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死后家人为何给死者做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18
在中国,为什么人死后家人要为其举行“做七”仪式?
“做七”仪式是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之一,其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至少要停放三天以上,这一做法起初是希望死者能够复生。如果三天后仍无生还的可能,那么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而停放灵柩时间较长的另一个原因是古代丧礼繁复,尤其是对于天子诸侯等贵族,他们需要建造庞大的陵墓和准备大量的随葬品,这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近代以后,灵柩通常在“终七”之后才会下葬。传统观念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因此需要举行“做七”仪式。实际上,这个习俗主要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了罪大恶极的人会立即下地狱,以及善功极多的人会立即升天,其余灵魂并不能立即转生。未转生的亡灵并非鬼魂,而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他们等待着转生的机会。因此,如果在亡者死后的七个七期中,其家属或亲友能够请僧人做法事,那么亡者就有可能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如果错过了七七期,亡灵的转生类别已成定案,再做法事就只能增加其福分,却无法改变其已转生的类别。例如,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多端,注定来生要转生为畜类,但在其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亲友为他大做法事,使其有机会听到佛经,从而忏悔并向善,他就有可能避免转生为畜类,而是重新为人。
道家也认为,在亡灵“七魄”未散尽之前超度最为适宜。
在“做七”期间,各地都有各自的礼仪和习俗。有些地方,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已出嫁的女儿回来主持,费用由她承担。如果死者没有女儿,则由侄女或侄孙女来承担。而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被称为“大七”。在这一天,有“走七”的习俗,即外嫁女儿和媳妇们各自提着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竞速跑回家,以示对死者的纪念和祈福。
在穿孝方面,直系子孙和媳妇们要每人做一套孝服、孝鞋、孝帽,直至谢孝日。葬后的第三天是“祭坟”,第七天是“小期”,第二十一天是“三七”,三十五天是“五期”,四十九天是“断七”。百天、亡人生日,孝子孝女要上坟祭奠。一年后是周年,三年后才能脱下孝服,这便是所谓的“守孝三年”。
现代的“做七”仪式相较于传统已经简化了许多,但许多人仍然会在“大期”那天到殡仪馆烧纸祭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