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与孔子适周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1. 求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孔子去了周地,要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生逢其时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容貌看起来却像愚钝的人。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情态神色和过份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它是乘风驾云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就如同龙一样吧!”

罔,音网,同网,捕猎用的网;

纶,音伦,钓鱼用的丝线;

矰,音增,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

邪,音耶,同耶,助词,表示疑问的语气。

2. 请与孔子适周.弟子稍益进焉这一段如何翻译成现代文

全文是: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其后顷之,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去叶,反于蔡。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

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⒍魂 W勇芬愿婵鬃樱鬃逾淙辉唬骸澳袷薏豢捎胪骸L煜掠械溃鸩挥胍滓病!? 他日,子路行,遇荷?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

孔子世家》) 。

3.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史记·孔子世家》【译文】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4. 鲁襄公二十二年文言文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原译文对照版原文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

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已,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

夏,晋人征朝于郑。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

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于寡君。

寡君惧,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楚人犹竞,而申礼于敝邑。

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曰晋其谓我不共有礼,是以不敢携贰于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蟜又从寡君以观衅于楚,晋于是乎有萧鱼之役。

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竞,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以受齐盟。遂帅群臣随于执事以会岁终。

贰于楚者,子侯、石盂,归而讨之。湨梁之明年,子蟜老矣,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

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

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

秋,栾盈自楚适齐。晏平仲言于齐侯曰:“商任之会,受命于晋。

今纳栾氏,将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图之。”

弗听。退告陈文子曰:“君人执信,臣人执共,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君自弃也,弗能久矣!”九月,郑公孙黑肱有疾,归邑于公。召室老、宗人立段,而使黜官、薄祭。

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尽归其余邑。

曰:“吾闻之,生于乱世,贵而能贫,民无求焉,可以后亡。敬共事君,与二三子。

生在敬戒,不在富也。”己巳,伯张卒。

君子曰:“善戒。《诗》曰:‘慎尔侯度,用戒不虞。

’郑子张其有焉。” 冬,会于沙随,复锢栾氏也。

栾盈犹在齐,晏子曰:“祸将作矣!齐将伐晋,不可以不惧。” 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

楚人患之,王将讨焉。子南之子弃疾为王御士,王每见之,必泣。

弃疾曰:“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王曰:“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国将讨焉,尔其居乎?”对曰:“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泄命重刑,臣亦不为。”

王遂杀子南于朝,轘观起于四竟。子南之臣谓弃疾,请徙子尸于朝,曰:“君臣有礼,唯二三子。”

三日,弃疾请尸,王许之。既葬,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曰:“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

遂缢而死。 复使薳子冯为令尹,公子齮为司马。

屈建为莫敖。有宠于薳子者八人,皆无禄而多马。

他日朝,与申叔豫言。弗应而退。

从之,入于人中。又从之,遂归。

退朝,见之,曰:“子三困我于朝,吾惧,不敢不见。吾过,子姑告我。

何疾我也?”对曰:“吾不免是惧,何敢告子?”曰:“何故?”对曰:“昔观起有宠于子南,子南得罪,观起车裂。何故不惧?”自御而归,不能当道。

至,谓八人者曰:“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知我者,如夫子则可。

不然,请止。”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

十二月,郑游贩将归晋,未出竟,遭逆妻者,夺之,以馆于邑。丁巳,其夫攻子明,杀之,以其妻行。

子展废良而立大叔,曰:“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不可以苟。请舍子明之类。”

求亡妻者,使复其所。使游氏勿怨,曰:“无昭恶也。”

译文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春季,臧武仲到到晋国去。碰到下雨,去看望鲁大夫御叔。

御叔在自己的封邑里,正准备喝酒,说:“哪里用得着圣人?我准备喝酒,而他自己冒着雨而来,聪明有什么用?”穆叔听到了,说:“他不配出使反而对使者骄傲,这是国家的蛀虫。”命令把他的赋税增加一倍。

夏季,晋国人让郑国人前去朝见。郑国人派少正公孙侨(即子产)回答,说:“在晋国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在这个时候即了位。

即位八个月,我国的先大夫子驷跟从寡君来向执事朝见,执事对寡君不加礼遇,寡君恐惧。由于这一趟,我国二年六月就向楚国朝见,晋国因此有了戏地这一役。

楚国人还很强大,但对敝邑表明了礼仪。敝邑想要跟从执事,而又害怕犯下大罪,说,‘晋国恐怕认为我们不尊敬有礼仪的国家’,因此不敢对楚国有二心。

我国四年三月,先大夫子?又跟从寡君到楚国观察他们有没有空子可钻,晋国因此有了萧鱼这一役。我们认为敝邑靠近晋国,譬如草木,我们不过是散发出来的气味,哪里敢有不一致?楚国逐渐衰弱,寡君拿出了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加上宗庙的礼器,来接受盟约。

于是就率领下臣们随着执事到晋国,参加年终的会见。敝邑偏向楚国,是子侯和石盂,回去以后就讨伐了他们。

湨梁会盟的第二年,子?已经告老退休了,公孙夏跟从寡君向君王朝见,在尝祭的时候拜见君王,参与了祭祀,饮酒吃肉。隔了两年,听说君王要安定东方,四月,又向君王朝见以听取结盟的日期。

在没有朝见的时候,没有一年不聘问,没有一次事情不跟从。由于大国的政令没有定准,国家和家族都很困乏,意外的。

5. 请智者回答我孔子问礼的真正释义(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位圣人是如何讲述‘礼’的

先看老子的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这段的意思是,老子为‘道德仁义礼’做了一个排序,水平越往后越乱,境界越处前越高。故去彼取此。结构类比)

来看看孔子的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 *** 兴于仁,故旧不遗 *** 不偷。

译文

只知道一味的恭敬而没有礼法的约束则落于途劳无获之境。

只知道一味的谨慎而不以礼法为准绳则落于畏首畏尾之境。

只知道一味的强勇而不遵守礼法的行为则落于没有章法之乱境。

只知道一味的直来直往而没有礼法的约束则落于纠结之境。

君子注重亲情的培植,则人民就会兴起仁德之风气,

君子不遗忘老朋友,则人民就不会冷漠而无情。

通过比对,可以看出来,老子是讲结构的,孔子是铺色彩的。

老子这种像老神仙一样的老师,遇到孔子这种大圣人的弟子,一点就透了。

而我们老百姓始终都是沉轮声色的凡夫,如果老子这段话不是对孔子讲的而是对百姓讲的,只怕百姓要骂老子是傻爪了。

---------------------------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译文

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去见老子,就有关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讲学的这些都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人与骨早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说过的话还在流传。而且君子有所发展的机会时则一展宏图,没有发展的机会时则随境而行。我听说,最精明的商人将珍宝深藏而不露声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却看起来好像很愚笨的样子。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及各种欲想,及各种心态与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我所能告戒你的,只有这些而已。”

6. 帮我翻译一下这句文言文 是什么意思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

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7. 孔子的文言文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

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