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剧是什么

人形剧是什么?
看了的东方的口袋人形剧 没看懂 那个“人形剧是不动的”是什么意思?
我想问的是动画领域的人形剧

第1个回答  2008-12-17
又称 木偶戏
木偶戏(“文乐”)这个词来源于“文乐座”,实际上是存活到近代的唯一一个商业木偶剧团的名称。木偶戏又叫做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这个词汇本身说明了木偶剧的起源和实质。“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琉璃”的意思则是一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2003年11月,文乐被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是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之一。

木偶净琉璃是日本一种独特的木偶戏。木偶戏在日本有很多种类和名称,如人形剧、操剧、操人形以及后来的文乐等等。每一个名称都有自己的来源,在演出上也各有特点,但都是傀儡戏。在这些傀儡戏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木偶净溜璃。它是由日本早期的木偶戏和净溜璃曲结合而成的。

平安时代末期,大江匡房的《傀儡子记》中谈到当时“傀儡子”(木偶戏的表演者)的一些情况:

“傀儡子者,无定居,无当家,穹芦毡帐,逐水草而移涉,颇类北狄之俗。男则皆使弓马,以狩猎为事,或跳双剑弄七丸,或舞木人斗桃梗,能生人之态,殆近鱼龙漫衍之戏,变沙石为金钱,化草木为鸟兽。”

日本的文乐邮票

这是见诸文字的关于木偶戏的最早的记载。这里说明,当时木偶戏的表演者“傀儡子”,是一些没有固定的地方居住、常常露天夜宿、到处流浪的所谓“漂泊之民”,即是一些民间的流浪艺人。这些被称作“傀儡子”的艺人,并不单纯是表演木偶戏,他们常以狩猎为生,能骑马射箭,善歌舞,变魔术,耍木偶,祭百神,作祈祷,表演各种杂艺,如“变沙石为金钱”“化草木为鸟兽”之类的幻术等等。大江匡房所说的“北狄”,大概指的是中国的北方。有些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的木偶戏是从中国经过朝鲜传入的。看来这种说法还是有根据的。日本人说“傀儡子”一词是朝鲜语。其实朝鲜语中“傀儡子”一词也是直接用汉字书写的。而朝鲜人毫不隐晦地说他们的木偶戏是从中国传人的。据朝鲜史书《文献通考》中说:“傀儡并越调夷宾曲,李劲破高丽所进也”李劲是唐朝的大臣。据范文澜编《中国通史》所载,李劲破高丽是在公元六六八年。常任侠先生也说,中国的木偶戏从唐朝就传到日本。从三个国家所说的情况看,中国木偶戏经过朝鲜传到日本,是完全可能的。

在镰仓时代,这些傀儡子和琵琶法师(弹琵琶的盲艺人)、狮子舞等结合起来,成为“猿乐”(散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室町时代,被称作“操”或“操人形”的木偶戏也得到广泛发展。

日本的文乐邮票

净琉璃原是一种说唱曲的名称。室町末期,有一个名叫小野阿通的武家侍女,奉命把牛若九(源义经幼名)和净琉璃姬的恋爱故事编成十二段曲演唱。主要内容是说,三河国一个富翁的女儿净溜璃姬,是一个十分美丽而多才多艺的少女。她精通古今诗文乐理,善弹琵琶。年轻的牛若在东下时路经此地,与净琉璃姬偶然相逢,互相产生了爱情。然后好事多磨,牛若因受坏人所害,在重病中被丢在河滩上。净溜璃姬闻讯寻找牛若,夜间在海滨哭泣不止。净琉璃姬的真挚的爱情感动了上天诸神。在大小神灵的帮助下,净琉璃姬终于哭活了牛若。但牛若是一个有才略有抱负的青年。他不得不与净琉璃姬暂时告别,继续东下。

这个动人的故事是用刚刚从琉球传入日本的新乐器三味线来伴奏的。三味线又译三弦,原是琉球的民族乐器。琉球多蛇,这种乐器是用蛇皮制成,所以也叫蛇皮线。这就产生了净琉璃曲,但这还仅是一种有乐器伴奏的说唱艺术。后来,在庆长年间(十七世纪初叶),盲人目贯屋长三郎和木偶师引田研究,才把净琉璃曲和木偶戏结合起来,创造了所谓木偶净琉璃这样一个新的剧种。关于这些情况,在《和汉三才图绘》里有如下记载:

“按相传,京师有二曾者,名目泷野、泽角检校,共善弦哥(歌),尝有着御曹司与净琉璃恋幕事迹书十二段,拍扇语之,人举习之,生佛之《平家物语》相类焉。于是四条东洞院雕金工家何某特约品也。且诱淡路傀儡,舞木偶,鼓三弦和之。后阳成帝召于庭,因任引田淡路椽,近世甚时行,以和汉古今杂说,皆号净琉璃讴之。”

从此以后,木偶净琉璃剧就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而得到广泛发展,受到广大市民阶层的欢迎。

木偶净琉璃的题材逐渐有所扩大,除演唱牛若的故事外,也出现了宣传宗教信仰的《阿弥陀剖胸》和一些描写武士生活村战争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剧本的结构、词章、曲调等都不断得到改进。京都木偶净蹈璃艺人并上播磨椽对净溜璃的唱腔进行了加工,增设了布景。

大约在1680年前后,宇治加贺椽在京都组织了木偶净琉璃专业剧团.他在词曲方面吸收了谣曲、和歌的许多因素,加强了“道行”段子,使净琉璃从说唱到戏剧化跨进了一大步。

关于十七世纪木偶戏的情况,在《南浦文集》中可找到如下记载:

此岁元和丙来辰(1615)之夏,有傀儡子之作戏言或动者,乘马从徙,来而徘徊我萨州矣。匪啻有木偶之面目,机发而大似人而已。主客相搏兵刃、伏户,流亡漂卤,立有兴废,而使人嗟伤者,不可胜言。

“乘马从徙……”说明当时戏班的人员是很多的。“有木偶之面目,机发……”说明木偶戏的技术情况。而“主客相搏……”等句,讲的是演出的故事内容。而在演出形式和舞台构造方面,十匕世纪的下半期,就有了很大发展。天和二年(1681)的《雍州府志》中说:

“人形芝居(即木偶戏),或谓操,其式中夫正面设舞台,横长五间构矮栏,其上下设幕,操偶人者,居幕内,出人形于上下幕间,上殿幕称颜隐,操偶入者以此幕隐颜面之谓也。”

日本国立文乐剧场

这里说得很清楚,木偶戏的舞台的台口为九米。舞台分上下两层,底下的一层是正式舞台,是木偶人表演用的。上面的一层是木偶师工作用的,用幕布挡住观众视线,隐于幕后,所以称作隐颜。

以上我们简单地叙述了日本木偶戏和净溜璃的历史发展和它们结合的情况。或者说,这是古净琉璃的发展情况。在日本木偶净琉璃剧的发展中,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 ,本姓杉森,名信盛,号巢林子、不移散人、平马等,出身于武士家庭,幼年时曾在近江的近松寺为僧,后至京都还俗,入一条家为官,后来辞了职,改为近松门左卫门,作了“浪人”(失去俸禄的武士),二十多岁从事文学活动,成了作家。一六八六年他为竹本义大夫(1651——1714)写了净琉璃剧本《景清出家》,才能超群,词品出众,世人以此作为古净琉璃和新净琉璃的分界。

近松一生写了净琉璃剧110余篇,歌舞使剧本近30篇,是日本德川时代最大的戏剧诗人,曾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称。他的创作活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31岁到51岁(1682—1703),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景清出家》等;第二个时期是从51岁到62岁(1703—1714),这是以世话剧为中心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63岁到72岁(1715—1721),这是专为竹本座写作的时期。近松的作品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一、历史剧;二、世话剧;三、情死剧,或称殉情剧;四、折衷剧(历史剧和世话剧的结合)。
相似回答