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宋代民窟取得的成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02
宋代宣扬佛教经义的寺院、石窟壁画 不如花鸟、山水、人物画发达,也不及五代 以前特别是唐代兴盛。但遗留至今的宋代 寺、窟、墓室壁画,仍然显示出来宋代绘画 的综合艺术水平及民间画工的卓越贡献,不 失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我们研 究宋代绘画绝不能忽略这一重要领域。

寺窟壁画及其艺术价值 首先,在宋代寺庙,道观壁画方面,当 首推作为皇家寺院的开封大相国寺壁画。根 据宋人《图画见闻志》等书记载,曾为相国 寺绘制,修复过壁画的知名画家有近20人, 其中有著名的高益、燕文贵、高文进、王端, 崔白等大家,也有专工佛道壁画的孙文卿、 王道真、李用及,高怀节、李元济等知名画{ 师。据载,宋初山水画大师李成也曾为相国 寺东宋家生药铺画过“淋漓泼染”的“入神” 壁画。当时相国寺内的壁画,不仅神佛人物 最为出色,如高益等所画行廊阿育王变相 等,到北宋中后期仍被“至今称绝”(((圣朝 名画评》),而且壁画上的山水、建筑、战阵、 鹿马等“无不精绝”,并有诗、文予以详细记 载。由于宋代相国寺壁画世称其精工妙技古 今绝手,因而名传各地及外国,远来摹写者 不绝,成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及中外文化 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河北省定县发现的两座宋代塔基内, 还保留了比较有价值的壁画。其中,净众院 舍利塔基北壁绘有涅檗变,描绘释迦牟尼死 后诸弟子举哀哭号的情景,钩线流畅,人物 表情刻画入微,表现了不同性格特征。静志 寺真身舍利塔的塔基四壁,都有壁画,券门 两侧天王像画得较有气势,用笔虽不及净众 院塔基壁画,但能把握大体,作出稳妥的表 现。现存比较完整的宋代壁画,据考察,当 属山西高平县开化寺和五台山岩山寺的壁画。 五台山岩山寺在繁峙县境内天岩村,现 存文殊殿和南殿。壁画反映了古代建筑和社 会生活,尤其是画释迦佛为悉达太子时,出游 四门,其所见生、老、病、死的各种场面,正 是宋、金时期苦难人民的生活缩影。其西壁左 上方所画酒楼市井,全是世俗生活的写照。酒 家的酒帘高挑,上书“野花攒地出,村洒透瓶 香”,楼中坐满了茗品醉酒者,也有说唱卖艺 者。楼外有摊贩叫卖,盲人算卦,行僧往来, 又有推车、牵马、挑担者,形形色色,热闹景 象,正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描绘。所 绘宫廷城阙,作为“界画”,对建筑物的透视 关系和宋代宫廷营造法式掌握得很准确,虽 然是多焦点的画面,但建筑的远近、向背、相 互关系都表示得很清楚。而所绘庆典礼仪、器 具用品也都按宋代宫廷生活绘制.不过稍加 装饰渲染,用沥粉堆金,显得富丽堂皇。这说 明作者对宋代社会生活及壁画工艺非常熟悉。 壁画署名作者王逵,虽是金朝宫廷画师,从其 年龄推算应是北宋入金的画工,所以壁画中 的建筑细部、人物服饰、车骑仪仗及街景风俗 等,都表现出北宋时期的典章制度和绘画风 格。所以该画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技艺,对研 究宋代壁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其次,关于石窟寺壁画,在我国十大石 窟中还留有宋代壁画的仅有甘肃安西榆林 窟、敦煌莫高窟和永靖炳灵寺三处。其中榆 林窟和莫高窟中五代之后的宋窟,多由曹义 金子孙三世守驻瓜、沙诸州的一百多年间出 资兴建。到了宋代,莫高窟壁画比五代已显 逊色。 莫高窟的宋窟尚有90多个,其中最大的 要算曹廷禄任节度使时所修建的第61窟。该 窟不仅是敦煌现存规模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 好的洞窟,内有“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 “报恩变”等11幅大经变,35幅巨幅佛传故 事和几十个与人等高的供养人画像。在西壁 尚画有以文殊菩萨道场为主,且有大量人 物、建筑的《五台山图》。这是一幅比较别创 的大型山水人物画。这幅画描写了从太原经 五台到镇州的山川地理和风俗,其中有城垣 8座,寺院67处、草庐33个,还有宿店,茶 亭,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以及人马往来 等。在表现手法上也比较精巧,在置阵布势 上,体现出画家的苦心经营,所描绘的耕作、 养马、行旅、驼运及出游等,都富有生活内 容,反映了宋代社会现实。

此外,莫高窟第55窟的壁画《金光明经变》,把故事种种情节以连续画的形式来表 现,笔意奔放,近乎写意人物、山水画,是 宋窟中别具一格的作品。第256窟南、北两 壁,所画贤劫千佛,纯以绿色作底,使人感 到凉适轻快,鲜明地代表了宋窟壁画的用色 特点。这种色调,与现存唐窟壁画的富丽堂 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成就说明,宋代 莫高窟壁画虽已经趋向没落,但却不能否认 当时的画工们,在贫困的工作条件下,仍然 孜孜不倦地创造了富有装饰趣味和具有一定 乡土色彩的艺术风格。 二、墓室壁画及其艺术特色 建国后陆续发现的宋代墓室壁画,对全 面了解宋代绘画的发展有一定意义。这些墓 室壁画发现地点较为广泛,如河南禹县、郑 州、洛阳、偃师,甘肃陇西,湖北荆门,山 东济南、江苏淮安等地。宋墓壁画,一般偏 重写实。用线质朴,但不甚流畅,色彩平涂 而无晕染。从而,使人感到宋墓壁画已不及 前代讲究,墓葬排场也转变从简,所以对墓 室壁画已不甚严格要求。这与宋代住房中的 厅堂、书斋、卧室兴挂轴画,而不强调壁画 之风有密切关系。如在辽宁法库发现的相当 于宋代的辽墓墓葬,就将卷轴画原封随葬, 悬挂于墓室,正可说明这一变化。 从河南禹县白沙、河北井隆等处的宋墓 壁画来看,壁画题材比较狭在一是墓主人生 前享乐生活情况,无非宴饮、伎乐、仆从相随, 或墓主夫妇坐像等;二是描写当地风光或反 映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如Ⅸ芦雁图》、《耕获 图》、《捣练图》、《牧羊图)),《放牧图》等,也 有画武士.侍卫相护,以显示墓主地位的。在 表现手法上,一般注重写实,构图形式大致相 仿,反映出当时墓葬可能有规定格式。在人物 造型上比较注重墓主肖像刻画,其他人物则 以如实描写其操作行为为主。如白沙墓所画 乐舞,对女乐手击鼓、吹笛、吹箫、吹笙、吹 十二管排箫及弹琵琶等,都较生动准确。井经 宋墓所画《捣练图》,由担水,熨帛、晒衣三 部分构成,其中熨帛三女子的动作与赵佶所 临摹的唐代张萱《捣练图》大致相似。这些墓 室壁画虽技巧不高,但如实地反映了当时阶 级社会的鲜明生活对比,特别是对劳动人民i 生活的描写,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