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迈斯特》哪个人或出版社翻译的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8-06
当代的经典作家约翰·福尔斯(1926--2005年),1963年因出版长篇小说《收藏家》一举成名而该书也成为当年畅销书之一,在其四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它围绕一个自称法国中尉情人的女子展开故事,其描绘细腻动人,但他却公开声称该小说是戏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风。《法国中尉的女人》还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而编剧恰好就是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2005年度)得主哈洛德·品特,该部影片一举夺得了1981年度的“奥斯卡电影赛大奖”。

闻名世界的女侦探小说大师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年),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那丽莎·米勒。她生于英格兰的德文郡托尔奎市,父亲是个英籍美国人人,母亲是英国人;年轻时曾在巴黎学过音乐,但文学的爱好使她最终放弃了走歌唱家的道路。

克里斯蒂模仿柯南道尔的写法,在她三十岁那年,创作了第一部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在该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侦探,一个外形与性格截然不同于福尔摩斯的艺术典型――波洛。以后,她另一部小说《褐衣男子》发表后受到好评,但书中并没有出现大侦探波洛。到了1926年,克里斯蒂写出了《罗杰颅疑案》(又译作《罗杰·阿克洛谋杀案》,描写英国农村的一个有钱的绅士,被人割断喉咙在书房中,报案人请波洛来侦破案子),方才一举成名。

当克里斯蒂有了梅开二度的甜蜜婚姻以后,就连续发表了轰动世界文坛的《牧师住宅凶杀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十个小黑人》(又译《无人生还》)、《捕鼠器》、《沉默的证人》、《幕》等作品,而每部作品都得到了读者们狂热的欢迎,书中的人物波洛,是继福尔摩斯之后成为第二个世界级的大侦探。

1975年,克里斯蒂写下了她最后的一部小说《幕》,并让大侦探波洛在书中去,这使众多读者大为惊叹。次年1月12日,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英国沃林福特平静地与世长辞,享年85岁。她的第二任丈夫马洛文教授因其学术成就被封为爵士,为此克里斯蒂也成了爵士夫人,但她本人早在1971年就曾荣获女爵士封号。她因为创作侦探小说的成就,被吸收为英国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后又被英国女王授予“侦探女王”的桂冠。这一类殊荣超过了柯南道尔生前所获得的荣誉,名声之大实在不亚于英国同时代任何一位纯文学小说家,而她的生平事迹,也已拍成了传记片《阿加莎》,这位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侦探小说大师被世人广为所知。

提到英国的小说家,就不能绕过曾备受争议的戴卫·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年,还是有成就的诗人、戏剧家和画家)。我可能与不少中国的大陆读者一样,是从他的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发现”了这位文学艺术大师的,他无疑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为独特的而又是最富有争议的作家了。其实,劳伦斯在1911年就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1921年又发表长篇小说《虹》,1928年他自费出版了具有争议色彩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于这部“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之一”的作品,英美等国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才解除了它的禁令,而我则是在九十年代后期才得以接触这部我国一度解禁后又兴师动众批判过的“西方金瓶梅”,而1992年英国大导演肯·拉赛尔受BBC电视台之邀,将其改编而拍成了一部长达四个多小时、总共四集的电视剧,并剪辑出一个长约二小时、供电影院放映使用的电影“缩减本”,似乎社会就基本不再视其为“洪水猛兽”了。

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小说家的作品,我领略过的是: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塞万提斯(1547――1616年),其一生经历就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险生涯。他十分爱好文学,在生活窘迫的时候,卖文就是他养家糊口的唯一途径:用文学语言为商品做广告,还写过很多抒情诗、讽刺诗,但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亦曾应剧院之邀写过三、四十个剧本,但上映后也并未取得预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园牧歌体小说《伽拉泰亚》(第一部),仍然没有引起文坛的注意。

塞万提斯五十余岁开始了《堂吉诃德》的写作。1605年,《堂吉诃德》(长篇小说)第一部出版,立即风靡全国,在一年之内就再版了六次。这部小说虽然未能使塞万提斯摆脱贫困,却为他赢得了不朽的荣誉。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伪造的续篇,站在教会与贵族的立场上,肆意歪曲、丑化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并对塞万提斯本人进行了恶毒的诽谤与攻击。塞万提斯为了抵制伪书的恶劣影响,赶写了《堂吉诃德》第二部并于1615年推出,该书几乎被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老少皆宜且寓意深刻。欧洲一些著名文学评论家称它是一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除此之外,他还于1613年出版了包括十三篇优秀短篇小说的《惩恶扬善故事集》,其中既有曲折的爱情故事,也有社会风俗的描写,还有一些哲学议论;书中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以及西班牙下层民众生活的贫困,肯定人性与个性自由,而在西班牙文艺复兴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却》共二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作为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吉柯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美若天仙的崇拜贵妇,又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札当侍从,三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建树所谓扶弱锄强的骑士业绩,以致闹出了不少笑话,并到处碰壁受辱,总是被打成重伤或被当作疯子遣送回家;全书出现的人物近七百个,描绘的场景从宫廷到荒野遍布全国,揭露了十六世纪末期到十七世纪初叶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社会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展现了下层百姓的痛苦和斗争,涉及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风俗等诸方面的问题;该小说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实胆小又聪明公正的农民桑丘这两个人物,是西方古典文学中的两个典型形象。

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人物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1749-1832年),是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他不仅善于绘画,对自然科学也有着相当爱好与研究,其创作包括了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而最为著名的则是书信体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年)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1828年)。

《少年维持之烦恼》叙述了一个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与鄙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又在爱情上饱受封建势力摧残打击的少年男子维特愤而自杀的浪漫故事。因这部作品表达了一代觉醒青年反对封建压制的强烈心声和革命情绪,博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与爱戴,形成了一股“维特热”,而且很快就流传到欧洲各国,成为第一部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所以使歌德从此名冠全球,并确立了在世界文坛的大师地位。

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年),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当时属奥匈帝国)一个犹太商人家庭,自幼爱好文学、戏剧,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在生前是默默无闻的,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其作品价值才逐渐被世人所发现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卡夫卡热”。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在1912年用通宵写出了短篇小说《判决》,从此建立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十六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并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长篇小说《审判》(1918年写成)讲述的是银行助理约瑟夫·K无故受审判并被处的故事;长篇小说《城堡》(1922年)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1912年)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即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的特点;《判决》(1921年)是作者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矛盾,触及了代沟现象;《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年)叙述中国的老百姓在无形权力的役使下,被遣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展示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奈与软弱无;《地洞》(1923—1924年)是他晚期创作的最有力度的代表性作,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艺术了地揭示了在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缺乏安全、缺乏保障的莫测命运与恐惧心态。

美国的一些小说家和作品也是本人阅读的范围。

著名女作家斯托夫人创作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于春荣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斯托夫人青年时代曾随全家迁往离南部蓄奴州只有一河之隔的辛辛那堤,在那里她亲眼目击无数黑人奴隶因惨遭迫害而通过“地下铁道”逃往北方的情景,因而对美国的蓄奴制所产生的把黑奴当成没有灵魂的牲畜肆意虐待和进行买卖的行为一向深恶痛绝。1850年美国联邦议会通过了《逃奴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得收留逃奴,自由州的居民如协助逃奴,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斯陀夫人为此更为愤怒,认为只有不了解蓄奴制的真相及其残酷性的人才会为蓄奴制与《逃奴法案》进行辩护,于是决心通过文学的形式,把蓄奴制的诸种骇人听闻的罪恶公诸于世,而她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北方信奉基督教的白人,希冀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他们同情并支持废除奴隶制的斗争。

1851年,斯托夫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作成功了她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夫妇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和控诉了黑暗的奴隶制度。该作品先是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当年就在国内印了一百多版,销量达三十多万册,后来又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评论界公认这部作品在精神上启发民众推翻奴隶制度是居功至伟的,还被视为引发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当年,领导黑奴解放战争的林肯总统就为此而特意接见了斯托夫人,盛称她是“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1835--1910年),这位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排字工出身的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1863年开始用“马克·吐温”的笔名;1865年因发表幽默小说《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而风行一时、闻名全国;1870年发表短篇小说《竟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1872年出版反映他在西部新开发区生活经历的《艰苦岁月》; 1874年出版了与查·沃纳合写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该书塑造了具有“镀金时代”的精神品格的人物形象;1875年出版自传体幽默作品《密西西比河的往事》(1883年修订本改为《密西西比河上》),1876年出版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以后又出版其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以及以英国为背景讽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长篇小说《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和《王子与贫儿》等,1894年创作塑造了一个富有斗争性的女黑奴罗克西的形象的《傻瓜威尔逊》, 1896年出版《贞德传》,等等。

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杰克·伦敦(1876――1916年),原名为约翰·格利菲斯·查尼,一生共写了十九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三部剧本,以及论文、特写等,其中《热爱生命》(贾文浩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备受人们喜爱。他的早期作品有描写北方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说集(包括1900――1902年发表的《狼的儿子》等三部集子,通称“北方故事”);描写伦敦贫民生活的特写集《深渊中的人们》(1903年);描写兽性般残忍和利己主义的长篇小说《海狼》(1904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表现了对劳动人民顽强意志的歌颂和苦难生活的同情,也显示了作者的“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和尼采式“超人”哲学观念;曾十几次被搬上银幕,杰克·伦敦本人在1913年的版本中亲自出演一位水手;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号召工人阶级抛开幻想、准备坚持长期武装斗争的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年);描写劳动者出身的现实主义作家因理想破灭而投海自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马丁·伊登》(1909年,殷惟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到后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虽创作了《一块排骨》(1911年)、《在甲板的天蓬下面》(1913年)等优秀小说,但也写了《埃尔西诺尔号的叛变》(1914年)、《红病》(1915年)等诬蔑工人运动及宣扬世界未日的作品。
追问:
太长了啊
回答:
删减一些,加一些自己的见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