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5)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 袁术 、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为讨伐董卓群雄并起。袁术、袁绍、张邈后面都有传,先不表。说说其他的群雄。

论英雄之前先说说东汉的官制。东汉的行政单位和西汉一样,以县、郡、州为单位,国约等于郡。其中县为最小的行政单位,一般行政长官称为县令,有特殊的大县也有称长的,服从于郡的长官太守或者国的行政长官国相。太守或者国相掌管郡国,兼有行政、财政、治安大权,皆为秩两千石的 官职 。而州则设刺史,行监察之责,不过却是秩六百石,比太守国相低得多。但黄巾之乱之后,由于当时的政治态势以及社会动荡,急需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汉灵帝听从刘焉的建议,将刺史升格为州牧,赋予一州的军政大权。秩两千石。

冀州牧韩馥,字文节, 颍川郡 (治今河南禹州)人,本是袁氏门生,担任御史中丞,这是一个负责监察的官职,秩千石。董卓掌权之后,推举韩馥当了冀州牧。袁绍与董卓决裂后,逃往渤海郡,被董卓封为渤海太守,受韩馥节制。韩馥一开始害怕袁绍兴兵,同时由于袁绍声望太高,记恨袁绍,一直派兵防着袁绍。后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发送文书给各个州郡,韩馥得到了文书,犹豫要帮助董卓还是帮助袁绍,此时治中从事(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刘子惠说:“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说的韩馥羞愧不已。便书信袁绍,起兵讨董。

演义中有一个有名的片段,华雄叫阵,韩馥自信说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然后为华雄和关二爷的强势崛起铺平了道路。

但是韩馥对袁绍的记恨和戒心还是没有消除的,冀州是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州郡之一,韩馥负责供给诸侯粮饷,但故意克扣军粮,,韩馥这样做是故意想是军心动摇,因为反董联盟的盟主正是他嫉妒的袁绍。

这个联盟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注定是一盘散沙,得不到好结果。

后来酸枣散伙之后,韩馥回到冀州,由于自身能力太差,脑子也不够用,被袁绍用计白白赠送了冀州给袁绍,自己被袁绍封了个无兵无权的奋武将军。后投张邈,袁绍使者与张邈密谈时,韩馥在座,以为他们密谋算计自己,走进厕所用书刀自杀。

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正史记载极少,《汉纪》之中记载郑泰评论孔伷:“孔公绪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想必也是当时名士,被符融所举荐,在 陈留 太守 冯岱 手下作上计吏。后董卓大量任用名士,孔伷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后一说病死,一说被董卓部将所杀。孔伷死后,二袁,袁绍、袁术争夺豫州,反董卓联盟不欢而散,成为笑话。

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 刘舆 之子,刘繇之兄,汉室宗亲。刘岱与桥瑁不和,居然杀了桥瑁,另立东郡太守王肱。

刘岱也于初平三年战死。黄巾军进攻兖州,刘岱准备打算派兵迎击,鲍信劝阻说:"现在敌人众多,百姓恐惧不安,士兵毫无斗志,显然我军不能马上和敌人相抗,据我观察,敌人家属很多,军中粮草物资极为缺乏,靠抢掠维持给养。如今对策,与其贸然出击,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敌人无法求战,强攻又徒增伤亡,等其气势低落,我们在派精锐出击,就能打败他们了。"刘岱不采纳鲍信的意见,坚持出战,结果兵败被杀。

河内太守王匡,《英雄记》评价其“轻财好施,以任侠闻“,年轻时的王匡与名士蔡邕交好,乐善好施,赚足了名声。入士后为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何进起兵时派王匡回家乡兖州泰山郡募兵,后事败何进身死,董卓进京,王匡只能回家赋闲。后董卓大量启用名士,王匡被任命为河内太守。但在军事方面的能力不足被董卓团灭,不得不重新招兵。后来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数名朝廷重臣,携带诏书到河内郡,游说驻守在当地的袁绍。然而,袁绍不接受他们的游说,于是派遣王匡收押他们进入牢狱,并为了在众军面前,做处刑的准备。受押解的官员中,胡母班为王匡的妹夫,故在狱中寄书给王匡,并在书信中批判王匡,同时请托王匡在自己死后,要多多照料被遗留下的二位儿子。王匡读完胡母班的书信后,抱起胡母班的二位儿子而开始哭泣。此后,胡母班与吴循、王瑰等人,同时被斩首。王匡虽是奉命行事,但还是让胡母班的亲属感到不满,于是找曹操达成联手合作的协议,最终使王匡因他们的攻击而去世。但是,具体情况仍无法得知。

桥瑁, 汉东郡 太守、 太尉 桥玄族子。 灵帝 末,为兖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初平元年 春正月,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 董卓 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以 袁绍 为盟主,绍屯河内,瑁、 张邈 、 刘岱 、 袁遗 屯酸枣。后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 王肱 领东郡太守。演义中说兖州刺史刘岱向桥瑁借粮,桥瑁推辞才与刘岱冲突而被杀且被收其部众,演义中的原因也十分合理。

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是袁绍的堂兄,大士族袁氏中风评最好的子弟之一。曹丕所著《典论》中记载曹操评价:“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 曹操 )与袁伯业耳。”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与袁绍合理攻打袁术,袁术逃往九江,杀了扬州刺史陈温被并领扬州。袁绍知道陈温身死之后,也任命了袁遗为扬州刺史,但不敌袁术,逃往沛被兵卒所杀。

济北相鲍信,少年有大志,是我觉得三国中死的至可惜的人之一。何进谋诛杀宦官时,鲍信就已经是何进手下骑都尉,奉命回乡募兵,带兵回洛阳途中,何进已经身死,董卓入主洛阳。鲍信看出来董卓必然祸乱天下,劝袁绍先下手为强,但袁绍此人遇到大事反应一向很慢,加上跑害怕董卓的势力,就没有出手。鲍信于是带兵回乡,征召了士兵两万人,骑兵七百人,运载粮草物资的车辆五千多辆。

后反曹操起兵,鲍信与弟弟鲍韬就起兵响应,曹操向反董卓联盟盟主袁绍推举鲍信为破虏将军。董卓焚烧洛阳逃往长安时,诸侯退却不前只有曹操与鲍信及张邈部将卫兹进军荥阳 汴水 与徐荣交战,不敌。鲍韬、卫兹战死,鲍信负伤。鲍信也是第一个看出袁绍利用盟主之便谋私之心夺取冀州的。

前面说到过,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刺史刘岱打算迎击,鲍信劝说刘岱:“目前贼兵有百万之众,百姓惶恐震惊,士兵毫无斗志,不可抵挡,我看贼人兵眷混杂,前后相随,贼军中也没有辎重粮草,只是以掠夺维持生计。如今对策,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贼众想战不得,想攻又不能,其势必然离散而去,然后选拔精锐士卒,就能打败他们了。”但刘岱过于自信,最终身死。

曹操的谋士陈宫抓住刘岱身死的时机,亲自前往兖州劝说兖州别驾和治中拥立曹操,协商成功后,鲍信与万潜等人就前往东郡迎接曹操担任兖州牧,曹操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曹操成为兖州牧后,开始剿灭青州黄巾贼。在寿张设奇兵迎击黄巾,但曹操与鲍信率领骑兵率先到达战场时步兵还未到,但已经与黄巾正面接战,鲍信为救曹操战死,时年四十一岁。打败黄巾之后曹操重金求鲍信尸体埋葬,但是却没有找到,只能刻木人厚葬,曹操大哭祭奠。后来直到二十年后的建安十七年,曹操还不忘鲍信,上表鲍信之子 鲍邵 为新都亭侯,征召鲍信之子鲍勋担任丞相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