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广普通话的诗歌或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1、河北一位姑娘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山东小伙子。

从第一次见面起,都用普通话交谈。

结婚那天晚上,新郎对新娘说:“以后我说山东话吧!”新娘问:“你原来不是一直跟我说普通话吗?”“我不是怕你嫌我文化低嘛!现在已经把你娶进门了,我也该放松放松了。”

一年后,小宝宝出生了,当宝宝开始牙牙学语时,年轻的爸爸忽然又改口说普通话了。

他说:“不能让孩子从小学土话呀。”

2、三年前,一位校级军官回家乡探亲,因为在外地工作多年,习惯了说普通话,结果父亲挑他的理儿:“回家了,跟你爹还耍官腔?”今年再回家,他主动说起了家乡话,没想到村长又责备他了:

“你在外多年,怎么还说土话?现在咱村儿里都学说普通话呢!咱村办企业的产品都销到外省去了,跟人家说土话,人家会觉得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3、在一 个偏僻的农村,有一个游人路过,因为肚子很饿了,就走进一家 小餐馆,说:“有什么好吃的,做快一点,我吃完了还要赶路呢。”

可是这家小餐馆由于有特殊原因今天不营业了,所以服务员回答 说: “咪——”意思是“没有”, 而这个游客听成了是面, 他心想: “面 也行”,就点点头坐在那儿等了。

过了好一会儿,见没有一点儿动 静,他就火了,生气地说: “快点!做面条!是怕我不付钱吗? ” 

店里人说“洞国咪——”意思是:“我跟你讲了,没有面!”游客听成 冬瓜面,就说:“冬瓜面也可以,为什么不给我去做?! ”服务员 说:“咪就是咪,吵什么啊咪——”意思是:没有就是没有,你再 怎么吵也没有用。

游客又听错了,以为是炒面。

他不耐烦了,说: “原来还有炒面,你为什么不早说? ”……就这样,本来是一个很 简单的意思,现在是越扯越远了。

4;有一外地游客初次入得北京城,在北京站感慨了半天后,决 定搭乘最熟悉最廉价的交通公具——公交车,去朋友指定的接头 地点,建国门。

上了车后,要付一元钱的车费。

可他掏了半天也 找不到零钱,只得拿出一张崭新的十元人民币对售票员说了声: “建国门。”

谁知那售票员大姐就用眼睛的余光瞟了他一眼,就转身向其他乘客收钱去了。

可是这个人是个憨人,心想着:你咋不收我钱呢?这不是违反规定嘛!于是,他迈开脚步,排除万难,终于又挤到售 票大姐的身旁,摇了摇手中的钱,又说了“建国门!”这次声音大了点儿,引起了周围群众的注目。

这售票大姐,也不好意思不搭理他了。

只见她“嗖”地一声,从钱袋里掏出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朝 着我们憨直的哥哥扬了扬,大声地说了声:“你见过吗!”原来,我 们这位哥哥的普通话不太标准, “建国门”给发成了“见过吗”。

难怪售票大姐气忿了,不就一比较新的十元钱嘛?谁没见过。

5、上海一位检察官去东北出差,在宾馆入住登记时,总台服务员看他身穿制服,就问他:“有家伙什儿没有?”上海客人很奇怪,回答说:“我没有家务事。”服务员说:“谁问你有没有家务事,我是问你有家伙什儿没有?”客人生气了:“我家在上海,在这里有什么家务事?莫名其妙!”

“家伙什儿”在北方话里是“工具、武器”的意思,服务员是问这客人带没带枪支,如果有枪支是要登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