实是一个 理性而负责任 的决定, 是希望对自己多一些认识,也希望对人生多一些掌控感 (尽管这种掌控感很可能是虚无的)。

以上算是勉强解释了 我们为什么存在“人生排序”差异 ,但我想这能达到的最高目标仅仅是相互理解, 要想妥善化解矛盾还需要达成共识 。如果把前一部分总结为“我(孩子)为什么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那么接下去的部分可以概括为“ 你们(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

作为父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能够更加 合理地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 有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忘我”是爱他人的最高境界 ,但是这种燃烧自己的状态必须有所依附,一不小心又很容易变成一场熊熊大火。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寿命可预期地延长,在百岁人生这个长长的坐标轴上,如何定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若双方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所有互动就变成独立个体之间的一种亲密联系 ,而非每次见面都要经历一次尴尬艰难的角色转换。

作为父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能够更加 自如地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 。正如前文提到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能够对自己有更多认识和掌控;同时,由于想让自己仍然具有社会价值(而不是作为“活化石”被时代抛弃),尽管年岁渐长也会 以平和的心态持续探索新知 。

作为父母,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是对自己的诚实,也是对孩子的支持 。我们从来都是自己经历的主角,不管是否意识到, 我们爱他人的实质是以他人为载体爱自己 。 自爱是内心可持续地充盈着,然后这种生命力投影在洞穴石壁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世界的热爱 。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若能看到你们由内而外绽放出生命力,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莫大的喜悦。

写到这里,也算是把混乱的想法整理得清楚些了。其实 慢慢也发现,曾经难以理解的你们的喜怒忧思随着经历沉淀渐渐明朗起来 ,所以这封信中我在尽可能追求逻辑自洽,也是对这些观点进行了一番自我检验。

最后说说我的排序吧:

自己 >父母 > 伴侣/知己 > 孩子

爱你们的

参考资料:

1.爱的艺术,弗洛姆

2.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3.创投42章经,曲凯

4.今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5.时间的朋友2018,罗振宇

6.papi酱谈人生排序引热议:父母口中的“孩子第一”其实是“自己第一”,武志红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