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之争 [成渝之争:较劲两千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6
  先秦“国仇”      先秦时期,重庆大约属于巴国,成都则属于蜀国。《路史》中说:“昔蜀王栾君王巴蜀”,也即以成都为核心的“蜀”,统领着以重庆为核心的“巴”。但后来巴人渐渐强大,经常到蜀人这边来“抢钱抢粮抢地盘”,于是友邦开始惊诧,进而扛着冷兵器干了起来,这些在《华阳国志》里有不少记述。
  先秦的巴蜀之争,因双方力量相衡而变为“持久战”,直到秦始皇的爷辈秦惠王令司马错大军伐蜀,始一举搞定二者。而秦王的特派员――张仪,也成为修筑重庆、成都最早城池的人。随后始皇统江湖,大搞郡县制,蜀郡、巴郡皆为三十六郡之 。两地互不服气的人们,暂时熄掉怒气,共建和谐社会。
  
  汉唐口水仗
  
  到了汉代,成渝之争又起,这次是为了郡望的边界。《太平御览》中说:“昔巴蜀争界,历岁不决,汉高八年山自为裂。如索所界,巴蜀之民惧天责罚,乃息所争。”汉高八年,即公元前199年。这一年因为双方长期争界,老天都怒了,令山为之崩裂――其实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泥石流――但成渝之争竟然由此停息,起码不再大规模动武。
  
  然而,即使不武斗,也要打点口水仗。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一书中说:“蜀东、西川之人,常互相轻薄。西川人言:‘梓州者,乃我东门之草市也,岂得与我为耦哉?’节度柳仲郢闻之,为幕客曰:‘吾立朝三十年,清华备历,今日始得与西川作市令。’司者皆笑之。”用现在的话来说,西川其时所治在成都,而东川所治则在重庆。成都人看不起重庆,竟然将之称作自己的“草市”。重庆长官当然不服气,但他很有黑色幽默,回帖说:“老子在朝廷里混了30多年,啥尊荣都经历过,今天才给你们成都做个市场办主任,真荣幸啊!”当时两地的人相互嘲笑可见一斑。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成都人嘲笑人时会说:“你娃是从东门插水过来的哇”?其深层语言结构也许正来自唐末的口水仗。
  
  宋元明清暂时和谐
  
  在宋元明清四代,两地由于常要抗拒共同的蛮族敌人,比如元、清,暂时没有太多争执,一派同仇敌忾的和谐气象。
  在宋代,行政区划为路、州、县三级,巴蜀故地分作成都、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成都是成都路的治所,重庆则属夔州路,路治奉节。1189年,赵淳封为恭王跟着受内禅登基,说这是“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为重庆府。及至元朝设四川中书行省,囊并成都、重庆等府,省治成都,四川省的称呼自此始。明设四川布政司,包括成都、重庆等,司治仍在成都。元明阶段,重庆人不得不看着成都当“省会城市”而郁闷、发呆。但到了清朝,四川省改设五道,成都属绵龙茂道,重庆属川东道,双方再度分庭抗礼。
  
  近现代“争座位”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重庆被列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其固有之“码头文化”也从此深化。作为对外开放的商埠,此阶段的重庆确实比成都拉风。巴蜀故地的近代工业也多数始于此期的重庆,如火柴、面粉、机械等。
  不过好景不长,1913年袁世凯政府宣布全国废府存县,废重庆府,只留下巴县,直属四川省。(到1929年才建重庆市,“重庆”这个字头整整消失了16年。但风水轮流转,成渝的“座位之争”在抗战后又有大变局。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国民政府于当年11月迁至重庆。1940年9月,重庆升作特别市和陪都,成为战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各种资源向重庆倾斜,奠定重庆成为西部第一工业城市的基础。
  
  
  当代全方位较劲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是中央直辖市,1954年变为四川省辖市,1997年又升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
  在民间,自1997年后,重庆人多数不愿意再将自己看成四川人。记得我读大学时参加四川老乡会,重庆人基本都不接受邀请。当时我很气,因为重庆姑娘出名的“粉”,她们不肯入伙,从审美角度上看,四川老乡会未免显得寒酸。
  的确,即使成为直辖市后,重庆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准仍低于成都。成都人认为这是重庆人不会搞,而重庆人却认为是1997年升直辖市时,四川大半贫困县都被划过来了,严重影响山城“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的所谓“成渝足球争霸”就是双方的争斗全面展开个小缩影。那时候只要足球比赛是成都列重庆,肯定死掐,双方各自“雄起雄起”、“再他弄他”。
  到了网络时代,双方的争斗又打到各种各样的论坛上。2005年,重庆人拍了一组《成都48小时》的照片,放到新华论坛,从城市建设、生活习惯等方面无情嘲笑了成都。这激怒了成都网民,双方展开场网络肉搏,后来被称作中国网络史上的“成渝口水仗”,有作家还趁机写了本同名小书,发了笔小财。
  实际上,除了历史梁子,成渝之争还缘于两城百姓的性格、习俗冲突。比如煮面,重庆人认为只要煮熟了,淋点熟油加一勺臊子就差不多了,而成都人则汤要高汤,面要精面,臊子要五花肉,红油也考究,甚至对辣椒、花椒的产地、粗细都有要求。重庆人觉得成都人太母了,“烦球得很”;成都人却说重庆人是莽子,“不懂生活”。
  客观地看,重庆和成都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其实没啥可比的。
  成都是平原城市,在食品、建筑、交通上有相对优势。作为“天府之国”,成都生活必需品物价较低;由于是平原,成都的房产开发相当便利;交通上,成都很早就建设了环城路,也不太塞车。重庆则是山地城市,农业成本高,所以食品价格高于成都;建筑成本更高,所以几乎全是高楼,房产开发也不太爽利;交通方面,重庆人如果不开车,就只好坐公交或“甩火腿”,骑自行车的机会都没有。
  攀比实际上是件无聊的事情,花有花的好看,捌有树的俊朗,草有草的憨厚,有啥好比的呢? 比,就比傻了,或者傻比了。
  在今天,成渝之争正转向成渝合作。2007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重庆、成都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首次在两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同时建立试验区,也是首次在西部设立试验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又被称为“新特区”,据说象征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心所在。
  希望在“新特区”之中的双城,能够化解数千年的争斗心结,不再比傻,“咸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