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棒打鸳鸯情更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如果你看过《罗密欧与朱丽叶》,

是不是会被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打动!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

双方世仇,那还了得,

爱情遭遇阻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两人没有分手,

双双殉情而死!

“棒打鸳鸯”情更深,

可见这样的事情,

真是无坚不摧呀!

其实,

不仅仅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样的真挚感情,

世人无所不知: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林黛玉,

《西厢记》里崔莺莺与张生,

《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故事,

……

这些爱情故事,

无一不展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同时,又得不到足够的支持系统,面对家族和外界的阻力,

只有透过情感的加固来证明彼此,

以至于为了考验双方的感情,

寻求极端的方式——以死殉情。

其实,“棒打鸳鸯”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往往会引发一些悲剧。

我们来看和“棒打鸳鸯”有关的心理学定律,

是怎么分析的,你觉得好奇吗?

1.名词&解释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的是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要得到。在生活中越是要掩盖某个信息不让他人知道,越能调动他人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望,反而会促使人试图利用一切的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

这种由于单方面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充分说明了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被试者面临A与B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告诉他应该选择A。

结果发现,在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被试选择A的比例只有40%。

可见,从选择自由与选择对象喜爱程度之间的关系来看,如果选择是自由和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就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2.案例&故事

不许偷看:一家酒店的门口,放着一个大木桶,上面写着:不许偷看。有人停下来,驻足观望,好奇的想看看酒桶里有什么。结果一看,大呼“上当”,原来,酒桶里写着:本店有口味芬芳的啤酒,5元一杯!一些人喝酒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就直接进店消费。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个酒店的生意火了起来。这是酒店运用了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理完成的营销策略。

静观其变:有一个咨客来咨询室,她的老公出轨了。虽然全家人,包括婆家也站到自己这一边,全家人都指责她老公,然而她老公不但没有悔改,相反似乎和那个第三者走的更近了。(这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位来访者很痛苦,她没有闹,也不想闹。

我当时询问了情况,给予她一定的支持和情绪的疏导,我给到她一个观念,让她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进行自我关怀。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咨客给我反馈了一个情况。她说自己回去后安静了许多,只专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人也将这件事放在一边。

几个月后,他老公和第三者分手了,是因为第三者不愿意让她老公回他父母家,而这个咨客的老公是一个很孝顺的人,因为这个矛盾,老公就和第三者彻底分手了。

当她老公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相反回归家庭的概率反而高了。

3.启发&领悟

人性就是如此,越是禁止、不允许,就越激发人们的反抗和攻击。

人们喜欢自由的选择,你越是体会到自由,你就可以尊重到自己。

我记得有次去西藏阿里普兰县的科伽寺里,看到人们自觉的在兑换零钱,一个纸箱子里放满了零钱,为了方便人们兑换。我从钱包里拿出20元钱,兑换成1元的零钱,大家很自由的取自己需要的零钱,丝毫没有任何的规定和禁止或提示“请自重,不要多换零钱”什么的。

自由选择是人的天性,人们自由选择喜欢的电影、书籍、食物、生活品等,越是禁止的电影、书籍、物品,总会让人趋之若鹜,形成意外的热点。所以,人的精神自由是非常可贵的。

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面对任何问题都要淡定,家长刻意的禁止,会因为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更容易引发逆反和好奇心理。

特别是对待所谓的“早恋”、“网络成瘾”问题,越是禁止和强硬,越容易引发反抗和沉默。

尤其是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性方面的问题,更多采取的是回避和禁止的态度,反而激发了孩子更多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甚至铤而走险。

因此,学会运用“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心理学原理,让人们在自由的选择下,学会对自己的需要负责,比人为的干预和禁止,效果要好得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